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2 09:37:55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肌层浸润性
病例提供者
病例信息
病史
男性,59岁。
2021年3月18日,患者因“间断全程无痛性肉眼
现病史: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无
➤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门诊以“膀胱肿瘤”收入我科。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辅助检查
➤2021年3月22日,行腹部
➤2022年3月24日,在全麻下行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提示:(膀胱肿物1)低级别尿路上皮乳头状癌伴局灶间质浸润;(膀胱肿物2)低级别尿路上皮乳头癌浸及固有肌层。
图1 患者2021年3月MR
诊断结果
膀胱低级别尿路上皮乳头状癌(cT2bN0M0)。
患者治疗经过
患者自愿参加BGB-A317-2002-IIT临床研究项目,行吉西他滨加
BGB-A317-2002-IIT研究介绍
BGB-A317-2002-IIT研究是一项全国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II期临床试验,计划纳入65例cT2-T4aN0M0期膀胱尿路上皮癌且耐受顺铂化疗的患者。该研究旨在探索替雷利珠单抗+GC新辅助治疗耐受顺铂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率,次要终点为病理降期率、无事件生存率、总生存率以及安全性。患者入组后每隔三周进行一次给药,共进行四周期给药,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估,最后一次新辅助治疗完成的6周内择机进行RC治疗,术后进行常规随访观察。
图2 BGB-A317-2002-IIT研究设计
➤2021年5月25日,行第二周期新辅助治疗后的
➤2021年7月25日,患者进行RC术前评估。全腹CT增强+体层成像提示:膀胱术后改变,膀胱右后壁稍增厚,肠系膜部分淋巴结伴钙化。
➤2021年7月26日,MR平扫提示:膀胱术后改变;膀胱后壁稍增厚、毛糙,较前好转;双侧盆壁及腹股沟淋巴结增多,右侧髂血管旁1枚淋巴结稍大,较前相仿。
图3 患者2021年7月MR
➤新辅助治疗4周期后分析:患者病理分级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但分期确定为肌层浸润性,有可能是和病史长有关,故不能排除已有淋巴结微转移。经过4周期药物联合治疗后,影像评估膀胱里未见肿瘤进展表现,膀胱外淋巴结为最大变数,如做完淋巴清扫未见转移,则患者可获得病理CR,可获长期生存,为提高生活质量,建议患者行原位膀胱术。
➤2021年7月28日,在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全
术后病理检测结果
➤本次送检的膀胱经多处取材,镜下呈手术后改变,未见残留肿瘤细胞。
➤送检前列腺及尖端切缘、双侧精囊及输精管断端、左侧盆腔淋巴结9枚。右侧盆腔淋巴结8枚、双侧输尿管残端镜下均未见肿瘤。
➤最终疗效评估为:ypT0N0M0。
图4 患者术后病理检测结果
术后生存随访
患者分别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4月,返院复查全腹CT增强+体层成像,最近的一次影像学检查提示,膀胱切除术后改变,未见肿瘤复发。患者腹压排尿,排尿通畅,白天无
病例回顾与分析
病例回顾
患者因“间断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于2021年3月18日在本院就诊,通过影像和腔内手术最终诊断为膀胱低级别尿路上皮乳头状癌(cT2bN0M0)、左房扩大、右侧腹股沟疝、肝多发囊肿。经临床评估与知情同意,患者进入BGB-A317-2002-IIT研究,行替雷利珠单抗+GC的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经新辅助治疗4个周期后,患者各项指标均符合RC手术指征,根据影像评估为CR,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了机器人辅助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ICUD。围手术期平稳,感觉在整个治疗期间,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整体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未增加手术风险。患者生存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新膀胱能如预期中发挥储尿排尿,功能良好。
图5 患者新辅助治疗历程回顾
病例分析
传统的化疗新辅助治疗对患者获益是确认的,我们预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模式对患者应该更能获益。如果新辅助治疗患者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是否还需要做膀胱根治?这个问题是很多医生和患者的疑问。在现有的证据下,目前技术下cCR不等于pCR,故应该还是行全膀胱切除,但是我们应该给这类病人更好的术后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才能更体现联合治疗模式的新辅助治疗的价值。所以,我们对于新辅助治疗获得cCR的患者可以首选原位膀胱术。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联合方案的新辅助治疗会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和围手术期风险?从BGB-A317-2002-IIT研究目前的入组结果看,联合方案的新辅助治疗没有增加手术难度和围手术风险。
从手术上看,机器人技术的出现使膀胱根治手术这样一个既往出血多风险大的手术趋于精细化发展,最近一项系统回顾结果显示与开放RC相比,RARC术后5年的肿瘤学结果相似1,并且RARC在减少失血量、输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本次手术完成原位膀胱重建在腹腔内完成,避免了肠道等脏器长时间暴露体外,对肠道所处微环境的影响大大减小,有助于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减少肠道再次黏连问题。
总结本例治疗过程,采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C的新辅助治疗方案达到cCR时,给患者提供机器人辅助完全腹腔镜下原位膀胱术的选择,最后获得pCR的结果,手术难度没有增加,术后瘤控好,新膀胱功能良好。
点评专家
王少刚教授:临床肿瘤学最终追求的疗效指标是长期生存,但由于局限期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如无事件生存(EFS)和pCR这样的替代终点指标应运而生。已有BLASST-1研究结果表明: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pCR可达到49%,证实了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显著2。另外,pCR早期获取,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药物的疗效情况,指导研究的进一步进行。II期BGB-A317-204研究中,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到了10%,占有效患者的40%,这也说明替雷利珠单抗有潜力在更早期的患者中获得更好的pCR率3。BGB-A317-2002-IIT研究的中期分析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传统GC方案的pCR率为24%,而本研究中GC联合替雷利珠单抗的pCR率达到了54.5%4。本例患者在治疗期间用到的免疫抑制剂为国内首个获批尿路上皮癌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C化疗新辅助治疗显示了突出的疗效、良好的安全性,加之ICUD,相信能更好的帮助膀胱癌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编者手札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的加速,免疫治疗已经为膀胱癌患者带来了明确的生存获益,将这些新型药物应用到新辅助治疗中已是泌尿肿瘤最值得关注的进展方向之一。目前,有多项化疗联合免疫的研究在开展中,前期的研究数据证实了其疗效优异。上述这份病例也指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C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信在未来,替雷利珠单抗能为越来越多的MIBC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Yuh B, Wilson T, Bochner B,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cumulative analysis of onc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 Eur Urol. 2015 Mar;67(3):402-22. doi: 10.1016/j.eururo.2014.12.008. Epub 2015 Jan 2. PMID: 25560797.
2.Gupta S, Sonpavde G, Christopher J, et al. Results from BLASST-1 (Bladder Cancer Signal Seeking Trial) of nivolumab,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in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IBC) undergoing cystectom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0 38:6_suppl, 439-439.
3.Ye DW,Liu JY,Zhou AP,et al. First report of efficacy and safety from a phase 2 trial of tislelizumab, an Anti-PD-1 antibody, for the treatment of PD-L1+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urothelial carcinoma in Asian patients[J].ESMO 2019,abstract 920P.
4.Interim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 of 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as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T2-T4aN0M0 MIBC. 2022 ASCO abstract 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