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00:36:33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202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和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已落下帷幕,会上公布了淋巴瘤领域的诸多进展,繁华过后,对淋巴瘤的治疗有哪些推动作用,对今后淋巴瘤的治疗有哪些启示?一起来听听专家们的肺腑洞见。
精进不休——DLBCL一线治疗优化方案
ASCO& EHA亮点呈现
(1)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关键III期POLARIX研究亚洲亚组人群结果与全球研究一致,Pola-R-CHP方案较R-CHOP方案提高DLBCL一线治疗2年PFS达7.7%,显著降低36%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相对风险[1]。
图1 POLARIX研究亚洲亚组Pola-R-CHP vs R-CHOP
(2)POLARIX探索性研究多变量分析支持Pola-R-CHP在双表达(BCL2+/MYC+)DLBCL患者中的PFS获益[2]。
(3)Pola-R-CHP与R-CHOP组间周围神经病变(PN)发生率或严重程度均无显著差异,绝大多数PN事件为1级[3]。
(4)Pola-DA-EPCH-R一线治疗侵袭性B细胞NHL研究中,Pola 1.8mg/kg联合DA-EPCH-R达到其主要安全性终点,仅观察到3/18例DLTs[4]。
专家视角
赵维莅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DLBCL是一组可治愈疾病,但仍有40%患者一线治疗后失败,为了在R-CHOP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疗效,众多领域学者做出了诸多尝试,但均无法撼动R-CHOP一线治疗的“天花板”地位,直到靶向CD79b的ADC药物Pola出现,给了我们信心。POLARIX研究证实Pola-R-CHP方案成为初治DLBCL领域20年来首次超越经典R-CHOP的治疗方案。本次ASCO公布的POLARIX两项亚组研究很关键,首先是亚洲亚组分析,纳入的中国患者占50%以上,结果显示亚洲患者获益与全球一致,这为Pola未来在中国获批一线治疗DLBCL提供了的关键证据;其次是改善MYC、BCL-2双表达的不良预后,这为高危分型患者中Pola的应用提供了依据。此外,还有一些基于R-CHOP的联合方案一线治疗高危DLBCL患者的单臂研究,包括联合双特异性抗体、BTK抑制剂、
贺鹏程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Pola-R-CHP方案中,用Pola替代了长春新碱,之所以取代长春新碱,是因为Pola中包含的单甲基奥瑞他汀E(MMAE)和长春新碱都属于微管蛋白抑制剂,作用机制有相似之处,也都可能会影响到PN。POLARIX研究证实,在初治DLBCL亚洲亚组人群中,Pola-R-CHP与R-CHOP两组的安全性特征与全球研究人群相似。Pola-R-CHP与R-CHOP组的PN发生率总体相当,而且与R-CHOP组相比,Pola-R-CHP组因PN而需要调整剂量的患者比例更低。在Pola-R-CHP较R-CHOP更有效改善PFS的情况下,本次大会报告的研究数据补充了令人鼓舞的安全性数据,支持在初治DLBCL患者中使用Pola-R-CHP。在本次报告的研究者发起的研究中,DA-EPOCH-R方案表现出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考虑对即将接受DA-EPOCH-R的患者,如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等患者使用Pola-DA-EPCH-R给药方案。
柳暗花明——R/R DLBCL治疗新方向
ASCO& EHA亮点呈现
(1)多中心III期POLARGO研究安全性导入期结果显示,Pola-R-GemOx方案治疗R/R DLBCL安全性高且患者可耐受(ORR:40%,CR:27%),毒性不影响后续治疗的实施,无一例患者发生3级PN[5]。
(2)NP30179 II期扩展研究显示,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Glofitamab(以下简称Glofit)固定疗程治疗既往经过多线治疗且高度难治的R/R DLBCL患者,ORR为51.6%,CR率达39.4%,12个月DoCR为77.6%,完全缓解率高且疗效持久。不良事件大部分属于1-2级,安全性良好[6]。
(3)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即使CAR-T治疗失败的DLBCL患者,Glofit仍可诱导缓解,ORR达67%,CR率达44%。此RWD随访246d,mOS未达到,提示Glofit可延长CAR-T治疗失败患者的生存[7]。
表1 R/R DLBCL的T细胞介导抗肿瘤疗法一览[6-10]
(4)中国台湾地区同情用药真实世界数据显示,Glofit用于经多线(中位治疗线数5[1-12])治疗后的R/R DLBCL患者,其中27%和42%的患者存在HBV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ORR和CR率分别为50%和23%,未观察到新的不良事件和HBV再激活事件发生[11]。
专家视角
朱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Glofit是首个在关键Ⅱ期研究中,证明对R/R DLBCL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结局的2:1结构双特异性抗体,无论是高度难治患者还是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的患者,Glofit固定疗程治疗都得到了不错的疗效,一年的DoCR可达77.6%,振奋人心。Glofit与CAR-T细胞治疗,在临床上如何选择,也是临床医生将来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除考虑疗效外,还需要考虑方便和可及性,Glofit或者Pola“即用型”的药物,可以即时使用,比CAR-T细胞治疗更为方便。如何为患者选择疗效好、安全性好、可及性高、方便的药物,这其实是我们临床医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当然,新药时代,众多优秀的药物如何选择,如何安排治疗顺序,这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未来可能还会做更多的细分,以给患者带来更佳的获益。
曹军宁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R/R DLBCL总体预后不良,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R/R DLBCL的治疗取得了很多进展。ADC药物Pola联合R-CHP方案不仅在一线治疗中超越了经典R-CHOP方案,对于R/R DLBCL来说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目前Pola在国外已经获批了适应症,而且还有很多Pola和其他药物的组合方案也正在在探索中。R/R DLBCL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的药物是双特异性抗体Glofit,其结构独特,本次会议中也公布了可观的研究数据。Glofit的应用和CAR-T细胞治疗相比,CAR-T治疗通常需在经验丰富的成熟中心使用,且对于患者可支付性问题一直亟待解决,另外会产生CRS、ICANS等不良反应;双抗临床使用较为方便,毒副反应可控。目前Glofit还在进行临床研究,国内很多中心、包括我们中心也参加了Glofit的临床研究,希望Glofit有更多的研究数据公布。期待Pola和Glofit两款药物尽快在中国上市,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基石更迭——开创FL治疗新格局
ASCO& EHA亮点呈现
(1)GALLIUM研究最终分析结果公布,证实了G-化疗方案优势(7年PFS率63.4% vs 55.7%,HR=0.77),实现长期生存获益,树立FL一线治疗新标准[12]。
图2 GALLIUM研究G-化疗 vs R-化疗:PFS
(2)
(3)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Mosunetuzumab(简称Mosun)单药治疗3L+R/R FL患者,在<65岁和≥65岁两个年龄亚组中均表现出持续高缓解(CR率55% vs 70%,18个月PFS率48.1%% vs 45.4%)[14]。Mosun二次治疗R/R NHL患者仍有效,耐受性与初治相当[15]。
(4)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R2)、PI3K抑制剂、BTK抑制剂(
专家视角
今年ASCO&EHA的会议上,不同靶点新药均报告了相关研究进展。新型抗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改变了初治和R/R FL的治疗格局;利妥昔单抗皮下制剂提高了低肿瘤负荷FL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Mosun在R/R FL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老年和年轻患者中PFS获益相似;Mosun联合来那度胺与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的比较研究也值得期待。新药时代,多药联合是FL治疗的趋势,但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奥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简单组合就能达到很好的疗效;再如奥妥珠单抗联合
基于FL惰淋的特点,我们追求的治疗目标更多是提高患者PFS,获得更长时间有质量的生存。在临床实践中,一线治疗FL年轻、III-IV期患者我更倾向于选择G-CHOP方案,虽然GB、R2缓解深度良好,但考虑
深知灼见——新药时代,CLL治疗打出“组合拳”
ASCO& EHA亮点呈现
(1)CLL14研究5年随访结果显示,接受固定疗程
图3 CLL14研究的5年随访结果
(2)ELEVATE-TN研究证实,对于≥65岁或18-65岁伴有合并症的初治CLL患者,无论高危状态如何,与奥妥珠单抗联合
(3)iFCG(MDACC方案)一线治疗IGHV突变且无Del(17p)/TP53突变的CLL患者,5年PFS率和OS率分别达到了97.7%和97.8%[21]。
(4)CLL13研究证实,含奥妥珠单抗的联合方案(联合化疗和/或靶向药物)一线治疗无del(17p)/TP53突变且无合并疾病的CLL患者,达到更深疾病缓解以及更长的生存获益[22]。
专家视角
近些年,总体来说慢性淋巴细胞
王欣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淋巴瘤的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目前国际包括国内在研的靶向免疫制剂,仅单抗类就有近二十余种,再加上CAR-T、PD-1以及十几种小分子免疫抑制剂,淋巴瘤的治疗进入了全新的新药时代。对于CLL来说,现在BTK抑制剂、II型抗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BCL2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一系列药物给CLL患者带来更好疗效的同时,我们也迎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对于初治、难治复发的患者,以及年轻、年老等不同类型的患者,我们如何进行药物的选择。是选择单药还是联合治疗、序贯治疗还是有限期的治疗,将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尚不清楚这些药物如何联合应用对CLL患者或特定亚组,如高危疾病患者的益处更大,在未来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小结
淋巴瘤的诊断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型治疗药物百花齐放。2022年ASCO&EHA以及既往公布的临床研究数据,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大量的循证证据,期待更多的新药落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武器,惠及更多的淋巴瘤患者。
赵维莅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内科常务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
中国实验血液学会秘书长、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致力于淋巴细胞恶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NATURE GENETICS》、《BLOOD》、《MOLECULAR CANCER》、《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HEMATOL ONCOL》、《LANCET HAEMATOL》、《CLIN CANCER RE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1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940分。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863 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
贺鹏程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血液内科主任、干细胞临床研究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血液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白血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和负责科室的
朱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血液肿瘤组组长
曹军宁 教授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
淋巴瘤多学科副首席专家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血液学组委员
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
黄慧强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大内科副主任
中国老年健康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CSCO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第二届血液病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会来 教授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科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血液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3项,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担任《肿瘤药学》副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 《白血病∙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Hematological Oncology》、 《Blood Research》、《Discover Oncology》等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J Exp Med、JITC、CTM、AJH 、BJH、 Blood Adv、Front Oncol、Hematol Oncol 、Int J Cancer 等国际专业杂志以及中华系列杂志、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七十余篇。荣获第四届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李建勇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欣 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血液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
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
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特聘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血液协会ASH会员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参考文献:
[1]Song Y, et al. ASCO 2022, Poster 7558.
[2]Morschhauser F, et al. ASCO 2022, Poster 7517; EHA 2022, P1190.
[3]Trneny M, et al. ASCO 2022, Poster 7561.
[4]Lynch RC, et al. ASCO 2022, Poster 7546.
[5]McMillan A, et al. ASCO 2022, Poster 7551.
[6]Dickinson M, et al. ASCO 2022, 7500;EHA 2022, S220.
[7]Rentsch V, et al. Cancers (Basel). 2022 May 20;14(10):2516.
[8]Locke FL,et al. Lancet Oncol. 2019 Jan;20(1):31-42.
[9]Ying Z, et al. Cancer Med. 2021;10(3):999-1011.
[10]Ying Z, et al. ASCO 2022, Poster 7529.
[11]Wu SJ, et al. EHA 2022, P1234.
[12]Townsend W, et al. EHA 2022, S206.
[13]Cartron G, et al. ASCO 2022, Abstract 7512.
[14]Matasar M, et al. EHA 2022, P1126.
[15]Cheah CY, et al. EHA 2022 , P1124.
[16]Lansigan F, et al. EHA 2022, Abstract 1156.
[17]Zhong Z , et al. ASCO 2022, Abstract 7574.
[18]Casulo C, et al. ASCO 2022, Abstract 7510;EHA 2022, S205.
[19]Al-Sawaf O, et al. EHA 2022, S148.
[20]Porter J, et al. ASCO 2022, 7539; EHA 2022, P666.
[21]Jain N,et al. EHA 2022, S149.
[22]Al-Sawaf O, et al. EHA 2022, LB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