2022-07-12 14:19:06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余嘉龙医师,香港私人执业之风湿病专科医师
•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
•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内科)
•香港内科医学院院士
•伦敦大学临床皮肤学文凭
病征
附着点炎是
另一种由银屑病关节炎引发的炎症是指炎,影响当中百分之四十的人。指炎是手指或脚趾的软组织受感染,造成整个手指或脚趾肿胀和发炎2。与附着点炎相似,关节和关节之间的骨增生令受影响部位失去活动能力。
患者注意事项
很多时候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的双手会出现不同的病征,因此附着点炎和指炎有可能同时出现。然而,附着点炎与指炎很容易被非风湿科的医生所忽略,无法与银屑病关节炎关联起来,导致延误治疗。因此,患者应多注意身体的变化,帮助医生对症下药。
一般来说,有附着点炎和指炎的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病情比较活跃,但病征之间的关联还需独立看待,例如背上的皮癣轻微并不代表附着点炎的情况不严重。患者有任何怀疑,建议先向风湿科医生咨询。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会考虑作出相对积极的治疗方案,例如患者比较年轻,病情较活跃,影响范围较宽,超声波照出有深蚀的情况,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等等3。
银屑病关节炎的治理难处
虽然附着点炎和指炎的症状独特,但仍然容易与因受伤或感染导致的关节炎相混淆。以患者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不会因为单个关节炎或一处皮肤瘙痒而求医,以为只是普通的退化或受伤,一直到无法移动或瘙痒难当才去就医。直到从超声波扫描发现关节融合、发炎,再结合身体的皮癣情况,才知道患上了银屑病关节炎。因此,很多患者都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期,导致以后的治疗过程更漫长。
病情及疗效评估
PASI是其中一项评估银屑病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包括皮癣的红肿程度、厚度和范围,及身体每部份皮癣的发展情况。而疗效则会以PASI值所改变的百分比来表示,例如PASI 50指比初始治疗时银屑病的症状改善了百分之五十;PASI 75指改善了百分之七十五4。
治疗方法
常用于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主要目标是纾缓舒缓病征,并不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5。糖皮质激素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药膏涂抹、口服和注射。如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医生会建议采用口服用药,比用於治疗关节炎的注射糖皮质激素较为适合。如患者有三个或以上的关节出现炎症、筋腱受损或有指炎的情况,并不建议注射糖皮质激素,不划算之余,效果也不显著。
➤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csDMARDs)
适用于预计病情恶化较慢、有经济考量的患者。此类药物需要三个月左右见效,对于指炎的治疗也较为不理想。
1.甲氨蝶呤
免疫系统抑制剂的一种,属于一线治疗药物,有效减少关节炎症(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及皮肤细胞的生长率6,7。
2.柳氮磺吡啶
一种消炎抗菌的药,对纾缓关节痛有帮助。研究显示,有百分之六十左右使用过柳氮磺吡啶的患者关节的活动度提升,红肿的情况亦改善8。
3.
一种抗代谢物质,能减缓类风湿病征对关节所造成的结构性损害。当患者使用甲氨蝶呤出现不良反应时(如肝
➤生物制剂改善病情抗风湿药(bDMARDs)
此类药物适用於病情发展急速的患者。一般先建议使用生物制剂缓解病情,相对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较少,待病情舒缓后再转为口服药。这样可以减少口服药的用量,也能降低患者经济上和身体上的负担。
1.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
对于附着点炎和指炎所造成的炎症及关节功能限制,TNF抑制剂的疗效比甲氨蝶呤较好10。
2.IL-17抑制剂
IL-17蛋白是使免疫系统失调及关节受伤的元凶之一。此药适用於对TNF抑制剂有不良反应的患者,并有效减轻皮肤上的红疹11。
3.IL-12/IL-23抑制剂
目标在于阻止IL-12和IL-23两种蛋白,让免疫系统不要反应过激,对于皮肤及关节的炎症都有帮助12。
4.IL-23抑制剂
近年才被认可用于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的药物。这种药能选择性地阻挡IL-23蛋白,有效缓解银屑病关节炎造成的病征,副作用也较少13。
总结
随着科技进步、资讯发达,医学界对银屑病关节炎的研究越发深入,大众对于该病的认知也有所增加。目前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19的治疗指引建议,银屑病关节炎的肌肉骨骼问题应先由风湿病科的医生治疗,再和皮肤科医生会诊7。患者如有任何疑问,建议先寻求风湿科医生的意见;不要过分解读网上的资讯,以免延误诊治,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资料:
1.Schett G, Lories RJ, D'Agostino MA, et al. Nat Rev Rheumatol. 2017;13:731-741.
2.Ogdie A, Weiss P. Rheum Dis Clin North Am. 2015;41(4):545-568.
3.Coates LC, Moverley AR, McParland L, et al. Lancet. 2015;386:2489-98.
4.Wong PCH, Leung Y, Li E, et al. Int J Rheumatol. 2012;2012:839425.
5.Singh JA, Guyatt G, Ogdie A, et al.
6.Ceponis A, Kavanaugh A. Clin Exp Rheumatol. 2010;28:S132-S137.
7.Gossec L, Baraliakos X, Kerschbaumer A, et al. Ann Rheum Dis. 2020;79(6):700-712.
8.Clegg DO, Reda DJ, Mejias E, et al. Arthritis Rheum. 1996;39:2013-2020.
9.Asiri A, Thavaneswaran A, Kalman-Lamb G, et al. Clin Exp Rheumatol. 2014;32:728-731.
10.Orbai AM, Weitz J, Siegel EL, et al. J Rheumatol. 2014;41:2290-2294.
11.McInnes IB, Mease PJ, Kirkham B, et al. Lancet. 2015;386:1137-1146.
12.Gottlieb A, Menter A, Mendelsohn A, et al. Lancet. 2009;373:633-40. Erratum in: Lancet.200918;373:1340. Erratum in: Lancet. 2010;376:1542.
13.Deodhar A, Gottlieb AB, Boehncke WH, et al. Lancet. 2018;391:221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