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百创新药·济世惠民 | 大咖齐聚,探讨争鸣,第六届百济神州血液肿瘤高峰论坛淋巴瘤专场学术盛宴成功召开!

2022-07-25 18:18:39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变以求新,通以济世。由百济神州主办的“百创新药,济世惠民——2022第六届百济神州血液肿瘤高峰论坛(The 6th BeiGene Hematology Summit,BHS)”,已于2022年7月23日隆重召开。在下午的惰性淋巴瘤专场和侵袭性淋巴瘤专场中,汇聚了众多血液肿瘤领域知名专家、临床医生,共同探讨淋巴瘤领域的最新诊疗进展。医脉通现将两项专场会议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惰性淋巴瘤专场

本次会议由大会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和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曦教授共同进行开场致辞。大会主席表示,本次会议将聚焦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滤泡性淋巴瘤(FL)/边缘区淋巴瘤(MZL)和Castleman病,共同探讨疾病的最新进展和新药发展等领域前沿问题,期待本次会议中各位专家同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期待与会者均能有所收获,并预祝大会顺利召开。


1.png


-推陈出新 再攀高峰-

CLL靶向治疗进展


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云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卫教授深入剖析了《CLL靶向治疗进展》。


徐卫教授提到,与免疫化疗相比,泽布替尼单药治疗可显著延长初治CL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不提升患者房颤发生比例。泽布替尼联合免疫化疗、免疫治疗或其他靶向药物(例如BCL-2抑制剂±奥妥珠单抗)用于CLL患者有着令人鼓舞的治疗前景。除此之外,BGB-11417(BCL-2抑制剂)单药治疗或联合泽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后续研究结果值得期待。新型靶向药物在Richter综合征(RS)患者进行了多种尝试,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基础的联合方案获得了不错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图片2.png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治进展及探索


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军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亚非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以《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治进展及探索》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白鸥教授提到,对于WM患者目前尚无最佳标准治疗方案,但随着治疗模式演化,BTK抑制剂及联合方案已成为WM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因此,WM的治疗可优先选择泽布替尼或阿可替尼,以及泽布替尼联合地塞米松(ZD)方案;其中,伴有MYD88WT的WM患者可从泽布替尼中获益已经得到验证,但多项研究证实伴有CXCR4MUT的WM患者对BTK抑制剂敏感性降低,后续仍需对泽布替尼和Mavorixafor等治疗方式进行探索。


图片3.png


在CLL专题讨论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崔国惠教授担任主持,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崔丽娟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琼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许贞书教授就“BTK抑制剂在无17P-等高危因素CLL患者的应用价值”、“靶向药物治疗RS患者的前景”两个话题,结合临床经验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图片4.png


在WM专题讨论环节,由山西省人民医院贺建霞教授担任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薛华教授围绕“目前WM无标准治疗方案,临床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这一话题分享了在临床工作中的用药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爱军教授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刘蓓教授就“如何看待MYD88WT或CXCR4MUT对WM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精彩讨论,切合实际,内容详细,引人深思。 


图片5.png


-求新思变 迎难克艰-

POST EHA/ASCO复发难治FL/ MZL治疗策略与思考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薛宏伟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建民教授共同主持下,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分享了题为《POST EHA/ASCO 复发难治FL/MZL治疗策略与思考》的报告。


周可树教授提到,在单药治疗方面,新一代BTK抑制剂(例如泽布替尼和阿可替尼)治疗MZL患者取得了优异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PI3K抑制剂或可通过改变给药频次降低不耐受事件,但治疗FL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双特异性抗体、CAR-T有望改善24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POD24)患者的不良预后,可作为高危患者的治疗选择。联合治疗方面,泽布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可为复发/难治性(R/R) FL带来更深的缓解和持续应答。


图片6.png


特发性多中心Castleman病(iMCD)疾病治疗进展


在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教授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余莉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魏征教授以《iMCD疾病治疗进展》为题进行了报告。


魏征教授指出,对于iMCD患者应采用多学科方法进行管理,制定具体的监测策略,尽早识别恶性肿瘤、血栓形成和器官功能障碍对患者至关重要。在iMCD的药物选择上,司妥昔单抗作为首个且唯一获批治疗iMCD的药物,以突出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长期安全性,填补患者临床治疗空白并带来长期生存希望。研究显示,司妥昔单抗可为34%的iMCD患者带来肿瘤及症状持续缓解,且安全性良好。


图片7.png


在FL/MZL专题讨论环节,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蓉教授进行主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河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潘崚教授围绕“BTK抑制剂在FL/MZL中的应用价值”;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钱正子教授和海南省肿瘤医院田浴阳教授围绕“目前FL/MZL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点”各抒己见,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图片8.png


图片9.png


在iMCD专题讨论环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董玉君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庭波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宏凌教授就“如何看待IL-6通路在iMCD中的作用及IL-6抑制剂用于iMCD的价值”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与会学者和在线医生同道分享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大会总结

会议最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洪小南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分别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洪小南教授认为,本次会议人才济济,阵容盛大,意义非凡。相信随着后续高效、低毒新药的开发、基础医学的深入探索,临床上将获得更多的治疗选择,为患者的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添砖加瓦。徐兵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希望各位同仁能携手,将中国淋巴瘤推向一个更高的研究水平和治疗水平。


图片12.png


侵袭性淋巴瘤专场

本次会议在大会主席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的开场致辞下拉开序幕。大会主席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我国淋巴瘤发病率持续上升,早诊早治、规范化诊疗与其他国家仍存在差距,淋巴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还有待提高。近年来新药的不断涌现,为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BTK抑制剂在套细胞淋巴瘤(MC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SL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MYD88、CD79b突变的亚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ICI在复发难治的血液肿瘤患者,尤其是霍奇金淋巴瘤(HL)、NK/T细胞淋巴瘤中疗效良好。为这些创新疗法选择最适合的患者,将创新疗法与标准治疗结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仍是临床上的难题,希望今天的会议带给各位同道一些启发。感谢百济神州的创新产品以及对学术活动的支持,同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图片13.png


-精准靶向 变革求新-

EHA聚焦:DLBCL治疗进展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沈建箴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院邹德慧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以《EHA聚焦:DLBCL治疗进展》为题作出报告。


李增军教授强调,通过临床、病理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及早识别早期疾病进展(PD)的高风险患者至关重要,DLBCL患者的TP53突变可降低完全缓解(CR)率,并缩短总生存期(OS)和PFS,需开展针对TP53突变的临床试验以寻找解决方案。BTK抑制剂、维泊妥珠单抗联合免疫化疗方案在一线双表达DLBCL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ZR(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或ZR2(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方案在老年DLBCL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或可成为老年DLBCL患者的治疗选择。


图片14.png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NCSL)治疗新长征之路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鹏程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李文瑜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分享了《PCNSL治疗新长征之路》。


张薇教授指出,大剂量甲氨蝶呤与PCNSL生存改善密切相关;利妥昔单抗用于PCNSL治疗能否增效仍存在争议;全脑放疗(WBRT)能够改善PCNSL患者的生存,需要权衡限制性神经毒性。对于新药联合方案的探索,IRM方案(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MIT方案(伊布替尼+替莫唑胺+甲氨蝶呤)、ZRMA方案(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ZR和R2-MTX方案(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甲氨蝶呤)在PCNSL一线治疗中,均能提高缓解率和延长PFS,为PCNSL患者生存改善带来了希望。对于R/R PCNSL,新药与化疗、靶向治疗的联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待将来开展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探索。


图片15.png


靶向治疗时代下MCL治疗机遇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丽宏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就《靶向治疗时代下MCL治疗机遇》展开详述。


曹军宁教授提到,靶向药物的出现使MCL治疗逐渐趋于低毒安全的治疗模式。真实世界数据显示,低毒的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方案和BTK抑制剂使用逐渐增多。MCL一线治疗策略逐渐“个性化”,对于年轻高危患者,BTK抑制剂为基础的诱导治疗+短周期化疗巩固策略可带来深度缓解;对于老年患者,BTK抑制剂联合BR能显著延长患者PFS,但同时带来的毒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在MCL二线治疗中,BTK抑制剂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泽布替尼单药为R/R MCL带来长期生存获益及良好的安全性,与CAR-T的联合策略也在不断探索中。


图片16.png


专题讨论环节由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方美云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平宝红教授担任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陈峰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振倩教授、北京医院刘辉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王晓冬教授、内蒙古包头肿瘤医院王亚兰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闻淑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俞文娟教授就“BTK抑制剂加入DLBCL一线治疗可为哪些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基于不同BTK抑制剂和来那度胺联合用药组合在PCNSL的探索数据,如何看待PCNSL一线治疗策略”“如何看待BTK抑制剂给初治MCL患者带来的治疗价值”话题展开深入讨论,集思广益,探讨争鸣。


图片17.png


图片18.png


图片19.png


-免疫加冠 别具匠心-

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探索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威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连生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从NK/T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优化探索和复发难治的新药探索方面展开重点阐述。


李志铭教授提到,在一线治疗中,替雷利珠单抗等PD-1单抗联合方案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在复发难治的新药探索中,PD-1单抗联合方案也对R/R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显示出较高缓解率,且毒性可控;JAK1抑制剂、PI3K抑制剂、IAP抑制剂等在R/R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治疗中初现曙光,但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支持;CAR-T细胞疗法在R/R PTCL患者中安全性可控,早期治疗缓解率令人鼓舞。


图片20.png


从临床角度看cHL治疗进展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俞康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蕾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邹立群教授发表了题为“从临床角度看经典型HL(cHL)治疗进展”的精彩报告。


邹立群教授认为cHL患者总体预后不错,早期识别不良因素可能进一步改善其预后,对于伴有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HL,CD4+细胞水平低于250/μl可作为2年OS的预测因素。新药时代下cHL拥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在一线治疗中,PD-1抗体联合方案疗效可观,ICI治疗地位前移成为可能。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仍然任重道远,在ICI治疗期间达到缓解的R/R cHL患者,可实现更深缓解和更长的持续时间;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CR率达62.9%,相比其他ICI有更多的PFS和OS获益。


图片21.png


专题讨论环节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黄文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生余教授担任主持,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白庆咸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凯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黄亮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赖洵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彩霞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亮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谢彦晖教授就“如何看待ICI在一线cHL患者中的应用”、“对哪些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选用PD-1抑制剂治疗”、“如何看待PD-1抑制剂联合治疗在NK/T一线治疗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3替换图.jpg


图片23.png


大会总结

本次会议在意犹未尽的探讨中落下帷幕,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教授作出总结。钱文斌教授表示,这次会议给予临床医生和学者很大的收获,感谢百济神州为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提供了诸如替雷利珠单抗、泽布替尼等疗效好且价格亲民的治疗选择;王昭教授认为,淋巴瘤治疗正从化疗时代走向免疫治疗、细胞治疗时代,CAR-T和PD-1抑制剂在其中功不可没,同时希望百济神州继往开来,继续为国内的学术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24.png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