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13:37:52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22年9月23-25日在上海盛大开幕,以“尊重、传承、协作、创新”为主题,特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共话血液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在24日下午的淋巴细胞疾病专场中,国外学者进行了专题发言以及多位国内同道进行了论文发言,内容精彩纷呈。
专题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黄亮教授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菲教授担任主持,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Gilles Salles教授介绍了目前B细胞淋巴瘤的新型免疫疗法,包括抗体类药物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进展和CAR-T细胞疗法的相关数据,以及如何克服CAR-T治疗后复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论文发言
论文发言(一)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鹏程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担任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仇昱然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路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于颖教授分别进行了论文发言。仇昱然教授表示,目前PTCL进展迅速,预后不良,亟需针对该疾病提出更精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她和赵维莅教授团队进行了基于PTCL分子分型的联合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对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情况检测并按类别得到创新的分子分型,根据分子分型选择联合靶向药物作为现有化疗方案的补充,目前数据尚未发表。张路教授介绍了他和团队进行的一项Castleman病(CD)患者诊疗现状的全国多中心登记研究,该研究描绘了中国CD患者的疾病现状、治疗选择和预后,并且首次在大宗队列中验证了中国Castleman病协作组(CDNC)提出的“重型iMCD”概念。于颖教授以“中国单中心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临床特征、治疗选择及复发模式”为题介绍了一项中国单中心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的临床报道,三十年间,WM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利妥昔单抗等新药的应用为WM患者带来了生存改善,但WM患者的治疗选择仍需进一步探讨。
论文发言(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彩霞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崔国惠教授担任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鹤松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沈叶教授分别进行了论文发言。邹鹤松教授介绍了一项中国单中心年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分层治疗的真实世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真实世界中预后分层治疗策略显著提高年轻DLBCL患者生存,优于R-CHOP治疗的历史数据。沈叶教授介绍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血浆游离DNA中5-羟甲基胞嘧啶(5hmC)改变不仅可用于DLBCL的微创诊断,还可用于确定原发部位,未来需要纳入更多血浆和组织样本,分析不同原发部位DLBCL患者的5hmC变化,探索其潜在生物学意义。
论文发言(三)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许景艳教授担任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余秋霞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刘海玲教授分别进行了论文发言。余秋霞教授介绍了一项放疗桥接CD19/22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的单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放疗桥接CD19/22 CAR-T治疗没有出现超出预期的严重毒副作用,并且可以降低严重CRS的发生率。与化疗相比,放疗作为CAR-T前的桥接治疗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患者30天的ORR,并改善患者的PFS。刘海玲教授介绍了一项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emOx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单臂、多中心、II期研究,结果显示,对于R/R cHL患者,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emOx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在无ASCT巩固的情况下,替雷利珠单抗维持为R/R cHL患者提供了持久的缓解。
论文发言(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申淼教授和安徽省肿瘤医院丁凯阳教授担任主持,江苏省人民医院沙业钦教授和山东省立医院丁梦飞教授分别进行了论文发言。沙业钦教授团队对于Richter转化DLBCL转化前后IGHV使用片段及V-D-J重排模式进行鉴定,明确Richter转化DLBCL患者克隆同源性。使用高深度NGS测序动态检测,对于Richter转化DLBCL克隆演变模式进行推断,提示亚洲人群中TP53、NOTCH1、EGR2突变为Richter转化重要的高危因素。丁梦飞教授介绍了他和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提示,NAT10在DLBCL中起致癌作用,NAT10通过ac4C修饰依赖的方式调控SLC30A9 mRNA的稳定性,NAT10调控SLC30A9介导AMPK信号通路,促进DLBCL的发生发展。
论文发言(五)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施文瑜教授担任主持,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慧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俞夜花教授分别进行了论文发言。王慧教授介绍了一项来自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其结果显示,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一线诱导治疗(伴或不伴来那度胺维持治疗)中国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或老年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期疗效及安全性良好,随访仍在进行中。俞夜花教授介绍了口腔颌面部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口腔颌面部DLBCL患者分期早,IPI评分低,但预后不优于非口腔颌面部起病的患者,非韦氏环起病是口腔颌面部DLBCL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论文发言(六)
北京医院刘辉教授和上海市同济医院傅建非教授担任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慕晨教授和上海市同济医院周莉莉教授分别进行了论文发言。张慕晨教授介绍道,地西他滨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TP53突变DLBCL有效,更大样本量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开展,进而进一步探索联合治疗对于TP53突变DLBCL的作用机制。周莉莉教授介绍了一项探索CAR-T细胞治疗B细胞肿瘤后血小板降低情况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CAR-T细胞治疗后淋巴瘤患者出现血小板<50×109/L的时间明显晚于白血病患者,CAR-T治疗后血小板≥50×109/L患者的EFS明显优于血小板<50×109/L患者。
论文发言(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洪晖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担任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亮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婕教授分别进行了论文发言。王亮教授介绍了一项开放标签、前瞻性、单中心、II期研究,结果显示,BTK抑制剂可以快速穿透血眼屏障,对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VRL)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BTK抑制剂对VRL和PCNSL的疾病控制时间有待进一步延长,与传统方案的结合值得探索。王婕教授介绍了一项新型高选择性HDAC抑制剂甲磺酸普依司他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淋巴瘤的剂量递增I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安全性良好,根据目前耐受性良好的趋势,已爬坡梯度达到15mg/m2剂量组,即将启动II期临床试验。
论文发言(八)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颢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永仙教授担任主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颖教授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沈子园教授分别进行了论文发言。朱颖教授表示,对于CAR-T治疗失败的R/R DLBCL患者,其治疗面临很大挑战。以维奈克拉为基础的联合疗法为CAR-T治疗失败的R/R 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依据。沈子园教授团队通过对中国多中心ENKTL数据的回顾性分析,建立了HHLWG-NPI预后模型,该预后模型可以准确地对目前ENKTL患者的预后进行分层。此外,与PINK、KPI和IPI系统相比,HHLWG-NPI能够更好地识别真实的高危患者。
论文发言(九)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庭波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俞文娟教授担任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云鹏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饶军教授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再林教授分别进行了论文发言。吴云鹏教授以“早期非胃MALT淋巴瘤不同原发部位的生存差异与放疗比例相关”进行介绍,皮肤MALT淋巴瘤的放疗比例较高,预后较好,肺MALT淋巴瘤放疗比例较低(缺乏公认、安全的放疗方法),预后较差。未来需要建立更安全有效的放疗策略,肺原发早期MALT淋巴瘤患者应更积极考虑放疗。饶军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应用转运RNA衍生的小RNA(tsRNA)表达特征作为DLBCL的预测和预后生物标志物,该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DLBCL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血清的小非编码RNA(sncRNA)差异表达谱;创建了DLBCL患者危险度预测新模型,该模型可指导患者预后;新模型对淋巴瘤患者的早诊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优势,但需要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杨再林教授以“HIV相关淋巴瘤中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为题介绍了他和团队对HIV相关淋巴瘤高频突变基因检测的结果分析,目前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样本量正在扩展中,需要结合治疗、疾病进展和预后转归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论文发言(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振海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担任主持,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辉教授和天津市肿瘤医院逯亚晓教授分别进行论文发言。周可树教授介绍了一项II期临床研究(LOTIS-2),在Lonca治疗期,高危DLBCL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保持稳定或改善,高危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良好,甚至比其他患者更好,该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Lonca在高危R/R DLBCL患者中的应用。刘辉教授介绍了他和团队应用表达IL-7和CCL19的CAR-T细胞在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进行的研究,初步安全性和疗效较好。逯亚晓教授以“DLBCL中TP53与CD58基因突变互斥模式及独特的免疫微环境特征”为题介绍了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仅依据TP53突变状态不足以有效区分DLBCL患者的预后,TP53和CD58突变互斥模式可以准确地对DLBCL患者进行分层。
小结
本专场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沈琳教授总结道,本场会议干货满满,多位讲者从基础研究到转化研究再到临床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今后肿瘤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至此,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专题会议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