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弥题星解 | 赵维莅教授、刘艳艳教授:R/R DLBCL弥题如何突破?中外经验解锁新方案

2022-07-20 22:49:15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每一个未知世界的开启,都有先驱者勇敢预见;每一段暗夜潜行的征程,都有点灯者无畏引路。“弥题星解——解锁DLBCL治愈新标准”系列报道,深挖弥漫大B淋巴瘤(DLBCL)治疗中的难题,探讨临床未满足的需求;结合临床研究、中外真实世界治疗经验,共同探索DLBCL的精准诊疗新标准。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化作北极星(Pole Star),在领域大咖指引下,助力优化诊疗策略,以期改善中国DLBCL患者的生存。


本期弥题


“DLBCL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50%,这是一个庞大的患者群体。临床上经过规范的治疗,仍有大概40%的患者出现复发或难治(R/R),R/R DLBCL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治疗手段也比较有限,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的巨大挑战,亟需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


星解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赵维莅教授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艳艳教授 


星解观点


➤Pola+BR方案是二线不适合移植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安全可控


➤Pola+BR方案可作为有效的CAR-T桥接疗法,提高CAR-T治疗的成功率


➤Pola联合方案可作为CAR-T治疗失败后的挽救治疗方案


➤Pola联合方案可作为移植前的的桥接方案,改善患者生存


弥题——R/R DLBCL预后差,治疗方案有限


R/R DLBCL患者预后差


DLBCL患者经R-CHOP方案一线标准治疗后,仍有约4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或难治1。由于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预后差异较大,如高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老年、Non-GCB表型、双打击淋巴瘤、双表达淋巴瘤等高危患者亚型通过一线治疗往往不能治愈2


研究显示,未达到24个月无进展生存(PFS24)的早期复发患者结局较差,疾病进展后中位总生存期(OS)为7.2个月,5年OS仅为19%;而达到PFS24患者的5年OS为87.6%3


图片1.png

图1 患者总生存:未达到PFS24 vs. 达到PFS24


仅约10% R/R DLBCL患者可能通过HD-ASCT得到长期治愈


对于R/R DLBCL患者,目前高剂量挽救化疗序贯自体干细胞移植(HD-ASCT)是标准治疗方案。然而,仅约50% R/R DLBCL患者适合ASCT;在适合ASCT患者中,又有约50%因挽救化疗未达到缓解而丧失ASCT的机会;最终仅约10% R/R DLBCL患者可能通过HD-ASCT得到长期治愈4,5


而且移植前挽救治疗是否达CR是影响移植效果的关键6。数据显示,移植前挽救治疗达CR较PR显著改善生存获益(3年PFS 77% vs. 49%)7,8。目前常用挽救化疗方案CR率不到30%5,在我国这个比例更低,真实世界数据显示难治性DLBCL患者CR率仅9%9,可见挽救治疗的疗效亟待提高。


二线不适合移植的患者治疗方案有限,生存结局差


还有约50%的患者不适合ASCT,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无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很有限,包括二线和后线治疗、姑息治疗、支持治疗,以及参加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其生存结局更差。研究显示,接受非挽救治疗和挽救治疗方案的患者5年OS分别为17%和31%;接受挽救治疗后,患者接受和未接受ASCT的5年OS分别为46%和18%10(图2)。


图片2.png

图2 不适合移植的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OS


3L+患者预后更差,亟需有效的治疗方案有限


研究显示,二线或后线治疗难治、ASCT后≤12个月复发的患者,中位OS分别为6.1和6.2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17%和19%11。≥2次复发/进展的DLBCL患者的治疗手段极为有限,只能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或入组临床试验、接受CAR-T治疗等挽救性治疗12,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


星解——Pola联合方案可用于多种类型患者,中外真实世界经验解锁弥题


新型ADC药物Pola,创新机制开启R/R DLBCL治疗新篇章


Pola是一种靶向CD79b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图3),与细胞表面的CD79b靶抗原结合后,复合物被迅速内吞并转移至溶酶体,并将效应分子MMAE(一种强效微管抑制剂)释放到细胞质中,阻滞细胞分裂并导致肿瘤细胞凋亡13


微信图片_20220720141055.png

图3 Pola的作用机制


Pola+BR方案是二线不适合移植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安全可控


Ib/II期GO29365研究是Pola的一项关键研究(图4),证实Pola-BR方案较BR方案显著改善R/R DLBCL患者PFS和OS近3倍,PFS(9.5个月 vs 3.7个月,p<0.001)、OS(12.4个月 vs 4.7个月,p=0.002),最佳CR率达58%。Pola+BR方案长期随访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14


图片4.png

图4 GO29365研究:PFS、OS


基于GO29365研究结果,Pola+BR分别获得了FDA和EMA的突破性疗法(BTD)、优先药物(PRIME)以及孤儿药资格认定,并获得FDA优先评审资格。目前Pola+BR在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获批治疗R/R DLBCL。此外,Pola-R-CHP方案在欧洲获批一线治疗DLBCL。欧洲著名查尔斯大学总医院的Marek Trněný教授已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近日分享了2例DLBCL(non-GCB型)老年患者Pola+BR方案的真实用药经验。


案例1:

病例简述:


➤一位老年患者(初治时79岁),DLBCL,non-GCB型、淋巴瘤累及结肠、CSⅡAE、IPI低中危,合并症多,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主动脉瘤、高血脂等,并伴有冒烟型骨髓瘤(骨髓中浆细胞占20%)。


➤一线治疗给予半结肠切除术,R-miniCHOP方案治疗6个周期后评估达到完全代谢缓解(CMR)。


<12个月复发(复发时80岁),并伴有十二指肠受累,CSⅡAE、IPI低中危、ECOG 1分。


病例分析及治疗方案选择:


➤该患者同时存在老年(80岁)、non-GCB型、合并症多、12个月内复发等高危因素


➤考虑患者手术风险较大、不符合移植条件、以及Pola+BR方案在GO29365研究及既往经验中显示出的良好疗效,最终选择Pola+BR 6个周期治疗,治疗结束时(EOT)病灶显著缩小或消失


图片5.png

图5 案例1患者治疗效果


案例2

病例简述:


➤一位63岁患者,DLBCL,non-GCB型、淋巴瘤累及右上肢肌肉、CS ⅣA、IPI低中危,ECOG 0分,合并2型糖尿病和抑郁。


➤一线治疗给予R-CHOP方案治疗6个周期后评估达到CMR,伴少量残留病灶。


➤6个月内复发,累及肌肉、肺、骨髓,CS ⅣA、IPI高危。


病例分析及治疗方案选择:


➤该患者同时存在老年(63岁)、non-GCB型、合并症多、6个月内复发等高危因素,且IPI高危


➤患者个人情况不适合ASCT、CAR-T等治疗,最终选择Pola+BR 6个周期治疗,EOT时病灶基本消失,达到代谢性PR伴右腋窝残留肿块


图片6.png

图6 案例2 患者治疗效果


专家星解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


➤Marek Trněný教授分享的2例R/R DLBCL患者,具有老年、non-GCB型、合并症多、早期复发等高危因素,且不适合移植。通过6个周期的Pola+BR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无论临床研究、还是真实世界的病例中,Pola+BR方案都表现出优秀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Pola所靶向的CD79b是一个在成熟B细胞普遍表达的优质靶点,96%的B细胞肿瘤表达CD79b分子15,而且研究显示Pola治疗疗效不受CD79b的表达水平影响16Pola+BR方案可作为二线不适合移植患者的新选择


➤对于年纪比较大、虚弱的患者,Pola联合小分子靶向药物、来那度胺、双特异性抗体等,也会有很好的效果,期待更多的临床数据。


Pola+BR方案可作为有效的CAR-T桥接疗法,提高CAR-T治疗的成功率


Marek Trněný教授还探索了Pola+BR的更多应用场景,提到Pola+BR方案可作为有效的CAR-T桥接疗法,在计划进行CAR-T治疗的DLBCL患者等待CAR-T回输期间,进行POLA+BR桥接治疗(图7)。真实世界研究显示Pola+BR桥接CAR-T治疗的CR率近20%17,Pola方案作为CAR-T桥接治疗的成功率超50%17,18,Pola方案桥接CAR-T治疗的12个月OS率近60%18(图8)。


图片7.png

图7 Pola+BR方案作为CAR-T桥接疗法


图片8.png

图8 Pola联合方案桥接CAR-T治疗


关于Pola+BR方案桥接CAR-T治疗,刘艳艳教授团队的王海英教授分享了一例“原发耐药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双表达,三打击)”的病例。


案例3

病例简述


➤一位60岁患者,原发难治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双表达,三打击),伴MYC、BCL-2和BCL-6重排,c-MYC(约40%+)、BCL-2(90+),同时P53(+),Ki67(95%+);GCB型,IV期B组,IPI指数4分(高危组),CNS-IPI 4分(高危组),伴严重感染。


➤患者外院2个疗程的标准治疗后状态很差,PS 4分,只能卧床,不能经口进食。


病例分析及治疗方案选择:


➤该患者前期治疗效果不佳,状态极很差,且为原发难治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双表达,三打击),极高危、预后差、肿瘤易复发。


➤基于Pola+BR方案GO29365研究及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表现出的显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较轻。本院通过同情给药给予Pola+BR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


➤4个疗程后PS评分得到显著改善(从4分到1分),肿瘤和感染均得到很好控制,遂进行淋巴细胞采集,为CAR-T治疗做准备。在等待CAR-T回输期间,为避免病情反弹,继续进行第5的疗程的Pola联合治疗,患者达到PMR。之后进一步控制感染情况,同时继续进行第6个疗程Pola联合治疗避免病情反复,并等待CAR-T回输。Pola联合方案起到了很好的减瘤作用,患者CAR-T回输后疗效评估达CMR,且不良反应较少。


专家星解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艳艳教授:


➤在王海英教授分享病例中,患者是原发耐药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双表达,三打击),并伴有严重感染,基本情况非常差,整个治疗很困难。通过Pola联合方案的治疗,病情得到有效和深度的缓解,为后续CAR-T治疗创造了机会,并且Pola联合方案具有很好的减瘤作用,桥接CAR-T治疗,增加了CAR-T治疗的成功率,并减少不良反应,最终达到CMR。


➤对于年轻高危、尤其是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患者,目前并无标准治疗,既往治疗方案疗效并不理想,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ADC药物Pola,无论在复发还是初治患者,都值得尝试。


对于3L+患者,Pola联合方案仍具临床获益,改善患者生存


Pola联合方案除在R/R DLBCL的二线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外,Pola联合方案还可作为CAR-T治疗失败后高效的挽救治疗方案,美国多中心大规模研究显示,CAR-T失败后Pola+BR挽救治疗的缓解率高达73%(CR40%)19。回顾性研究也表示Pola联合方案可作为allo-HSCT前的桥接治疗,50%患者Pola方案桥接治疗后成功进行allo-HCT20通过国内外的经验不难看出,Pola联合方案R/R DLBCL患者是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挽救选择,为随后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条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对此,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回军教授的一例年轻患者的病例,提供了真实世界的用药经验。


案例4

病例简述


➤一位29岁患者,R/R DLBCL,non-GCB型,Ann Arbor IV期伴有大包块,aaIPI 2分,高中危组。


➤先后进行免疫化疗+ASCT治疗、CAR-T治疗、HDAC和PI3K双靶点抑制剂治疗、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多线治疗,均失败。


病例分析及治疗方案选择:


➤基于GO29365研究中Pola+BR 显著增加CR率,以及真实世界研究中CAR-T失败后Pola+BR挽救治疗、Pola+BR桥接allo-HSCT治疗的疗效,选择Pola+BR方案治疗。2个疗程达CMR,第3疗程后桥接无关供者异体移植,维持CMR


专家星解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艳艳教授:


➤李回军教授分享的这例DLBCL年轻患者,治疗非常的曲折,几乎尝试了目前可用的所有治疗方案,但多线治疗均失败,最终通过Pola+BR桥接allo-HSCT治疗获得CMR。


➤现在新药不断的涌现,可能我们需要讨论如何安排这些药物的治疗次序,Pola+BR方案疗效确切,可以尽早使用,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星解语录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


现在DLBCL的治疗繁花似锦,新型ADC药物、双抗类药物、CAR-T、小分子药物等不断涌现,Pola在R/R DLBCL取得显著突破得到国外权威指南的推荐,而在国内,虽然Pola尚未获批,Pola-BR方案也在最新更新的CSCO淋巴瘤指南中得到了推荐。而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国内专家交流中,我们还发现,如果Pola在临床中较前线使用,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希望未来通过分子分型、肿瘤微环境等能够预测不同亚型患者适合的药物,期待Pola更快的应用于临床,积累真实世界的使用经验,发出中国的声音。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艳艳教授:


R/R DLBCL的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一个难点,具有很大的挑战,尤其是二线治疗丧失移植机会的那部分患者,再治愈的可能就很有限了。Pola给我们临床医生带来了一把利剑,为复发难治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数据显示Pola-BR方案在R/R DLBCL患者中取得近3倍的CR、PFS、OS提升14,期待Pola尽快上市,在DLBCL一线、二线治疗中更多的应用,惠及更多的中国患者,让更多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持久缓解,最终达到治愈。


赵维莅教授.png

赵维莅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内科常务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

中国实验血液学会秘书长、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致力于淋巴细胞恶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NATURE GENETICS》、《BLOOD》、《MOLECULAR CANCER》、《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HEMATOL ONCOL》、《LANCET HAEMATOL》、《CLIN CANCER RE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1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940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863 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


微信图片_20220720154132.jpg

刘艳艳 教授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淋巴综合内科主任,河南省肿瘤研究院淋巴瘤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内科学博士,美国Nebraska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

河南省卫生系统优秀归国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获河南省卫生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突出贡献奖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BLOOD》、《CLIN CANCER RES》、《LEUKEMIA》、《J HEMATOL ONCOL》、《LANCET HAEMATOL》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


参考文献:

1.Coiffier B, et al. Blood. 2010;116(12):2040-2045.

2.Smith SM. Treatment of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s. Hematol Oncol. 2017;35 Suppl 1:84-87.

3.Maurer MJ, et al. Ann Oncol. 2018 Aug 1;29(8):1822-1827. 

4.Friedberg JW.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11;2011:498–505.

5.Gisselbrecht C, et al. J Clin Oncol 2010;28:4184–90.

6.张曦,黄瑞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1,43(21):2271-2275. 

7.Sauter CS, Matasar MJ, Meikle J, et al. Blood. 2015;125:2579–2581.

8.Armand P, Welch S, Kim HT, et al. Br J Haematol. 2013;160:608–617.

9.Wang S, et al. Cancer Commun (Lond). 2021;41(3):229-239.

10.Arboe B, et al. Clin Epidemiol. 2019 Mar 4;11:207-216.

11.Crump M, et al. Blood. 2017 Oct 19;130(16):1800-1808.

12.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B-cell lymphomas. V1.2022.

13.Bourbon E,  et al.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2020 Oct;29(10):1079-1088.

14.Sehn LH, et al. J Clin Oncol. 2020 Jan 10;38(2):155-165.

15.Dornan D, et al. Blood 2009; 114: 2721–29.

16.Tilly H, et al.Lancet Oncol.2019 Jul;20(7):998-1010. 

17.M Northend, et al. 2021 ICML Abstract 174.

18.Liebers N, et al. Blood Adv. 2021 Jul 13;5(13):2707-2716.

19.Joanna C. Zurko, et al. 2021ASH Oral 884.

20.Liebers N, et al. Blood Adv. 2021 Jul 13;5(13):2707-2716.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