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9 14:26:24来源:医脉通阅读:8次
普通人群的失眠患病率约为30%,其中10%患有慢性失眠,这一比例在
作者:王玉伟 金迪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失眠不等于睡不着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失眠就是睡不着、就是
睡眠障碍是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功能障碍的总称,包括睡眠的数量、质量、时间或节律的紊乱。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指个体对于睡眠时间与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也不同于睡不着,它包括入睡困难(儿童>20分钟、成人>30分钟),难以维持睡眠(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比平时睡眠模式早醒30分钟以上),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小于6.5小时)和睡醒后无恢复感、日间功能障碍(疲劳、情绪低落、激惹、躯体不适、
作者在学生时代,是晚上睡8个小时、起床后依然哈欠连天的“特困生”;而身边总有些“学霸”,晚上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第二天依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学霸们睡眠时间短、但没有失眠所致的“醒后无恢复感”和“日间功能障碍”等表现,属于“短睡眠者”,为正常睡眠的变异,不属于失眠,让作者唯有羡慕、嫉妒(在他们一边说着“又没考好”、一边去领奖学金的时候尤甚)。
如果因为“倒时差”等原因所致睡眠觉醒周期发生变化,在常规作息时间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提前或延迟,但总睡眠时间不小于6小时,这属于“生物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也不属失眠。
图1. 晚睡晚起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
失眠与心血管疾病的恶性循环
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失眠的比例较普通人群更高。
图2. 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比例高
失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的机制很多,包括但不限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炎症因子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醛固酮分泌节律紊乱……
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为对照组的1.24倍,
失眠与心血管疾病
失眠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1.高血压
失眠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睡眠时间短于5小时的人群高血压发生率是对照组的2.1倍。失眠的严重程度会直接影响血压的变化,严重失眠会使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升高、不易控制,当失眠症状改善后血压亦随之稳定。
高血压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失眠者更容易出现非杓型血压,夜间
注意!如果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单纯强化降压,可能导致患者血压波动增大,易出现瞬间血压过高或过低,严重时可继发
2.冠心病
失眠通过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褪黑素分泌水平减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炎症反应等多方面影响心血管系统,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另有研究发现,交感神经活动一过性增高是
3.
大多数心衰患者受失眠影响,以睡眠维持障碍最常见。有研究认为心衰和失眠会互相影响,失眠可增加心衰的风险、使心衰症状加重、影响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导致机体恢复不佳、应激能力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4.心律失常
多数心律失常具有特定的昼夜模式,房性心律失常、室颤、室早在白天的发生率均高于夜间。健康人群在睡眠过程中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等生理性心律失常,但睡眠时间不足以及质量下降时,其心率变异型的昼夜变化节律会消失,
5.“双心”疾患
失眠可增加抑郁风险2.2-3.5倍,生活中具有精神压力的人比无精神压力的人患心肌缺血的风险高2倍,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患者更容易伴发焦虑和抑郁,并形成恶性循环。睡眠在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患者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失眠得到控制后,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的发病率可减少三分之一。
心血管患者失眠的治疗
当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首要任务是治疗原发心血管疾病,在使用催眠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联合非药物治疗。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疗法、认知行为治疗、刺激控制疗法等。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唑吡坦、
对于推荐治疗剂量无效、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严重、与治疗其他疾病药物有相互作用、使用超过6个月的患者以及高危人群应当更换治疗方案;对于合并焦虑或抑郁障碍的患者,可使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当患者感觉能自我控制睡眠时,可考虑逐渐停药。
总结
失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关注,提升患者睡眠质量,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双心学组,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组.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17, 56(4) :310-315.
[2]华琦, 罗鸿宇. 失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 21(2): 162-164.
[3]曹源, 徐延敏. 睡眠障碍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 25(1): 86-88.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5).:324-335.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8.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