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8 14:41:47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阅读:166次
图说: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范先群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采访对象供图
当眼中的光彩熄灭,仿佛生命的颜色也随之消失。无影灯下、显微镜中、内窥镜里,倾心救治的是患者的光明乃至生命。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教授带领团队,三十多年如一日,始终致力于眼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尤其聚焦眼肿瘤和眼眶病诊疗技术创新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牵头制定专家共识和指南
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葡萄膜黑色素瘤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眼内恶性肿瘤的95%以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视力。以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例,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我国患儿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早发现、早治疗,保眼率很高。然而,大部分患儿当眼内出现标志性“白瞳”时才被发现,诊断太迟,晚期患者比例超过70%,眼球摘除率超过50%。
“保住眼肿瘤患儿的生命和视力,是眼科医生的天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范先群教授说。他带领上海九院眼科团队首先聚焦视网膜母细胞瘤,开展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儿童眼动脉的直径仅0.6毫米左右,从股动脉插管,经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颈总动脉、到达颈内动脉,应用0.34毫米的微导丝引导0.57毫米的微导管进入眼动脉,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注入眼动脉,药物直达眼内肿瘤,精准给药。药物剂量仅为全身静脉化疗的1/10,浓度却增加14倍,能最大限度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将毒副作用伤害降到最低。
为推广应用眼动脉介入化疗新技术,范先群教授联合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著名眼科中心,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方案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明确眼动脉介入化疗使眼内晚期患儿两年无进展保眼率较静脉化疗显著提高,牵头制定了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
范先群还带领团队建立病理控制睑板腺癌切除和即期修复术,在保证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眼睑组织、保护眼球和视力,使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范先群教授团队关于眼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研究成果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拼尽全力把手术做到了最好,但是依然有很多患者失去光明、甚至生命。只有科研攻关,揭示发病机制,创新诊断和治疗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眼恶性肿瘤这个世界性难题。”范先群说。丰硕的成果、论文,都源于这个质朴的想法。带领团队建立眼肿瘤生物样本库,专注于高灵敏的早期检测技术研究实现肿瘤细胞可视化监测,系列成果目前正在推进转化和临床应用。
眼眶结构复杂、空间狭小、内含眼球和视神经等重要组织,且与颅脑和颌面相通,如何提高眼眶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是临床难题。范先群团队在眼眶外科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走在最前列,他提出“导航内镜”新理念,建设医工交叉研究团队,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镜导航手术系统。相关临床和科研成果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培养人才、建设学科、发展专业
从2000年开始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范先群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以学科发展为己任。“不培养人才,一个学科就没有明天。”“银蛇奖”是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的最高荣誉奖,20年前,范先群获得“银蛇奖”三等奖,2013年,他的学生贾仁兵教授获得“银蛇奖”二等奖,2017年,他的学生周慧芳教授获得“银蛇奖”一等奖,范先群荣获“银蛇奖”特别荣誉奖。
“一个综合性医院的眼科聚集了12位博士生导师,包括长江学者、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东方学者等,展示了学科在人才建设方面的成绩。”范先群的学生、博士生导师傅瑶主任介绍,“亚专业学术带头人各司其职、主攻方向明确、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都走到了国内国际的最前沿。”历经20多年的发展,范先群团队建成国际最大的眼肿瘤眼眶病诊疗中心。
范先群团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在全国17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为500多家医院培养专科医师,推动专业发展。
患者纷至沓来,学科声誉日隆,范先群始终把病人需求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能让任何一个患者、特别是眼肿瘤的孩子在我们科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治疗机会。”上海九院眼科成立了全国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关爱基金,运行3年多来,已资助来自新疆、西藏等16个省市的100余例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