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11:15:30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作者:王玉伟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步履维艰的药物治疗
这次的患者是64岁女性,半年前就确诊为“
药物治疗不给力,症状便反复发作,近半年内出现两次活动时
知识点:TNNI3
绝大多数HCM为常
2.疑窦丛生的检查结果
询问了病史,我为她进行了简单的查体,发现了胸骨左缘递增递减型杂音,提示左室流出道梗阻。
一般来说,HCM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功能受损、快速或缓慢性
检查结果如下:
➤cTnT 32ng/L(轻度升高);NT-proBNP 4420pg/mL(显著升高)。
➤
➤动态心电图:未见明显心律失常。
➤心脏彩超:室间隔厚度16mm,LVEF 75%,重度
图1 静息时LVOTG
图2 Valsalva动作时LVOTG
知识点:HCM的主要症状
劳力性呼吸困难(90%以上患者有此表现)、
目前HCM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比如2006年的AHA分类、2008年的ESC分类、2013年的MOGE(S)命名系统。相信更多的临床医生还是像我一样,喜欢根据LVOTG将HCM患者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隐匿梗阻性三类,这三种分类大概各占1/3:安静时LVOTG≥30mmHg为梗阻性,安静时LVOTG正常、负荷运动时LVOTG≥30mmHg为隐匿梗阻性,安静或负荷时均<30mmHg为非梗阻性。
我事先委托彩超室同事,让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做Valsalva动作,以起到“负荷运动”的效果,避免漏诊“隐匿梗阻性HCM”。但负荷后LVOTG显然没有任何变化,目前我只能得到 “非梗阻性HCM”的结论。
心脏彩超结果显然与听诊的“主观判断”不合,也与患者晕厥、呼吸困难的“客观证据”不符。我非常不甘心,我决定继续查下去。
3.别出心裁的
想必大家在充满考试的漫长求学过程中都做过这么一道题:“下面哪项能HCM的杂音增强?”这道题的答案也是解开谜题的密钥。
HCM典型体征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有关,无梗阻或梗阻较轻的患者可无明显阳性体征。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通常由室间隔局部肥厚以及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引起,导致第一心音后出现明显的递增递减型杂音,在心尖和胸骨左缘最清晰。所以,只要能使左室流出道梗阻加重,杂音就会增强。
比如Valsalva动作的用力期,回心血量减少、心搏量减少,流出道梗阻明显;室早后代偿性搏动时,心脏收缩力加强,同时主动脉压低,虽然心搏量较大,流出道梗阻仍明显;静滴异丙
我应该选择什么办法进行激发试验呢?
Valsalva动作已经“败下阵来”。
药物试验(比如亚硝酸异戊酯、多巴酚丁胺、异丙肾上腺素),患者谈“药”色变,强烈抵触、行不通。
室早后代偿,这显然就不能作为一个可行方案。
从下蹲到站立?嗯……这是最后的办法了!
在确认最后的诊断方案后,患者再次复查心脏彩超,蹲起运动效果显著:
在重复大约10次“蹲起运动”后,心脏彩超发现明显改变,LVOTG升至85mmHg(图3),提示严重的左室流出道梗阻,“隐匿梗阻性HCM”得以确诊!
图3 蹲起运动时LVOTG
4.“术”到病除的酒精消融
我为什么这么执着于评估有无流出道梗阻?
药物治疗不耐受,就得依靠手术来治疗。然而手术能不能施行,得看有没有左室流出道梗阻。“非梗阻性HCM”是“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禁忌证!
知识点: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通过导管将酒精注入前降支的一支或多支间隔支中,造成相应肥厚部分的
目前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适应证包括临床适应证、有症状患者血液动力学适应证和形态学适应证。该患者符合 “严格药物治疗3个月、继续心率60次/分左右,静息或轻度活动仍出现临床症状,既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有严重不良反应,NYHA分级Ⅲ级及以上”的“临床适应证”,符合“有症状患者静息状态下LVOTG≥50mmHg或激发后LVOTG≥90mmHg”的血流动力学适应证,更排除了“非梗阻性HCM”等禁忌证,消融手术理所应当的被提上了日程。
最终,手术进行顺利,术后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图4 消融时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左心室(LV)和主动脉(AO)压力示图
最后说一下自己的感悟。梗阻性HCM、非梗阻性HCM、隐匿梗阻性HCM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蹲起试验作为一种实用、经济有效的方法,可作为药物激发试验和Valsalva试验的补充,应用于静息时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有症状的HCM患者,明确有无隐匿性梗阻,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Peng LT, Newman DB, Geske JB. Squat-to-stand provocation of dynamic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 case report[J]. Eur Heart J Case Rep, 2020, 5(1): ytaa450.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成人
[3]刘雯, 刘文玲. MOGE(S)分类——心肌病表型-基因型对应分类方法介绍[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4, 35(6): 63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