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17:46:10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蝉鸣夏深,学术正当时。2022年7月30日,“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换届和学术会议”通过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秉持“不忘初心,传承经典,开创未来”的理念,汇聚了国内
薪火相传
助力乳腺癌诊疗履践致远
在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毛讯教授的主持下,“第二届中国女医师乳腺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拉开帷幕。第一届主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女医师协会是卫生部业务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协会,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乳腺专业委员会”)是其下属的二级学会,是中国女医师协会不断发展的又一标志。乳腺专业委员会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女医师协会和国际女医师协会的各项活动,并秉持“专业带动学科建设”的理念,通过指南更新与宣讲、开展临床研究以及公益活动等形式,积极推动我国乳腺癌诊疗的发展与科普。与此同时,乳腺专业委员会队伍不断壮大,现有来自全国各地肿瘤及综合医院的委员一百余人,常委三十余人,具有广泛的医疗资源。未来乳腺专业委员会仍将以专业发展为依托,践行乳腺专业委员会的理念与初衷。
在毛讯教授的主持及韩宇书秘书的监票下,乳腺专业委员会的新一届主委、副主委、常委以及委员陆续诞生,乳腺专业委员会队伍由既往的12名常委、30名委员扩展至37名常委及109名委员。其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当选乳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频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红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滕月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中华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当选第二届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担任党建指导员。对于选举结果,李惠平教授向支持、参与乳腺专业委员会的同道表达了感谢,并与线上线下的与会专家一同祝贺换届选举会的顺利举行。
随后,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乔杰院士发表了线上致辞,并表示乳腺专业委员会在李惠平教授的带领下,践行了中国女医师协会的宗旨,以临床研究学术推广为重点,开展了乳腺癌科普、义诊等工作,并及时传递国内外乳腺癌诊疗最新进展。令乔杰院士印象深刻的是,乳腺专业委员会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贴合我国临床实践的《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积极推动我国乳腺癌诊疗发展。乔杰院士期望,乳腺专业委员会将在新一届常委会的带领下取得更好的成果。
聚焦指南
推动乳腺癌诊疗规范化
“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换届”圆满落幕后,一场学术盛宴精彩来袭。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频教授的主持下,李惠平教授从进展期乳腺癌诊疗的一般原则、相关重要定义、检查与疗效评估以及基本治疗原则等方面,解读了《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更新要点。李惠平教授强调,面对进展期乳腺癌患者,临床医师应综合考量年龄、体能状态、既往治疗以及患者意愿等因素,重点考虑患者激素受体与HER2状态,尤其需要考虑患者对化疗的接受程度等人文关怀。对于难治的乳腺癌患者,临床医师还需考虑雄激素受体(AR)水平、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水平、Ki-67表达水平以及基因检测。随着液体
学术盛宴
诊疗观点相辉映
抗体偶联(ADC)药物、靶向药物以及CDK4/6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不断发展,乳腺癌患者迎来了新的生机,其生存获益得以显著延长,但仍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环节将由多位大咖围绕不同亚型乳腺癌诊疗的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圆桌讨论1: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热点问题
首个圆桌讨论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中华教授主持,江苏省肿瘤医院的张莉莉教授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梁旭教授共同参与。两位讨论嘉宾从ADC药物以及免疫治疗角度,一同探讨了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格局。张莉莉教授指出,虽然国内已有多款免疫疗法获批,但目前仍未有免疫疗法获批乳腺癌适应证,因此其不会在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中常规应用免疫疗法联合化疗。ADC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打破了三阴性乳腺癌既往的治疗格局,其中戈沙妥珠单抗延长了后线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故而张莉莉教授对戈沙妥珠单抗前线治疗的探索与应用充满期待。随着抗体偶联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靶点的发现,梁旭教授认为ADC将是三阴性乳腺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攻克难点。对于如何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梁旭教授指出,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临床医师对患者家族史等关注度的提高以及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的共同努力,将会有更多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取得治愈。
圆桌讨论2:HR阳性晚期乳腺癌热点问题
来自临沂市肿瘤医院的王京芬教授、内蒙古医学院的苏乌云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沈朋教授共同参与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徐玲教授主持的圆桌讨论,并分别从HR阳性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选择、后CDK4/6抑制剂时代的用药方案以及基因检测对治疗方案的指导等方面对HR阳性乳腺癌诊疗进行了剖析。
王京芬教授梳理了近年乳腺癌领域指南,指出HR阳性乳腺癌诊疗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17年-2018年前,化疗是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如今内分泌治疗,尤其是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大多都成为了HR阳性乳腺癌诊疗的一级推荐。在临床实践中,王京芬教授会依据患者病情及医保政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给予肿瘤危象患者化疗方案。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已有治疗方案布局于CDK4/6抑制剂耐药后治疗。苏乌云教授指出,临床医师不仅应关注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等潜在的治疗方案,也应重视基因检测对于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此外,苏乌云教授表示,在后CDK4/6抑制剂时代,临床医师可依据患者肿瘤负荷等因素,给予患者化疗或入组临床试验的治疗决策。
对于基因检测对治疗方案的指导作用,沈朋教授表示,目前,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鲜有参考基因检测,而在后线治疗中,因HR阳性患者可能伴有HER2表达,因此临床医师可能会需要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结果指导后线治疗选择。此外,沈朋教授强调,对于有条件的复发转移患者,应再次进行活检以指导后续治疗。
圆桌讨论3:HER2阳性乳腺癌热点问题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滕月娥教授的主持下,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廖宁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姜晗昉教授一同探讨了HER2阳性乳腺癌热点话题。廖宁教授指出,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于近年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靶向治疗成为该患者人群的重要治疗选择,曲妥珠单抗、
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三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用药选择日渐多样,但如何制定用药方案成为了该领域的热点话题。姜晗昉教授表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的目标。对于三阳性乳腺癌患者,姜晗昉教授认为双抗治疗+化疗可能仍是其首选方案;而对于拒绝接受化疗的患者,双抗治疗+CDK4/6抑制剂+内分泌治疗是一个可选方案,但需注重该方案带来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因此,姜晗昉教授强调,临床医师不仅应注重治疗方案的疗效,也应关注其带来的毒副反应。
紧跟前沿进展
把握乳腺癌诊疗动态
经过3轮精彩纷呈的圆桌讨论,大会进入了主题分享环节。本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程晶教授担任主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国红教授结合2022年ASCO年会,与参会专家一同分享了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进展。宋国红教授指出,一项探索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内在亚型和基因表达特征的预后和预测意义的汇总分析显示,在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中,病理完全缓解(pCR)与无事件生存期(EFS)之间的关系因乳腺癌内在亚型而异。此外,双靶及单靶抗HER2的获益似乎仅限于HER2富集型乳腺癌患者。有研究提示,Luminal特征与较低的pCR率相关,但与良好的EFS相关。因此,宋国红教授认为,可对HER2富集型乳腺癌患者采用HER2强化治疗。 随后,宋国红教授详尽地阐述了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和长期安全性管理策略,以及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伴脑转移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圆桌话前沿
探索乳腺癌诊疗
乳腺癌系统治疗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治疗选择,也向临床医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合理序贯药物,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成了临床实践中的热点话题,来自全国的乳腺癌专家结合其经验与前沿进展,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圆桌讨论1:HER2阳性乳腺癌单克隆抗体和TKI联合还是序贯应用?
结合宋国红教授精彩的学术汇报,本环节进行了3个热点话题的讨论,第一个热点话题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翠芝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王墨培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龚畅教授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莫雪莉教授共同参与,一同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的排兵布阵之道。
王墨培教授表示,药物排兵布阵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1)是否将好药用于前线治疗;(2)是否采用“好上加好”的治疗策略。首先是前线药物的选择方面,王墨培教授指出,保证患者在第一阶段有良好的生存才有后续治疗的可能。因此,在满足良好的安全性和可及性的前提下,PFS和总生存期(OS)获益更大的药物是该患者群体的治疗优选。其次,从临床研究角度,“好上加好”的治疗策略(即不同药物联合)对于部分晚期HER2乳腺癌患者具有可取性。
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如何排兵布阵的问题,龚畅教授谈到,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特别是在耐药之后,临床医师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更加精准地区分不同的内在亚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外,龚畅教授认为,高剂量的单克隆抗体联合大分子单抗、小分子TKI、T-DM1、ADC药物是一个创新尝试,能否达到1+1>2的效果,是非常值得临床期待的。
从一线、二线治疗的角度,莫雪莉教授分析,虽然曲妥珠单抗联合TKI(
圆桌讨论2:ADC药物的应用前景
在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玲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春芳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杜彩文教授围绕ADC的应用前景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基于ADC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徐玲教授认为,ADC药物具有非常广阔的治疗前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于ADC药物是否能够代替传统化疗药物。此外,徐玲教授提出,随着ADC药物的普及与应用,ADC药物之间的疗效差异以及耐药性将会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于孙涛教授提出的“不同payload的ADC药物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新药再继续使用?”问题,郝春芳教授表示,尚未有研究者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故而无明确答案。郝春芳教授分析,针对不同靶点开发的ADC药物可以作为一个全新药物应用于临床,而同一靶点的不同ADC药物因连接子等因素,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目前ADC药物的发展加速,已在不同亚型乳腺癌中站稳二线治疗的地位,其未来能否在不同亚型中替代一线治疗药物仍有待观察。杜彩文教授补充,随着ADC药物的不断探索,抗体联合DNA抑制剂等或成为未来ADC药物的新分支,应用前景广阔。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ADC药物相对安全,但其所导致的特殊不良反应(如血小板减少、
问题3:HER2 low患者治疗选择策略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红梅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宇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刘新兰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洁琼教授共同探讨了HER2低表达患者治疗选择策略的热点话题。肖宇教授指出,目前临床医师仍需依据HR状态选择HER2低表达患者的初始治疗或前线治疗方案,例如内分泌联合靶向等。经过长期治疗后,患者可选方案日趋减少,临床医师可考虑NGS检测寻找新的靶点治疗,但是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加,寻找到相应靶点的比例越低。因此,HER2低表达为乳腺癌患者后线治疗提供了依据。肖宇教授强调,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探寻如何排兵布阵更加合理的治疗。
随着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HER2低表达的诊断和分类已成为热点话题。刘新兰教授指出,未来仍需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进一步探索,以明确其与HER2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的差异。对于ADC药物应用于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刘新兰教授表示,目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希望在后续能有更多的证据和指南来指导临床实践。随后,刘洁琼教授表示,DESTINY-Breast04(DB04)研究的阳性结果,使得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进入临床视野,但该患者群体的晚期一线治疗仍参考常规的指南推荐。基于ADC药物在该患者群体后线治疗中取得的结果,刘洁琼教授认为,ADC药物将会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的后线治疗中占据一定地位。
在会议的最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做了全面总结,首先祝贺第二届“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的成功换届,专委会秉承一贯的宗旨,通过学术会议,即提高了大家的学术水平,也增进大家的感情,并对所有从事乳腺肿瘤事业的女性医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期望在协会的领导下,乳腺专业委员会在李惠平教授的带领下群策群力,积极参加女医师协会和国际女医师协会的活动,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乳腺癌诊疗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