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4 23:17:53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2022年8月12-13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华夏血液及移植论坛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
8月13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9位血液领域大咖和青年专家共聚一堂,就“华佗工程公益行”血液病诊疗下基层的收获与挑战展开了深入剖析与交流。该圆桌会议特邀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连生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林教授主持。
“华佗工程公益行”血液病诊疗下基层活动的开展初衷来源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国医促会”)韩德民会长、王晓民副会长,两位希望血液学分会能开展具有鲜明特色和持久活力的工作。
2018年5月,由黄晓军、王景文等教授组成筹委会,确定“华佗工程公益行”血液病诊疗下基层活动目的和发展方向。2018年6月由黄晓军教授代表血液学分会向中国医促会发起“华佗工程公益行”血液病诊疗下基层活动申请,同年7月获得批准。
自2018年9月首场告捷,“华佗工程公益行”项目至今已成功走过九大省份,覆盖了江西、湖北、重庆、山西、黑龙江、河北、甘肃、贵州、内蒙等多个省市,反响非常强烈,受到领域内人士的广泛认可。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张连生教授:基层医务人员的期待,值得让我们做得更好
此次会议伊始,张连生教授对与会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开门见山地指出“华佗工程公益行”血液病诊疗下基层活动对于基层是一种期待。
张连生教授讲到在那个中国最贫困的地区,看到所有老百姓都欢欣鼓舞,所有医生都翘首以待,是他们的热情让我们认为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今日特此请来9位主任畅所欲言,开展讨论。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高峰教授:呼吁国家加大支持,培养更多基层医生
作为“华佗工程公益行”项目的受益者和参与者,同时还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手把手亲自带出来的高峰教授,在会议中提到他能感受到劳苦大众对于高级医疗资源的下沉有着一种渴望,并且基层医疗人员能学到丰富的医学知识。
目前,很多慢性
高峰教授认为,基层医生相对比较少,真正去培养一部分基层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近医疗资源,目前来说仅靠中国医促会还不能完全实现,呼吁国家政府加大此方面的投入。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申徐良教授:期待项目具有可持续性,真正扎根在基层
对于“华佗工程公益行”项目,申徐良教授认为有“三个满意”:第一个满意是政府满意,不管是分级诊疗方面,还是优质资源下基层方面;第二个满意是医务工作者满意,众多医务工作者均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从中受益良多;第三个满意是患者满意,基层患者能够在诊疗过程中见到上级医生。
谈到期望,申徐良教授期待此项目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希望这项工程对血液科建设有促进作用,真正地将优质资源扎根在基层。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吴春华教授:大小医院水平相差较远,希望达到同质化
吴春华教授提到,在此次“华佗工程公益行”项目中专家给予了具体建议,比如市级医院处于比较基础的水平,医生只需要把本分工作做好,不要好高骛远。并且上级医院会进行具体的帮扶,从而增加患者的信任度,让患者比原来更加稳定。
对于困惑,吴春华教授认为市级医院与大医院比较水平相差较远,为此会感到压力,甚至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希望对于常见病尽量能达到同质化。与此同时,市级医院的医生需要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黄斯勇教授:先进技术很重要,华佗精神更值得下沉
虽然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从目前来看规模上相对较大,但黄斯勇教授认为,其毕竟是一个新成立的医院,年轻的医务工作者需要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方式,更要学习上级医院的管理模式和科室建设。
黄斯勇教授提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习期间,早上六点上班,晚上九点才回家,并且中午时间用来学术活动和病例讨论,不仅要管病人、搞科研、做学术、写文章、会诊,还要把华佗精神下沉到基层,真正体会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什么能成为王牌队和国家队。
黄斯勇教授希望这种华佗精神和管理方式能够激励年轻医生不断向上发展,期待华佗工程能早日到达西安,大手拉小手,为基层和更下面的基层做贡献。
江西省南丰县人民医院 刘城教授:五大挑战和不足,基层血液科任重而道远
对于基层血液科面对的挑战和不足,刘城教授认为常见的有五点:第一是病源问题,血液科病人一般不足;第二是仪器设备问题,无法满足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第三是患者问题,基层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文化知识水平均欠缺;第四是血液制品问题,血液制品严重短缺;第五是医生问题,不仅基层血液科医务人员短缺,并且专业知识水平不够。
“华佗工程公益行”此类项目的帮扶,让县城及周边县城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国家标准化血液疾病诊疗中心的同质化服务和诊疗。面临着众多挑战与不足,基层血液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于慧洋教授:希望相关部门建立管理机制,推动我国全民健康
对于此次“华佗工程公益行”项目,于慧洋教授在会议上谈了自己的见解。
“华佗工程公益行”的组成人员是中国医促会的领导和医学专家,它的目的是贯彻2030健康中国的工作方针,呼吁当地行政部门、医保部门等将国家医保政策能够及时落实到位,不要因地区经济方面的差异而大打折扣,这样可以让血液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医保政策的援助。政府可以通过企业、慈善、医保等多方面的联动,更多关注血液病患者群体,让其得到正确的治疗。
另外,于慧洋教授还提到专家团队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传承“大医”的精神,“华佗工程公益行”项目能够像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点燃当地医生的工作激情,致力于所从事的血液病事业。项目的初衷是好的,如何将其贯彻下去,这需要相关部门和中国医促会去建立管理机制。
于慧洋教授希望“华佗工程公益行”项目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达到全民健康,推动我国全民健康也是我国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冯永怀教授:以“我”为枢纽,传承到县市级基层单位
冯永怀教授提到,不管是个人,还是医院,都在“华佗程公益行”项目中受益匪浅。另外县级医院目前在向乡镇医院覆盖医联体,这就是一种“传承”。
国家队有自己的风采,冯永怀教授希望能够以“我”为一个枢纽,传承到县市级基层单位,然后再往乡镇单位进行宣传。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即使基层医院治疗水平受到限制,也希望可以诊断出来。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郭静明教授:保障血液科建设更加完善,才能让基层老百姓获益
作为“华佗工程公益行”项目的参与者,郭静明教授分享了几个收益点:第一,政府对疾病和医患都有了更深的认识;第二,血液科在当地的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对血液科的发展帮助很大。
对于此项目的困惑,郭静明教授提到,如何和当地政府做好沟通,才能在医保方面对血液科有所扶持;另外,年轻医生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最后,亚专科如何发展才能保障血液科建设更加完善,更多的让基层老百姓获益。
呼伦贝尔人民医院 刘昌勋教授:不要把所有问题都交给上级,认清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刘昌勋教授在会议中提到了基层的一些现状,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及性比较差,医院的支持治疗跟不上,新技术的开展比较慢。
另外,特此提到定位要准确,作为基层不要指望上级专家会帮助解决所有患者问题,那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基础血液病的诊疗一定要规范,慢性血液病的管理一定要完善,这对于基层来说非常重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林教授:“华佗工程公益行”,是发展医疗同质化的契机
以上所有发言老师讲的都是切切实实和临床息息相关的,在会议中,刘林教授特此提到黄晓军教授带领着所有中国同行,在国际的血液病领域做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另外,刘林教授还认为“基层”和“上层”没有严格的界定,只是在不同的服务窗口,为患者服务,两者是一种平行关系,但或许基层的工作更辛苦,是因为所面临患者的具体问题更多。
此时医疗同质化的发展就变得更加迫切,而此次“华佗工程公益行”项目,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契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黄晓军教授:只要坚持下去,血液科队伍建设就会普及更广
听完9位主任的分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感到热血澎湃,并发言再次表示“华佗工程公益行”项目是一种理念,一种传承,一种精神。
血液科的建设取决于方方面面,黄晓军教授相信这个工程只要坚持下去,更多人会得到响应,在不远的未来,血液科的队伍建设很可能会普及到县医院。
希望通过讨论,逐渐接近最初的理念,最终可能每个地方都会受益,更重要的是让血液科医生队伍的建设和血液科基地的建设得到一个更多发展的机会,这也是最终的目的。
会议尾声,张连生教授总结道,今日9位主任的分享可谓是收获满满,更多的是期待未来,期待明天,他们不畏挑战,勇往直前,都期待着晓军在前,地市在后,县级在左,乡镇在右,总而言之就是大手拉小手,一起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