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10:20:46来源:医脉通阅读:8次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快速增长,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患病率从18%增加至29%。在所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
研究方法
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纳入5011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接受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根据超声检查肝脏脂肪变性和符合以下至少1项定义为MAFLD:超重/
入睡时间分为3组:晚上10点前、晚上10-11点间和晚上11点后。夜间睡眠时间分为短(<7小时/天)、正常(7-8小时/天)和长(>8小时/天)。根据出现次数[从不/罕见(不足1次/周)、有时(1-2次/周)或经常(3次或以上/周)]评估失眠、打鼾和日间过度嗜睡程度。日间小憩分为每天0-30分钟和超过30分钟。
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药物和代谢合并症)评估睡眠模式与MAFLD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评估肥胖在睡眠质量对MAFLD风险影响中的占比程度。
研究结果
1. 受试者的基线特征
在5011例受试者中,1423例(28.40%)被确诊为MAFLD。与无MAFLD的受试者相比,MAFLD患者年龄更大,更可能为女性,受教育程度更高,既存代谢紊乱的患病率更高,代谢特征更差,但吸烟率更低,久坐时间更少。值得注意的是,MAFLD患者睡眠障碍的比例(包括较短或较长的夜间睡眠时间、失眠、打鼾和日间小憩时间较长)显著较高。
2. 不同睡眠模式与MAFLD风险的相关性
在充分校正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药物和既存代谢合并症(包括
表1 不同睡眠模式与MAFLD风险的相关性
3. 夜间睡眠模式和日间小憩对MAFLD风险的综合影响
与同时具有健康夜间睡眠模式和日间小憩小于30分钟的受试者相比,夜间睡眠较差和日间小憩时间较长的受试者发生MAFLD的风险显著更高(OR 2.38,95%CI 1.73-3.27)。
图1 夜间睡眠模式和日间小睡对MAFLD风险的综合影响
4. 睡眠质量与MAFLD风险的相关性
随着健康睡眠评分的增加,MAFLD的风险呈线性显著降低。健康睡眠评分每增加1分,MAFLD风险降低16%(完全校正OR 0.84,95%CI 0.80-0.89)。
图2 睡眠质量与MAFLD风险的相关性
进一步的分层分析显示,睡眠质量差对久坐不动的人群以及向心性肥胖人群代谢性
研究结论
高睡眠质量(主要表现为早睡、从不或很少打鼾和短暂的日间小憩)与MAFLD风险降低相关,这种相关性部分由肥胖介导。本研究提示应鼓励公众提高对睡眠障碍的健康意识,以对MAFLD风险进行综合管理。
柳雁 副教授
• 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其早期防治研究。
• 围绕“营养代谢在心血管
•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olism、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J Clin Endocrinol Metab等心血管和代谢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十余篇。
• 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朱伟 主任
• 博士,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信息部主任。
• 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医学重点人才),广东省卫生毒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
• 主要从事和负责水、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安全性评价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
• 作为主持人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1项(2015年,第一负责人)。
• 作为专利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两项(2013年,2020年),发明专利2项(2017年,2021年)。
夏敏 教授
• 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广东省营养膳食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
• 近年来,作为牵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精准医学”专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0余项。
• 以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
• 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兼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国际
参考文献:Yang J, Luo S, Li R, et al. Sleep factors in relation to metabolic-dysfunction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2 Jul 28:dgac428. doi: 10.1210/clinem/dgac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