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当双相障碍患者变得不再“双相”

2022-07-26 15:40:17来源:医脉通阅读:8次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疾病的进展,部分双相障碍患者会逐渐失去病程的周期性和极性,表现为一种症状复杂多样无处不在但又不符合正式诊断标准的“四不像”状态。近期一篇发表于Bipolar Disord.的文章中,作者将这种状态称为“双相旋涡”(Bipolar maelstrom)。


针对这些处于病程后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同时采用分类(categorical)及维度(dimensional)的视角有助于改善诊疗,减轻患者的痛苦。


病例


患者AG,男,61岁,已婚,长期罹患双相障碍 I 型,十多年前转诊至我处就诊。


患者的双相障碍始于青少年后期的一次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并因此入院治疗;35岁被诊断过广泛性焦虑障碍,偶有惊恐发作;50岁被诊断过强迫症。来我处就诊前,患者已经因为躁狂或抑郁发作住院20次以上,但病程中也有16年的时间无心境发作,不需要入院治疗。


在我处就诊的前五年,患者只有5个月的时间在住院;然而在之后的五年,患者的住院频率越来越高,住院时间也越来越长。前五年,躁狂、轻躁狂、抑郁发作清晰分明,发作间期完全缓解;共病精神障碍的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心境发作期间,并在发作间期缓解或减轻。然而后五年,患者的病程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发作间期越来越短,最终完全消失。


后五年内,尽管症状的严重度和性质不尽相同,情绪痛苦的程度也有高有低,但患者始终受到各种各样的症状的困扰,包括悲伤、无法控制的哭泣、高度警觉、精神运动性激越、无法缓解的焦虑、言语迫促、惊恐发作、失眠、思维奔逸、侵入性的痛苦记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强迫观念及自杀观念。


患者曾有一次自杀未遂,发生于多年前,方式为过量使用处方药;无酒药滥用史。过去五年内,患者接受过全面的检查,以排除任何可能加重精神症状的躯体原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好,并能做到规律复诊。患者夫妻关系良好,其爱人经常陪诊,并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病程特征改变之前,患者联用锂盐、拉莫三嗪和奥氮平,心境得以持续改善。然而在过去五年内,患者尝试过丙戊酸、卡马西平、鲁拉西酮、阿立哌唑、依匹哌唑、氯氮平,并经常与其他精神药物联用;也曾重新启用之前有效的药物,但这些药物却变得无法耐受或无效。某次住院期间,患者短暂使用了安非他酮,结果导致了危及生命的谵妄性躁狂,以致需要电休克治疗,但后者疗效也不理想。


目前,患者的用药包括喹硫平500mg/d,奥氮平20mg/d,氟哌啶醇15mg/d,奥沙西泮15mg/d,氯硝西泮2mg/d,托吡酯275mg/d;另有劳拉西泮0.5mg/d按需使用。具体而言:


▲ 喹硫平用于改善抑郁,但患者用药后出现了不宁腿,需要加用氯硝西泮。


▲ 奥氮平用于治疗混合发作,氟哌啶醇用于控制激越;之所以需要在奥氮平的基础上联用氟哌啶醇,是因为更高剂量的奥氮平也无法有效控制患者的激越。


▲ 奥沙西泮用于治疗白天的焦虑。


▲ 之所以使用托吡酯,是因为患者发现该药有助于治疗强迫及创伤后应激症状,尤其是侵入性的痛苦记忆。


患者已有一年多未入院治疗。早年,认知行为治疗曾为患者带来过获益;然而如今,患者已经难以接受正式的心理治疗。目前,患者使用的是药物治疗+心理教育+支持性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讨论


牛津词典将“maelstrom”(旋涡)定义为这样一种情境:充斥着强烈的情绪或令人困惑的事件,自身难以控制并感到害怕。这个词很好地描述了本例患者的主观体验:复杂的症状,弥漫的恐惧,以及失去控制的感觉。事实上,这个词也代表了医生在面对此类患者时的困惑、挫败感及挑战:患者的状态很难用诊断学名词加以概括,治疗也缺乏可供参考的循证学方案。


本例患者的症状横跨多个诊断,包括双相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失眠障碍。然而,由于条目不够,或者持续时长不够,这些症状无法满足正式的疾病分类学诊断。双相障碍通常意义上的两个标志,即极性和周期性,在本例患者身上都已经消失不见,代之以不断变化但广泛存在的症状。与之类似,患者共病的精神障碍与双相障碍,以及这些共病之间,也变得不再泾渭分明。这种状态带来了多个维度的功能损害,包括理解/交流、日常活动及社会参与。


本例患者目前的临床相可以视为一种持续性的混合状态,特征是知情意的改变伴其他精神障碍的一系列症状。历史上,这种混合状态被视为“迁延不愈且不理想”;按照Kaczynski等的观点,本例患者无法独立生活,伴有认知及功能损害,属于IV期双相障碍。针对混合状态的诊断,Kraepelin的结论是:“如果混合发作发生在心境循环往复的背景之下……那么诊断自然不难;然而,如果患者的混合状态没有前因后果,那么诊断则会相当困难。”


事实上,本例患者早年即属于Kraepelin前半句的状态,包括心境发作分明,发作间期心境正常;当时,传统的疾病分类学诊断视角足以帮助我们理解其病程,也可以指导治疗。然而就目前而言,分类的视角或许已经不够用,我们还需要引入维度视角,聚焦于患者的主观症状及痛苦,既往病程特点,以及过去的治疗经验(如,避免使用抗抑郁药),旨在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具体做法如下:


▶ 对后续复诊进行了结构化的规划,并有意缩短复诊时间,以降低对患者的刺激。


▶ 定期从患者配偶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 使用个体化的心理宣教策略,包括帮助患者识别及管理有个人色彩的诱因,形成日常作息规律尤其是睡眠-觉醒周期,以及进一步改善治疗依从性。


▶ 药物治疗方面,重点识别及管理那些跨诊断的症状,如失眠和焦虑。


这一案例也强调了当前指南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的局限性。本例患者早年对循证学药物及心理治疗反应尚好,但此后这些疗法的疗效和耐受性都大不如前。患者当前的治疗方案包括三种抗精神病药和三种苯二氮䓬,既不符合双相指南的推荐意见,也不符合焦虑指南的推荐意见;我们也很清楚,长期使用苯二氮䓬有风险,多药联用的副作用负担也很严重。然而我们也担心,一旦“动”了治疗方案,患者的病情又会陷入不稳。当前的方案不应视为我们的治疗推荐,而是反映了我们在面对这种患者时的困境。


图1 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或应将患者的共病纳入在内

ID,失眠障碍;AD,焦虑障碍;OCD,强迫障碍;BD,双相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本例患者也提示,有必要对双相障碍混合状态进行概念上的重建,纳入患者共病的焦虑障碍、失眠障碍、强迫症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如图1。从治疗角度出发,将精神科共病视为混合状态表型的一部分或许更好。


文献索引:Sharma V, Brauen S. Bipolar maelstrom: Diagnostic uncertainties and treatment challenges. Bipolar Disord. 2022 Jun 2. doi: 10.1111/bdi.1323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653372.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