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6 11:40:50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确诊时焦虑,复发时崩溃,初治时规范,维持时认真,重返社会时坚定,
生命的“冬至”——当确诊或复发来临
顾洪飞先生:当确诊FL那一刻,生命仿佛瞬间冰冻,面对确诊患者,如何关爱他们?而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张会来教授:关爱患者,首先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理解他们拿到病理报告时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同时也要开导说明FL是一种惰性淋巴瘤,十年以上的生存率超过80%甚至90%,把它当作慢病来管理,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放松心情,那么完全有可能与普通人一样享受有质量的生活。早期进展(POD24)是众多FL患者面临的现实挑战,可喜的是,随着奥妥珠单抗、双特异性抗体、CAR-T、PI3K抑制剂、EZH2抑制剂等诸多新药和新治疗方案的可及,目前约20%的POD24比例有望在将来进一步降低,这是新药时代和精准治疗时代可以期待的目标。
顾洪飞先生:在拿到FL复发的结果时,很多病友一时间会接受不了,如何关爱这些复发患者?
张会来教授:一是要告知复发患者是否符合治疗指征,若无治疗指征,仍只需要观察等待,做好随访;二是要做好复发后的检查,可能包括PET-CT、
顾洪飞先生:在病友群里确实能看到复发病友的焦虑,但这往往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他们也需要一个逐渐接受和调适的过程。病友间的分享和彼此鼓励对新复发者来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信心。复发患者应正确看待病情,与医生积极沟通,客观评判病情危急与否。留意临床试验招募信息,减轻经济负担。近几年新药和新疗法也如雨后春笋般陆续上市,相信FL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在未来还将不断取得突破。
生命的“立春”——当开始积极初治
顾洪飞先生:愿意积极配合治疗的初治FL患者,如何关爱他们,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规范化的治疗?
张会来教授:对于初治患者,首先是要严格按照指南规范化治疗。如今在新药治疗时代,目前奥妥珠单抗医保批准报销的适应症是与化疗联合,用于初治的II期伴有巨大肿块、III期或IV期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达到至少部分缓解的患者随后用奥妥珠单抗维持治疗。该适应症尚未覆盖到全线患者,个人呼吁有必要扩大医保适应症的覆盖范围。奥妥珠单抗可联合
陶荣教授:对于初治患者,尤其是具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向其强调治疗的必要性及治疗目标。此外,医生要安排时间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把倾向于选择某个方案的原因告知患者,并进行充分沟通。目前国内的一线治疗已经与国际接轨,随着奥妥珠单抗的国内上市和医保可及,诱导和维持治疗全覆盖,患者经济负担更小,PFS更好,早期进展更少。伴随奥妥珠单抗的临床广泛使用,对FL患者的治疗管理标准也应随之提高。
顾洪飞先生:《无滤日记》这样的FL患者管理日志,是否能对临床随访和规范治疗起到帮助?
张会来教授:《无滤日记》能显示FL患者的基本信息,对不同治疗方案的反应,以及患者治疗后的生活状态等,这是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对医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对交流病情和随访工作有益,我也对《无滤日记》的推广应用十分期待。
生命的“夏至”——当迈入全程慢病管理
顾洪飞先生: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开始适应新生活方式,逐渐进入FL慢病管理或全程管理阶段,此阶段患者需要得到怎样的关爱?
张会来教授:坚持随访,做好维持治疗,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即使诱导阶段能够达到完全缓解, 微小残留病(MRD)阴性,仍需维持治疗。与侵袭性淋巴瘤5年后每年一次随访不同,FL患者的随访要求3~6个月的长期坚持。有些患者不清楚FL复发特点,坚持几年随访发现并未复发后,便放弃随访。待其再次发现复发,则为时已晚。因此这一点在患者教育时应说明清楚,且坚持随访并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陶荣教授:FL患者在初治期间都很积极配合治疗,但进入维持阶段时,患者的重视度明显减弱,但维持治疗对患者的PFS改善有益,应该坚持。除维持用药外,随访检查也十分必要。通过检查评估提前发现问题,避免罕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此外,FL复发进展后,可能会有部分患者出现转化,在随访中要叮嘱此类患者关注转化的可能性,若症状短期进展快,或淋巴结增大,或乳酸脱氢酶等生化指标短期升高等,则应引起重视。
生命的“秋分”——当生命收获时
顾洪飞先生:FL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可以回归社会吗?
张会来教授:FL患者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多正常结婚生娃的患者鼓励了其他FL患者坚定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医生需要提醒患者,在早期康复阶段,工作压力不宜过大和过度劳累,免得影响免疫功能,造成复发风险增加。同时强调健康的起居和饮食。
顾洪飞先生:淋巴瘤之家的论坛上,一些复发难治的患者在疾病缓解后生了孩子并专门带孩子一起参加“无滤人生”活动。FL患者的人生并未因疾病而停滞,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在继续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好生活。
陶荣教授:FL患者关爱月系列活动反响十分热烈,接下来“淋巴瘤之家”是否有更多的活动计划?关爱患者,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工作和生活,还有哪些工作可以进一步去完善?
顾洪飞先生:我们一直倡导:“只有病友最懂病友”,鼓励病友多交流,彼此汲取正能量。“无滤关爱月”活动中,专家与病友在线上直接面对面交流,这令病友们感觉到极受专家的重视,不但收获知识,更得到情感支持。
目前我们在这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
一是病友群的细分。因为处在观察等待中的FL病友,与初治阶段的病友,以及复发难治的病友,心态完全不同。更精细的分群服务和持续优化,能帮助到不同需求的病友群。
二是对病友群的动态观察。群管理员发现,POD24这一新概念出现时,不少病友表示焦虑,于是立刻组织专家就这一新概念与病友们做专业权威的交流,答疑解惑。
三是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疾病管理日记,如FL的《无滤日记》。
四是支持和培训各病友群里的意见领袖。
总结与寄语
张会来教授:淋巴瘤被称作可治愈的癌症,患者只需积极配合并认真依从医生的规范化治疗,相信完全可能更早地回归生活、工作、家庭及社会。新药时代带给FL患者更多的治疗选择,希望规范化治疗和新药的尽快可及不断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陶荣教授:医生对FL患者的关爱,首先体现在规范诊疗。而患者认真随访对治疗的安全性和生存结局都有益处。患者与医生、家人和患者团体组织间的多维度互动连接,有助于医疗信息的传递,诊疗需求的满足,政府决策的优化,以及药品企业的决定。
顾洪飞先生:今年“无滤人生”关爱患者的系列活动得到了专家们的大力支持,极大地缓解初诊和复发FL患者的焦虑。在新药和新治疗方案陆续上市的利好下,FL患者更应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规范诊治,努力实现无“滤”和无虑的人生!
张会来教授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陶荣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
上海血液学专科委员会委员,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上海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上海市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顾洪飞
淋巴瘤之家创始人
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
ESMO-Asia中国罕见肿瘤联络人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