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害怕用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一文总结,药物的三种伤肾机制

2022-08-04 16:54:59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药物治疗是急性肾损伤AKI)的常见原因,且更常见于住院患者和重症病房的患者。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有14%~26%的成人AKI与药物相关,在一项横断面调查中,37.5%的成人服用药物后与AKI相关。更重要的是药物也是儿童AKI的常见原因。更重要的是,每种药物所致AKI的机制有所不同,这导致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也有差异。因此,除了避免高危人群服用“伤肾”药物外,还应“对药下药”,及时且适当地解救患者。


2022年7月14日,CJASN线上发表了来自美国学者的综述,该综述总结了可能引起AKI的药物以及机制,最重要的是根据药物机制的不同推荐了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以便临床操作。


引起假性AKI的药物


目前,药物导致AKI的机制总共有3类,分别为肾小管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AIN)和晶体性肾病。除了上述3种导致AKI的机制外,还有些药物可能导致血清肌酐升高,或让血清肌酐检查结果异常;还可以影响血流动力学,降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最终形成假性AKI。这些药物及其机制总结于表1。


表1 可引起假性AKI的药物

640.png


假性AKI与真正意义上的AKI略有不同,有可能导致一过性肌酐升高或eGFR降低,但部分药物长期使用却有益于肾脏功能。此外,还有部分药物可能影响肌酐检测结果,而非患者血液中肌酐真实值增高,医师应了解这些药物,以免做出不恰当的诊断。


肾小管损伤AKI


许多药物都可能造成肾小管损伤,其名称和预防方式总结在表2。


表2 与肾小管损伤相关的药物及其预防方式

640.png


药物所致的肾小管障碍可能发生于AKI之前,其部分原因与基底膜外侧的转运蛋白相关,药物被转运蛋白主动转运至近端肾小管细胞,随后,药物被分泌至肾小管。药物可通过抑制线粒体DNA聚合酶的方式改变线粒体结构,导致线粒体凋亡,进而造成AKI。


目前,急性肾小管损伤无特异性疗法,治疗的主要方案为保守治疗。其重中之重为停药,并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肾脏灌注,避免肾脏进一步损伤。此外,避免肾毒性物质的摄入也是十分重要的。


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组织学特征是免疫细胞在肾小管间质浸润。为评估AKI而进行的肾活检中,大约15%的患者发生了AIN。然而,该数据可能低估了AIN的真实发病率,特别是许多患者并未接受肾活检。药物治疗是引起AIN的重要原因,在高收入国家中,估计有70%以上的AIN与药物治疗相关。


据报道,大约有120种药物可致AIN。然而,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质子泵抑制剂(PPi)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PIs)是常见的原因。


1.抗生素


抗生素是与AIN相关且最早的药物之一,大约占所有AIN病例的一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利福平和氟喹诺酮类药物都会导致AIN并且快速进展为AKI。除了肾脏功能的影响,这些药物还可能出现过敏表现。因此,医师通常通过上述症状快速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2.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是另一种相对常见的AIN药物,占所有AIN病例的10%~15%。与抗生素不同,非甾体抗炎药的AIN通常在用药数周或数月后才会出现,并且不常见过敏反应,这使得临床诊断具有挑战性,并增加了对肾活检的需求。


3.质子泵抑制剂


PPi是引起AIN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发病率估计为0.8~3.2/10000人/年。在65岁和新开始PPi治疗的人群中,其AIN总发病率为3.2/10000人/年。然而,许多PPi相关的AIN却可能被忽视,这与缺乏过敏症状和AIN延迟进展相关。事实上,对照研究表明,长期使用PPi与慢性肾脏病CKD)和肾衰竭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分别增加36%和42%,推测可能是由于未识别或未及时诊断AIN所致。


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CPIs是新近发现的AIN病因,因此其发病率尚不清楚。然而,有研究表明,在接受其他诱导AIN的药物治疗(如PPi)后,使用ICPIs的患者更易发生AKI。值得注意的是,使用ICPIs发生AKI后,等患者接受治疗并恢复后,ICPIs可再次安全用于这些患者。


5.治疗


与急性肾小管损伤相似,AIN的首要治疗方案为停药。考虑到AIN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损伤,因此常常使用皮质类固醇,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然而,皮质类固醇的用药方案尚未标准化,个体差异极大,且数据不仅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并非全部的研究表明,早期皮质类固醇的治疗有益于AIN。在182例经活检证实的AIN患者中,较长和较短的皮质类固醇用药事件在肾功能恢复方面无差异。此外,大剂量静脉给药与口服1mg/kg泼尼松龙,在肾功能结局方面无显著差异。


AIN可通过持续的肾小管间质炎促进肾脏纤维化,造成永久损伤。大约50%的AIN患者会进展为CKD。事实上,从基线至第6个月,AIN患者的中位eGFR下降了11ml/min/1.73㎡。


专家认为,如何确定皮质类固醇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亚组是治疗的关节。其中包括活检时eGFR较高、组织学浸润较多且纤维化较少的患者。而严重的糖尿病、晚期癌症、重度感染患者或许不适合皮质类固醇治疗。由于肾脏功能恢复主要在诊断后的1个月内,因此建议口服皮质类固醇约4~6周,若未观察到应答,则迅速减量。


晶体性肾病


晶体性肾病的主要特征是肾小管内晶体沉积。与AIN和急性肾小管损伤相比,药物较少导致晶体性肾病。但是,如果肾脏内发现了晶体,则应寻找可形成晶体的药物。尿沉渣检查可鉴别晶体类型,是一种有效的无创诊断检查,因此可能对部分患者而言,无需活检。然而,这些药物除了可以导致AKI以外,还可能导致CKD或者肾结石,因此需要医师鉴别临床症状。每种药物的治疗与预防策略总结于下表(表3)。


表3 与晶体性肾病相关的药物与预防和治疗措施

640.png


参考文献:1. Perazella MA, Rosner MH. Drug-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22 Mar 10:CJN.11290821.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