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把握前沿进展,求索诊疗之道,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五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三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2-08-22 09:46:30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夏色收于云天,秋声动之木叶,由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承办的“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五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三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于2022年8月20日顺利召开。会议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并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围绕“血栓与止血疾病及血液肿瘤疾病与免疫的诊治进展”主题,深入讨论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疾病最新诊疗模式和血液肿瘤与免疫的前沿科学问题,为我国血液领域奉献了一场学术饕餮盛宴。医脉通特整理大会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张晓辉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将就血液肿瘤及免疫、血栓及止血等的基础和临床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张晓辉教授的主持下,黄晓军教授周道斌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邵宗鸿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黄波教授分别进行了开场致辞。


1661133322887190.png

张晓辉教授主持


黄晓军教授表示,本系列会议已走过五个年头,其间又历经疫情的“洗礼”,就像一团光、一团火为我们带来了希望;期待本次会议成为我国血液领域从业者实现跨界合作的平台,产生新思想,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1661133368812219.png

黄晓军教授作开场致辞


周道斌教授致辞道,作为血液学领域的“品牌”会议,本次大会能够顺利在线上线下同时顺利召开令人欣慰,会议将围绕血液肿瘤、血栓与止血等的热门话题和最新进展进行深入讨论,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661133412513325.png

周道斌教授作开场致辞


邵宗鸿教授表示,本次会议中外大咖云集,相信学术的碰撞会为我们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新收获。


1661133443615667.png

邵宗鸿教授作开场致辞


黄波教授致辞道,血液肿瘤与免疫密切相关,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占据重要地位,是治疗血液肿瘤的关键手段,其机制及治疗理念是永远值得我们探索的话题。


1661133471467612.png

黄波教授作开场致辞


何去何从?从前沿动态来看免疫治疗的进展与挑战


黄晓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就免疫治疗领域的进展和挑战进行了阐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CAR)-T、肿瘤疫苗、免疫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ISABR)是近年来免疫治疗领域的四大进展,而肿瘤耐药性、基因编程细胞的可控性、个体化肿瘤疫苗的制备和自身免疫则是免疫治疗面临的四大挑战。免疫治疗亟待解决的难题包括治疗的复杂性、“双刃剑”作用、不同阶段的免疫效应不同等,吴玉章教授最后介绍了其中心在免疫靶点、肿瘤疫苗等方面的相关进展。


1661133537237495.png

吴玉章教授作精彩报告


独特视角,T白血病细胞利用T细胞抵御自我杀伤机制逃逸免疫攻击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刘开彦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黄波教授以“T白血病细胞利用T细胞抵御自我杀伤机制逃逸免疫攻击”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免疫治疗在T白血病细胞中的应用不甚理想,这与其共有的正常T细胞特征有关。细胞柔软性抵御穿孔素对T细胞的自我杀伤,而T白血病细胞同样利用柔软性逃逸细胞毒性T细胞(CTL)攻击。TCR-ZAP70-YAP1-FLNA通路能够调控T细胞的柔软度。低剂量YAP抑制剂不改变T细胞柔软性,但增强T白血病细胞的硬度,有望成为新型T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1661133614264719.png

黄波教授作精彩报告


关注罕见亚型,探索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进行淋巴瘤诊治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河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周道斌教授针对罕见亚型淋巴瘤的诊治探索话题进行了精彩分享。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罕见亚型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包括高炎症状态、水肿、典型皮疹、肺间质病变、不形成瘤体、PET/CT显示弥漫性高摄取等,外周血白介素(IL)-10升高对于提示IVLBCL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含利妥昔单抗、蒽环类药物、甲氨蝶呤(MTX)的免疫化疗方案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含BTKi的新药联合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661133670169940.png

周道斌教授作精彩报告


追本溯源,基于免疫异常改变探究MDS治疗“正道”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副院长王建祥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刘霆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邵宗鸿教授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免疫异常话题进行了详实地阐述。MDS患者的免疫改变通常继发于恶性克隆之后,其免疫异常包括炎性损伤正常造血和抗肿瘤免疫不足。抗肿瘤免疫的不足会导致MDS进展,因此增强免疫是治疗MDS的“正道”。最后邵宗鸿教授结合课题组的多项研究成果分享了自己对MDS免疫异常改变的认识。


1661133727484274.png

邵宗鸿教授作精彩报告


前景广阔,从最新成果看CAR-T在血液肿瘤的应用


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季石教授的共同主持下,王建祥教授主要根据中心近年来的工作进展分享了对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的思考。体外杀伤实验证明,相比串联结构,CD19LoopTriTE(CD19scFv-CD80-CD3scFv,环形结构)能够很好地介导T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发挥更强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体内实验证实CD19LoopTriTE能够显著延长Nalm6急性白血病小鼠模型的生存期。临床结果表明中心研发的具有独特结合表位的CD19 CAR-T在治疗睾丸白血病方面效果良好,同时CD19/CD22双靶点CAR-T、CD7 CAR-T、CD123 CAR-T、IL-10 CAR-T也有一定的进展。


1661133783761151.png

王建祥教授作精彩报告


当前时代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与防治少见病毒感染的思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杨仁池教授的共同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峰教授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与少见病毒感染的话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在移植后免疫重建过程中,应促进或尽可能减轻负性影响(与GVHD、本病治疗的权衡等)。国内监测仍普遍停留在免疫检查、核酸检测等层面,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检测水平。对部分患者可采取普遍及高危预防,进行抢先治疗,同时应注意积极使用新型抗病毒药物,过继性免疫治疗如中和抗体等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1661133830556114.png

陈峰教授作精彩报告


从最新进展来看淋巴瘤治疗趋势


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崔丽娟教授的共同主持下,美国纽约医学院Pro. Delong Liu以“novel agents and regimens for lymphoma”为题进行了阐述。目前国际主流的CD19 CAR-T不适合所有的DLBCL患者,临床患者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快速进展且高危的DLBCL患者而言,CAR-T并不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更优。一线治疗是否应排除ASCT仍需要更多临床探索,CAR-T的高额费用及随访期较短是其临床应用受限的关键因素。值得关注的是,BiTE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快速进展也为淋巴瘤的治疗带来更多信心


1661133895567472.png

Pro. Delong Liu作精彩报告


TKI时代如何进行CML患者停药和妊娠管理?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少元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分享了对TKI时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停药和妊娠管理的思考。河南省CML联盟依据临床实践制定了CML患者尝试停药流程,对CML患者停药进行了规范化说明。二代TKI一线治疗CML患者有利于实现无治疗缓解(TFR),一代TKI未达到早期分子学缓解(EMR)时应尽早转换为二代TKI治疗。尝试TFR时,必须督促患者坚持规范检测,并迅速、正确解读分子学结果,指导患者及时重启治疗。意外怀孕后,应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尤其妊娠前3个月)和停药对母亲疾病的不利影响,立即停服TKI药物,严密监测母亲疾病情况。


1661133959542143.png

宋永平教授作精彩报告


上下求索,联合及精准治疗或引领ITP未来治疗趋势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林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主任侯明教授就ITP联合治疗新探索的话题进行了深入分享。IT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异质性较强,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关于其治疗方式,临床上进行了诸多探索。结合近期的临床研究,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而言,可以考虑地塞米松联合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进行一线治疗;对于普通患者而言,则推荐全口服方案(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全反式维甲酸等)。未来临床应继续研究ITP发病机制,积极探索在机制引导下的精准联合治疗模式,造福更多ITP患者。


1661134008503820.png

侯明教授作精彩报告


从基础和临床来看近期危重出血性疾病的新机制及新方法工作进展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薇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刘利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张晓辉教授介绍了危重出血性疾病的新机制及新方法近期的工作进展。出凝血领域需构建危重出血预测体系来减少初学并发症的发生,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可能会为临床带来一定的启示。妊娠合并ITP出血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合理的治疗手段能够改善ITP妊娠患者的结局。对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而言,肝病大出血治疗新技术的提出意义重大,有望为其带来福音。未来临床应加大力度探索ITP新机制,来完善治疗、突破耐药/复发ITP的治疗瓶颈


1661134077814763.png

张晓辉教授作精彩报告


会议总结


聚焦临床疑难问题,解读临床前沿进展,经过众多大咖的精彩分享后,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最后,张晓辉教授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及线上观众表达了感谢,并表示期待未来能够再次相约,共享学术盛宴。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