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糖尿病遭遇痛风该咋办?

2022-07-29 13:04:09来源:医脉通阅读:8次

作者:王建华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 主任医师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及痛风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十分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后者是由于体内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代谢出了问题,导致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引起“高尿酸血症”,过饱和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到骨关节周围或肾脏等部位,可以导致关节及肾脏的急、慢性损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痛风”。痛风多见于30~50岁的男性,女性在绝经期之前极少发病。


一、糖尿病缘何与高尿酸(或痛风)如影随形?


临床上,许多糖尿病人往往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这是因为:1)糖尿病与痛风同属于代谢异常所致的“富贵病”,二者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如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营养过剩、缺乏运动、肥胖等等;2)“胰岛素抵抗”不仅可导致糖代谢紊乱,还可引起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成增加;3)许多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都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尿酸排泄障碍及血尿酸升高


二、痛风有哪些临床表现?


痛风分为无症状期、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1.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患者血尿酸浓度增高,但无关节炎、痛风石或肾结石等临床症状。虽然不是所有的高尿酸血症都会进展为痛风,但血尿酸水平越高,患者出现痛风的危险性越大。


2.急性发作期:诱因包括暴饮暴食、过度劳累、受潮受凉、某些药物、感染、关节局部损伤以及外科手术等等。发作前常无明显征兆,或仅有疲乏、全身不适和关节刺痛等。患者往往在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最常受累的是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肘、腕和指,也可累及一些关节外组织。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自然病程不等。轻度发作可在2~3天内恢复;中度发作疼痛几小时内达高峰,高峰持续1~3天,然后逐渐缓解,7~10天内恢复正常;严重发作需几周才能完全缓解。由此可见,初发痛风不经治疗亦可自愈,但多次发作转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后就会有持续疼痛。


3.发作间歇期:两次痛风发作之间称为“间歇期(或缓解期)”,间歇期患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首次发作之后,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一年内复发,只有7%的患者长期观察而无复发。


4.慢性期:急性痛风反复发作后有可能转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性肾病。患者常有持续性关节疼痛,在关节或软组织等部位可见痛风石,其表面皮肤破溃后可排出白垩粉样物质,并可导致关节破坏及畸形。痛风石沉积在肾脏,可引起肾脏损害,严重者可发展成尿毒症


三、糖尿病合并痛风该咋吃?


糖尿病患者合并痛风,在饮食方面要同时兼顾糖尿病和痛风对饮食的要求,在坚持总热量控制、平衡膳食等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下,还要特别注意:


1.低嘌呤饮食、低热量饮食,严格限制海鲜、动物内脏、荤汤、红肉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在痛风急性发作期的2~3天内,应选用基本不含嘌呤的食品,如馒头、米饭、牛奶、鸡蛋、黄瓜、苹果等。在痛风缓解期也应尽量坚持低嘌呤饮食,多吃蔬菜瓜果,蛋白质摄入每日不超过1g/kg体重,以嘌呤含量较低的牛奶、鸡蛋为好。将每日膳食中的嘌呤摄入量限制在100~150mg以内。


2.多饮水,每日2500~3000ml,以利尿酸排出。并适量服用碱性药如碳酸氢钠(小苏打),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


3.严格禁酒,因为酒精会影响尿酸经肾排泄,使血尿酸增高,诱发痛风。


4.防止疲劳和受凉。


四、合并痛风的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降糖药?


胰岛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减少尿酸的排泄。研究发现,痛风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平均能升高75μmol/L。因此,糖尿病合并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可降低或不升高胰岛素水平的降糖药物,如SGLT-2抑制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


五、糖尿病合并痛风如何治疗?


痛风的治疗一般分为“急性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两个阶段,分述如下:


1.急性发作期:急则治标,患者应休息制动、把脚抬高、局部冷敷,并给予消炎止痛药物以缓解症状。


➤非甾体消炎药:如消炎痛、芬必得扶他林等,疼痛症状较轻者可选用此类药物,首剂加倍,关节症状消失后可停药。此类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个别情况甚至导致胃肠道出血,因此建议餐后服用,同时加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等)。


秋水仙碱:可以迅速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肿痛等症状。患者最好是在有发作预感时就开始服药。如果症状发作已超过48小时,不再推荐使用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的传统用法是:首剂lmg(2片),口服,以后每2小时0.5mg,至剧痛缓解(疼痛减轻,并不要求疼痛完全消失)即可停药,每日最大剂量6mg(12片)。传统疗法因副作用较大已趋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小剂量疗法:一开始先服两片(1mg),1小时后再服1片(0.5mg),12小时后开始规则用药,每次0.5mg,每天3次。与传统的大剂量疗法相比,小剂量疗法效果相当,副作用明显减少,安全性高。


秋水仙碱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其他副作用还有肝损害、骨髓抑制、脱发等,但相对少见。


➤糖皮质激素:由于糖皮质激素可加重患者的糖代谢紊乱,尽管止痛效果很好,一般也不主张使用,只有在非甾体消炎药或秋水仙碱效果不好或不能耐受,或是患者已出现肾功能不全(此时禁用非甾体消炎药或秋水仙碱),才会考虑进行局部关节腔注射。


2.发作间歇期:缓则治本,本期的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复发。治疗药物包括: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此类药物有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优立通)。


别嘌呤醇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常用量:每次100~200 mg,每天3次。服用2周后,若尿酸降至正常,可逐渐减至维持量。该药的副作用有皮疹、胃肠道刺激、肝损害及骨髓抑制等,但一般较轻,个别患者会发生“中毒性皮肤坏死松解症”。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剂量减半。


非布司他属于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降尿酸作用比别嘌呤醇强而持久,副作用较小,该药主要经胆道排泄,主要用于对别嘌呤醇过敏或肾功能不好的痛风患者,常用量是每次40~80mg,每日1次。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尿酸排泄减少是原发性痛风的主要原因,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有苯溴马隆(立加利仙、痛风利仙)和丙磺舒,此类药物可阻止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适用于肾功能尚好,但尿酸排泄量偏低(24小时尿酸排泄量低于600 mg)的痛风患者。苯溴马隆每次50mg,每日1次,渐增至每次100mg,每日1次;丙磺舒每次250~500 mg,每日2~3次。此类药物副作用小,偶有皮疹及胃肠道反应。肾功能不好时此类药物疗效欠佳,痛风性肾病患者尽量少用促进尿酸排泄类药物。


➤碱化尿液的药物:正常人尿液pH值是6.0左右,呈弱酸性。碱化尿液可以增加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防止尿酸盐结晶形成肾结石,损害肾脏。可以口服碳酸氢钠(小苏打)每日3~6g,使尿液pH值保持在6.5~6.87为宜,超过7.0,反而易引起草酸钙及其他类结石的形成。此外,用药期间应当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出。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在间歇期服用降尿酸药物的过程中再次出现痛风发作,患者常常将其归之于降尿酸药物治疗无效,其实,这并不是降尿酸没有效果,而是体内尿酸水平波动引起的痛风发作,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建议降尿酸药物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另外,也可在启动降尿酸治疗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来预防痛风发作,每天1片(0.5mg),疗程不低于半年。


六、如何预防痛风发作?


与糖尿病一样,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痛风发作的基础是血尿酸水平升高,因此,预防痛风发作,最关键的措施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配合降尿酸药物将血尿酸平稳控制在理想水平,普通痛风患者要求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存在痛风石的患者最好能控制在300μmol/L以下,以防止痛风反复发作。


附:

各种食物(每100g)的嘌呤含量

WX20220729-151751.png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