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5 16:05:05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我们在看某些医疗剧的时候,经常会吐槽他们“感情戏太长,专业性太差”,也会发现其中的一些低级错误,我们在工作中能做到尽善尽美吗?下面盘点了常被混淆的几组概念,您是否能避免错误呢?
作者:王玉伟 金迪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心脏性
如果您现在去浏览器搜索“心脏性猝死能否救活”,会得到很多种回答,甚至有人会告诉你“心脏性猝死的存活率非常低”,然后再介绍几种抢救措施可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我相信这种回答的初衷是好的,但答案确是错的,这是对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 和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定义的混淆。
在《2020室性
根据我国的专家共识,可见能够进行治疗并存活的是SCA,SCD是抢救失败后的“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是失去治疗机会的“结局”。
代表美国医学权威的《2017 AHA/ACC/HRS室性心律失常处理与预防心脏猝死指南》中,也描述了相同的定义,重申SCA不等于SCD的观点,并在标题中针对SCD使用了“预防”(prevention)字样,告知大家SCD可以预防,但是不能治疗。
在期刊网站上搜索“猝死+治疗”,大多数文章是“XX治疗中出现猝死”,可见很多医务工作者已经更新了这一概念,为普通民众普及这一正确观念还需要大家从自身规范做起。
2.“BNP到你这里怎么翻了好几倍”——BNP与NT-proBNP
您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窘,患者家属拿着外院的BNP检查结果和本院测的NT-proBNP结果向您发问,“都是BNP,到你这里检查怎么高了这么多,是哪边的检查不准?”很多人认为BNP是NT-proBNP的简称,甚至有些人在书写病历时为了省劲儿将NT-proBNP记为BNP,这其实都是对定义的混淆。
BNP与NT-proBNP本是同根生,我们可以通过了解BNP的“生产线”得到解释(图1)。
图1 BNP的“生产线”
BNP以前体的形式存在于心室隔膜颗粒中,心室肌细胞受牵连刺激后会分泌B型利钠肽原前体(pre-proBNP),随后释放一个26AA的信号肽,并转化成B型利钠肽原(proBNP),proBNP被激素原转化酶furin或corin等分裂为BNP和NT-proBNP(图1)。
NT-proBNP,全称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中文名字“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与BNP均为
BNP与NT-proBNP虽然同源,但确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检查结果不同就不足为奇了。那么,您还在将NT-proBNP缩写为BNP吗?
3.“再给他用一次起搏器!”——起搏器与除颤器
您是否在小说中见过这样的段落“没有心跳,再给他用一下起搏器!”您是否在网上遇到这样的提问“正常人被心脏起搏器电击过会怎样?”哪怕是一些文学大家也会在作品出现类似的错误:混淆心脏起搏器与心脏电除颤器。
下图为心脏电除颤器或心脏电复律器,通过高能电脉冲经胸壁作用于心脏,可使多种快速心律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其中以自身心电信号作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高能放电以终止某些异位快速心律失常的模式为电复律,以紧急非同步瞬间高能放电终止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或无脉性
图2 心脏电除颤器
心脏起搏器则五花八门,目前常见的还是植入埋藏式起搏器。治疗范围也从最基本的缓慢心律失常延伸至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和伴有QRS波增宽的慢性充血性心律失常,从使用时间可以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器(经皮起搏、经静脉起搏、经食管心脏起搏、经胸心脏起搏)、永久起搏器,从起搏心腔可以分为单腔、双腔、三腔、乃至四腔心脏起搏器,从特殊用途可以分为频率应答起搏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此外还有无导线起搏器、靠自身心跳蓄能的心脏起搏器。
图3 起搏器植入后胸部正位片
部分起搏器能起到除颤器作用,但除颤器却难以模拟起搏器的功能,请大家再看到有人把“除颤器”称作“起搏器”的时候,能为普及医学知识做出自己的贡献。
4.“替罗非班是抗凝药还是抗栓药?”——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阿司匹林是“抗板(血小板)”药物,低分子
抗栓,即“抗血栓治疗”,它的定义最广,包括针对
血小板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对血小板功能起抑制作用,应用极为广泛。抗小板药物可分为血栓素A2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噻吩吡啶类,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环戊基三唑嘧啶类,如
凝血酶可使
了解了这些,在面对主任提问和书写病历时,是不是轻松了很多?
总结
在临床工作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很多的“雷区”,比如什么时候该用“型”、什么时候该用“性”,还有“返流”、“罗音”等错别字,让我们在工作中如履薄冰。愿我们在医学生涯中都能避免严重的错误,在工作岗位上一展抱负。
参考文献:
[1]郭成军, 信满坤. 2017 AHA/ACC/HRS室性心律失常处理与预防心脏猝死指南释要[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 21(6): 547-552.
[2]王乾, 赵丽. 心脏性猝死的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1): 1407-1409.
[3]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 24(3): 188-258.
[4]Al-Khatib SM, Stevenson WG, Ackerman MJ, et al. 2017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5].Bonow RO, Mann DL, Zipes DP, et al. BRAUNWALD心脏病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6].张铭, 郑炜平. 心血管内科医师成长手册[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7]陈灏珠, 何梅先, 魏盟, 等. 实用心脏病学(第五版)[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8]王杉月, 杨旭明, 杨靖.
[9]杨泽西, 张泽明, 胡鸿鹏, 等. 抗凝药物研究现况与进展[J]. 国际呼吸杂志, 2015, 35(19): 151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