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09:20:14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为提升全国各层级医院诊疗水平,助力临床医生提高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能力,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主办的“淋巴瘤诊疗人才建设项目启动会”于2022年9月18日顺利召开。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同携手建立淋巴瘤示范中心(COE)和CD30+淋巴瘤诊疗路径的标准与规范,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携手启航。
本次会议由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邀请多位淋巴瘤领域专家齐聚线上分享了CD30+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进展,共议当前CD30+淋巴瘤的热点问题。医脉通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马军教授、朱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淋巴瘤亚专科飞速成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在各个国际会议上出现。由于人才梯队的建设是淋巴瘤发展的核心,淋巴瘤诊疗人才建设项目作为培育人才的襁褓,对我国淋巴瘤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今后我们将继续以“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为使命,为助力淋巴瘤患者达到更长的生存和更高的临床治愈率而努力,相信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未来中国的淋巴瘤诊疗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淋巴瘤诊疗人才建设项目介绍
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梁蓉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针对淋巴瘤诊疗人才建设项目分别从项目背景、项目目标、培训实践等多方面进行介绍。目前淋巴瘤发病率持续增长,然而国内地区及医院之间的诊疗水平差异较大。由于淋巴瘤误诊率高、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国内整体淋巴瘤患者总生存(OS)率仅38.4%,远低于欧美数据(68.1%)。因此,建立COE势在必行,通过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本项目COE中心经验”辐射全国,推动中国淋巴瘤规范化诊疗建设,为更多淋巴瘤患者带来潜在治愈。
基于CSCO、NCCN、ESMO等国内外指南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诊疗规范》,淋巴瘤诊疗人才建设项目建立CD30病理送检及诊断规范、质控及技术探索,以及CD30+淋巴瘤诊疗路径的标准与规范。项目的培训实践包括菁英讲者特训营、多学科会诊(MDT)和规范化巡讲三大模块,其中MDT为重中之重,通过MDT病例分享、专家指导和点评,并带教下级医院,帮助进行治疗决策和建议,提升不同层级医院临床诊疗能力。
随后,全体参会专家共同祝贺淋巴瘤诊疗人才建设项目启动,今后将坚定不移践行提升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的使命,同心协力为淋巴瘤患者创造更多可能性。
中国CD30+检测标准化和规范化之路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时云飞教授针对CD30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CD30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CD30检测的规范化探索及进展三方面分享了CD30检测的相关研究及进展。CD30与淋巴瘤发病相关,也是淋巴瘤鉴别诊断及分型的标志物,常见检测方法是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FCM),其中免疫组化为首选,但因其检测周期较长、单次检测通常只能检测1-2个标记物的缺点还需进一步优化。由于不同病理学家对CD30染色结果判读差异,制定检测及判读规范可提高判读一致性,设立扁桃体阳性对照可能是更为实用的方法,伴随诊断、人工智能、图谱等其他方法有待探索。
目前CD30阳性阈值及治疗相关性尚无定论,需要多中心临床研究来确定。CD30检测仍存在一些难点,包括:(1)对肿瘤及非肿瘤均表达的染色结果判读困难;(2)普及性低,应加大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及有需要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原发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PMBL)的推广;(3)一致性有待提高,1%作为肿瘤细胞CD30阳性阈值判读较为困难,设定5%以上的阳性阈值或能提高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在“CD30+标准检测临床病理讨论”环节,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主持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向红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詹文华教授分享了CD30检测的临床应用经验,强调维布妥昔单抗(BV)不仅可对CD30+靶细胞进行杀伤,还具有旁观者效应,对周围的肿瘤细胞可能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几位教授针对PD-L1表达与CD30表达的相关性展开讨论,由于PD-L1表达多与病毒感染(比如EB病毒)相关,进而影响肿瘤细胞活化状态,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现PD-L1和CD30高表达,而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等CD30高表达的PTCL中,PD-L1不一定高表达,应用PD-1单抗的效果不明确。
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路径解读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杨申淼教授就霍奇金淋巴瘤(HL)的诊疗路径,从诊断、治疗策略、放疗原则、疗效评估、随访监测等方面多维度进行解读。HL以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约占90%)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为主,其诊断的“金标准”为整个受累淋巴结切除活检。
对于早期预后良好cHL患者,2-4个周期ABVD-RT是一线标准治疗。新型ADC药物BV为cHL带来治疗新选择,4周期BV-AD治疗非巨块型局限期cHL的完全缓解(CR)率达97%,4年OS率高达100%,可有效避免博来霉素的肺毒性。对于早期预后不良HL患者,相较于ABVD方案,BV-AVD一线治疗可改善2周期后PET阴性率,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达97.3%;BV-AVD在III/IV期初治cHL中具有长期持久的PFS获益,无论患者PET-2状态如何。对于R/R cHL患者,相较于常规挽救化疗方案,BV等新药方案可提高CR率,增加桥接移植及治愈机会。
* ABVD: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RT,放疗;BV-AD,维布妥昔单抗、多柔比星、长春花碱;BV-AVD,维布妥昔单抗、多柔比星、长春花碱、达卡巴嗪
目前HL的疗效评价主要依据2014年Lugano疗效评价标准,推荐PET/CT或者全身增强CT扫描检查评估,但在随访监测中,PET检查可能增加假阳性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
在“专家组讨论修订”环节,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刘新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就“HL放疗的应用时机”提出见解。在很多研究中放疗的确可降低复发风险,但尚不明确哪些患者疗效不良与不进行放疗相关,有些患者即使不放疗也有非常好的长期生存,国内外指南明确表明放疗在低危患者中或可省略。此外,ECHELON-1研究中显示BV等新药为高危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便捷性,可能无需进行中期的PET/CT评估,不进行放疗可能也不影响患者生存。在伴有高危因素、对治疗期望较高的患者、淋巴瘤累及临近部位的早期患者中,建议进行放疗。
PTCL诊疗路径解读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就PTCL的诊疗现状、规范化诊断以及规范化治疗三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PTCL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大部分患者生存预后较差,亟需进行有效的规范化诊疗。她强调,根据指南进行规范化诊断评估,可有效预测PTCL生存预后。
由于CHOP样方案对PTCL患者疗效不佳,5年OS仅36.6%,约70%PTCL患者一线治疗后会出现复发/难治,生存预后较差。目前PTCL的治疗正在向新药及移植方面探索,初步结果显示,如CD30靶向药物BV等新药及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加入,可有效改善PTCL患者临床结局。
* 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
对于复发/难治性PTCL患者,目前尚无标准二线治疗方案,首选临床试验或BV联合方案治疗。ECHELON-2研究证实,在CD30+ PTCL患者中,与CHOP相比,BV+CHP可加深缓解,并显著延长患者PFS(中位随访36.2个月,48.2个月 vs 20.8个月,P=0.011),并降低29%疾病进展风险。BV联合方案的获益在中国真实世界研究中也得到验证,BV-CEP可以提高缓解率并延缓疾病进展,降低89.5%患者肿瘤负荷,且具有可耐受的安全性。
*BV+CHP:维布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BV-CEP:维布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泼尼松
“专家组讨论修订”环节由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闻淑娟教授主持,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海生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邢晓静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吴迪教授针对PTCL的规范化诊疗提出以下建议:PTCL的异质性很强,一线治疗的规范化诊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现有诊疗指南的指导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便临床医生更容易进行MDT协作。针对EB病毒阳性等特殊类型的PTCL应制定具有倾向性的治疗方案,同时应明确CD30检测的阳性阈值以指导具体的临床用药。
3
“指导评定专家组质控评定机制及标准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主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甘肃省肿瘤医院崔杰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丽娟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薛宏伟教授以及梁蓉教授、孙秀华教授等专家组成员先后对淋巴瘤人才建设项目发表看法。规范化诊疗中病理先行,通过区域的病理会诊、人才建设项目的途径,可促进整体病理诊疗水平的提高,对于CD30检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重要意义。年轻医生作为人才队伍的主力军,主观能动性强,应积极参加MDT,抓住机会多进修学习。新药时代下,建议诊疗指南纳入更多包括BV在内的常用新药供参考。
大会总结
在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后,本次会议落下帷幕。最后,大会主席总结道,众多淋巴瘤领域专家通过此次会议达成高度共识,加强淋巴瘤专科人才队伍的培养,遵循淋巴瘤规范化诊断治疗的路径,在专科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多学科合作与学习,为淋巴瘤患者做好全程的健康管理,共同努力实现淋巴瘤患者生存率的提升,相信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