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15:50:01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20岁的阿良是大二学生,有
糖尿病会引起一系列眼部并发症,与普通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白内障风险,其白内障发病时间较常人早20年,进展风险增加5倍。糖尿病性白内障已成为糖尿病并发症中仅次于
糖尿病性白内障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与糖尿病相关的一种代谢性白内障,主要分2种类型。
➤糖尿病患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常见于老年
➤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
发生于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中青年及少儿糖尿病患者(多为1型糖尿病)。就像上述病例中的阿良那样,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晶状体生理状态下的主要供养方式是以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临床症状和诊断
糖尿病性白内障临床表现类似于无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分为4期,包括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在白内障形成之前,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感到屈光的改变,并随血糖浓度的高低而呈阶段性的屈光变化,血糖浓度升高,血液中的无机盐含量减少,渗透压降低,房水渗入晶状体使之更加变凸而形成近视。白内障形成之后由于晶体混浊,主要表现为眼前阴影和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等。
糖尿病患者散瞳后,以检眼镜或
典型表现为晶状体前、后囊下出现无数的小空泡,继之成为密度大小不等的小点状和小片状混浊,有如雪花,同时可有白色条状混浊沿着晶状体纤维分布的方向扩散,发病进展较快,数周或数月内晶状体完全浑浊,视力明显下降。
糖尿病性白内障与老年性白内障有什么不同?
老年性白内障,是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目前认为老年性白内障可能是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对晶状体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上,老年性白内障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模糊。也可表现为近视度数加深,单眼复视或多视症,眼前黑影或视物发暗,畏光等症状。老年性白内障如果不及时治疗,膨胀期的时候,可能继发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形成的机制与血糖控制不良关系密切,
其中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较多发于30岁以下病情严重的幼年型糖尿病患者。常双眼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晶状体可在短期内完全混浊。糖尿病性白内障,除了视力下降影响正常生活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屈光间质混浊影响眼底的观察,可能导致对眼底病变的遗漏,贻误对眼底病变的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视觉损害。另外,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难度更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30%左右,并且并发症的处理也更复杂。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预防以控制血糖为主,早期血糖的良好控制,可使混浊的晶状体部分消退。平时生活中还要注意多喝水、少吸烟,防外伤,外出时戴太阳镜也可以有效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可减少白内障的发生。
目前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1.药物治疗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醛糖还原酶是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抑制其活性能阻止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临床最常用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有
➤
牛磺酸是小分子物质,其结构与磷脂分子的极性头部结构相似,可以通过跨膜转运的调节,达到平衡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渗透压调节剂;也可以通过调节膜磷脂微环境而影响膜受体或蛋白的活性,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在晶体中牛磺酸可以由蛋氨酸生物合成或从房水中主动转运而来,因此晶体中含有大量的牛磺酸。研究表明,补充牛磺酸可减少晶状体细胞内小分子蛋白质和酶的渗漏,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晶状体的氧化损伤,即保持晶状体的透明。
2.手术治疗
虽然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支持晶状体的营养,可以延缓晶状体衰老和代谢障碍,但单纯药物治疗不能使晶状体完全恢复透明,大多数类型的白内障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也不例外。
现代白内障手术通常是指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主要包括:①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对于老年人角膜内皮功能欠佳患者较超声乳化手术更为安全;②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可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糖尿病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术手术切口更小,因此能够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恢复,较少角膜散光等术后并发症;③飞秒激光辅助糖尿病性白内障:是近年来最新的微创白内障手术方法,目前已开始应用于糖尿病性白内障临床手术治疗。
手术前需要将血糖和HbA1c(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性白内障通过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恢复视力,但术后并发症也很常见,可能会加速视网膜病变,引起黄斑病变,如黄斑水肿或囊状黄斑水肿。尤其是已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或已存在的黄斑水肿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其术后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对白内障早防早治,尽可能把白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最好的治疗。
参考资料:
1.高潮,吴继红,罗怡.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眼科学报,2020,35(04):234-242.2.
2.崔丽金,徐国兴,陈瑞庆.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02):246-248.
3.惠延年,李筱荣,黎晓新.糖尿病眼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09:36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