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6 16:16:52来源:医脉通阅读:50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引言:餐后血糖波动大?研究发现,“先吃菜,后吃主食”可以明显改善餐后血糖。
研究发现:
➤在吃米饭前先吃肉、鱼或者蔬菜,能够将糖耐量正常者血糖峰值降低约50%,同时将峰值到来的时间推迟30~60分钟;
➤对于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在碳水化合物前摄入蛋白质和蔬菜,可以使餐后血糖水平降低39%;
➤对于
➤对于
血糖,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不断变化的曲线
人体的血糖水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不断变化的曲线。健康人群的血糖的波动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而糖尿病人,由于糖代谢调节机制受损,血糖波动范围会大大增加。
血糖调节机制是复杂而精细的,受到多个系统、多种机制以及多种激素水平的调节。而这一机制会对运动、饮食、昼夜节律等诸多外部因素作出反应,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人体的血糖波动。
图1 人体血糖的调节机制
管好餐后血糖为何如此重要?从血糖波动的危害说起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血糖波动危害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全面。血糖的大幅波动会通过活化氧化应激、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激活凝血与炎性反应等多种途径参与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
不仅仅是糖尿病患者,健康人群OGTT 2h的血糖水平也与
图2 OGTT 2h血糖水平与CVD等疾病风险
2011年的一项研究提供了更多证据,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是独立于
图3 MAGE是CAD的独立风险因素
对于控制血糖波动较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相关的临床试验证实其心血管结局的改善明显优于控制不佳者,研究证实控制血糖波动,可以为患者带来心血管获益。
“先吃菜,后吃饭”——合理调整进餐顺序能够明显改善餐后血糖波动
众所周知,人体对于不同食物的消化速度是存在差异的,这一点在健康人和糖尿病人上均适用。研究表明:
➤米饭前先吃肉、鱼或者蔬菜,能够将糖耐量正常者血糖峰值降低约50%,同时将峰值到来的时间推迟30~60分钟。(图4)
➤对于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在碳水化合物前摄入蛋白质和蔬菜,可以使餐后血糖水平降低39%。(图5)
➤对于已经确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获益更明显。(图6)
图4 不同种类食物进餐顺序对于糖耐量正常者血糖峰值的影响
图5 不同种类食物进餐顺序对于糖耐量异常者餐后血糖的影响
图6 不同种类食物进餐顺序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调整进餐顺序的饮食策略也同样奏效。临床研究显示,对于1型糖尿病儿童患者,蛋白质前负荷餐与混合餐对于受试者的血后血糖同样显示出了显著差异。如图所示:
➤食用混合餐的受试者开始进食后30分钟血糖开始上升,餐后150分钟血糖达峰并维持到180分钟;
➤食用蛋白质前负荷餐的受试者开始进食后90分钟血糖才开始上升,餐后200分钟血糖达峰并维持到300分钟,且显著降低了血糖峰值。
图7 不同餐食对1型糖尿病儿童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
背后的机制?
进餐顺序是如何影响餐后血糖及血糖波动的?根据现有证据推测和以下因素有关:
1.调整进餐顺序可以延迟胃排空;
2.延缓肠道
3.促进胰岛素和肠促胰激素释放;
4.抑制肝脏胰岛素的摄取,降低胰岛素的清除速率;
5.增强胰岛素敏感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6.减少內源性葡萄糖的产生。
小结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餐前摄入蛋白/脂肪或改变宏营养素的进餐顺序”可以显著降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人群的餐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降糖机制与延缓胃排空、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以及减少肝脏葡萄糖的清除有关;餐前摄入蛋白和脂肪的预负荷进餐模式或调整宏营养素的进餐顺序有可能成为一种预防和管理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简单、有效、安全、廉价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