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8 20:52:06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2年9月23-25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协办,以“尊重、传承、协作、创新”为主题,特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共话血液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哈尔滨
医脉通:数十年来,在无数医学前辈对肿瘤不断钻研、上下求索的漫漫征程下,全球范围内医学技术不断革新与药物研发迅猛发展,使得人类面对肿瘤时不再像过去那样束手无策。首先,能否请您回顾下我国血液淋巴肿瘤治疗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马军教授:中国血液学已有107年的历史,早在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集团的医学专家在中国首次发现了恶性
近50年来,中国血液学的发展非常迅猛。亚砷酸用于治疗白血病的成功得到了世界血液学界的认可。亚砷酸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韩太云药剂师通过中医药方提炼出来的,已成为
中国血液学的蓬勃发展为世界血液疾病治疗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总体而言,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继承老一辈肿瘤和血液学家遗志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缩短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通过一代代血液学专家的传承和努力,使我国血液学诊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医脉通:近年来,尤其以靶向与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新治疗方法,将血液肿瘤的治疗推向一个新高潮,而健康中国2030也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作为血液肿瘤领域的领军人物,能否请您谈谈您对未来血液肿瘤治疗的展望,以及您对血液肿瘤领域的中青年医生有哪些寄语?
马军教授:回想几十年前,中国的血液学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学科。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老一辈血液学家的带领下,我们逐渐建立起了血液病专科、
中国血液学领域取得的成绩是老、中、青三代血液学家共同努力得来的。我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派遣的第一批留学人员,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又要学习治病的理念,回国后立刻筹建了哈尔滨血研所,面对当时国内一穷二白的科研环境,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研究,推动了我国血液病的防治工作。而现在,血液领域医生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我也有幸全程见证第一代到第五代血液医生的风采。
希望新一代的年轻医生可以继承老一辈刻苦、认真、诚恳、善良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要有真正为病人服务的决心,紧紧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越病人的生命,这一点需要铭记。当前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希望年轻医生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奋发图强,学习创新,病人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向2030年实现血液肿瘤的无病生存提高15%的目标不断前进。
传承是中国肿瘤学界发展的根本,而创新是引领中国医疗与世界接轨的第一动力。作为一名医生,为了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甚至达到临床治愈,我们要奋斗一生,为患者服务一生。
医脉通:如今,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盛大开幕,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话血液疾病领域当前的最新进展。纵观全球血液肿瘤发展,中国研究进展飞速,但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对于中国新药临床应用与研发现状,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马军教授:近年来,中国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的能力不断增强,我们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过程,逐渐由过去的仿制药走向Me-too/Me-better、First-in-class的时代,已进入全球第二梯队,但是与第一创新大国美国相比,我们差距仍然很大。在欧美等国家淋巴瘤5年无病生存率可以达到72%,我国目前仅有北上广等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达到60%以上,而全国平均5年无病生存率仅为37.6%。
从2005年到现在,中国的抗肿瘤创新药物不足10个,并且以Me-too的药物为主。因而中国抗肿瘤创新药研发面临巨大挑战,有三方面亟待改善:
第一,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中国的医药企业往往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的5%左右,而欧美国家这一比例在10%-20%。
第二,创新团队聚焦First-in-class的药物研发,当前国内在研药品中,真正属于First-in-class的产品还很少,往往都是改变结构的药物。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从源头创新,研发真正有价值的First-in-class创新药,不管需要10年、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迈入国际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三,推进临床研发团队建设,希望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医院和机构能建立有效的早期临床研发合作机制和模式。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拥有多达130个国际顶级的临床研发团队,而我们国家顶级临床肿瘤研发团队不超过30个。
在血液领域我们确实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不足。中国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国际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加强自主创新是当务之急。唯有创新才有未来,我们才能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最终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肿瘤才有治愈的可能。中国要走自己的创新药物研发道路,中国人的健康,需要中国人紧紧抓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也期待创新药物丰收的季节早日到来,让中国患者活得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这也是我们作为医生的目标。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
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
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 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