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2022CSH | 传递移植进展,解读学术前沿,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论坛圆满收官

2022-10-06 17:07:19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聆听血液之音,感知生命律动。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已于2022年9月23-25日隆重召开。


“尊重、传承、协作、创新”,秉承这一宗旨,众多国内外著名专家共话血液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在9月24日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论坛中,多位学术大咖进行专题分享和论文解读,共同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前沿进展。医脉通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专题分享篇


移植后复发防治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杨建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义成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夏凌辉教授分享了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后复发防控进展。allo-SCT是AML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allo-SCT后疾病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复发可能具有多源机制,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突变,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CD155等分子过表达导致免疫逃逸等。复发防控涉及移植全过程,主要包括移植前桥接方案、预处理方案的选择、移植后预防、抢先治疗及复发后干预,多种措施个体化施策。其中预防优于抢先治疗,抢先治疗优于血液学复发后治疗,同时应注意避免过度治疗。


1.png


移植后感染防治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陈协群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林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高素君教授分享了allo-SCT后非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感染的防治。allo-SCT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病原体以病毒为主。除CMV/EBV等常见病毒感染外,移植后其他少见病毒感染也值得重视,部分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非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新的病原体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可能加深临床医生对移植后病原体感染的认识,并为感染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2.png


论文解读篇


一项大型真实世界研究中TPE治疗TA-TMA的临床结局和疗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婷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丽萍教授分析了其团队进行的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应用血浆置换(TPE)治疗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该研究旨在识别TPE治疗获益人群及优化TA-TMA治疗策略。研究发现,TPE应用次数和持续时间、累积TPE置换量、肠道出血和高血压可能影响TPE治疗TA-TMA疗效,合并肠道出血的TA-TMA患者使用TPE疗效不佳、死亡风险增高。研究结果显示,TPE应用可能降低TA-TMA死亡风险,TPE足量、足疗程应用可使TA-TMA患者获益更多。


3.png


Allo-SCT前桥接CAR-T细胞疗法逆转R/R B-ALL的不良预后


浙江省中医院叶宝东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翔宇教授团队吴昊天博士分享了关于难治/复发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治疗的新发现。该研究从患者接受allo-SCT后复发与生存情况、allo-SCT前后各项指标出发探究allo-SCT前桥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对R/R B-ALL不良预后的影响。研究发现,CAR-T组移植前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水平更低,将有助于降低移植后免疫排斥风险;CAR-T组移植后6个月内免疫重建T细胞比例更高,可能与该组患者II-IV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更低相关;该研究证实allo-SCT前桥接CAR-T疗法改善了R/R B-ALL患者移植后预后,但样本量有限,仍待进一步探索提供有力证据。


4.png


儿童SAA应用UCBT与IST的疗效对比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姜杰玲教授的主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赵旭旭教授介绍了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应用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的疗效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无同胞相合供体(MSD)的SAA患儿,一线UCBT治疗可能是较IST更好的治疗方法,患者植入成功率高、长期生存佳(3年无失败无进展生存率89.5% vs 42.1%)、生活质量优(无中重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摆脱输血依赖快)。


5.png


BuCy与TBI-Cy治疗成人B-ALL的比较: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III期试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传方教授的主持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海燕教授分享了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BuCy)对比全身放疗(TBI)联合环磷酰胺(TBI-Cy)在成人B-ALL中的应用。以TBI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广泛应用于allo-SCT,抗肿瘤作用较强,但大剂量放疗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研究对比接受两种预处理方案的患者移植后结局,发现对于达到首次完全缓解后接受同胞全相合allo-SCT的成人标危B-ALL患者而言,BuCy预处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TBI-Cy方案。


6.png


单细胞测序解析T细胞在aGVHD中的作用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李昕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潘增凯教授分析了单细胞测序解析T细胞在aGVHD中的作用。aGVHD是决定allo-SCT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T细胞在aGVHD起病中发挥重要作用。aGVHD发病时T细胞各亚群基团表达和功能不同,CD8+TEFF是主要的细胞毒性效应细胞;CD8+TEM兼具增殖、趋化、细胞毒性、耗竭特征,快速增殖为效应细胞提供储备,其中CD8+TEM 1(耗竭、细胞毒)在aGVHD发病时比例升高,伴T细胞效应基因、功能基因集表达上调。激素耐药性aGVHD(SR-aGVHD)发病时CD8+TEM、CD8+TEFF细胞比例升高,CD8+TEM激素受体NR3C1表达减低,伴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CD8+TEM 3(细胞毒、增殖)细胞比例升高,伴多种信号通路激活。


7.png


儿童AL去除TCRαβ+/CD45RA+细胞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金华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罗成娟教授分享了去除TCRαβ+/CD45RA+细胞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去除TCRαβ+/CD45RA+细胞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安全可行;感染、黏膜炎、植入综合征、病毒复燃等并发症较传统半相合移植明显减轻,未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平均随访近1年,复发率与传统移植方式相当,仍需长期随访以观远期疗效;且需进一步改进预处理方案克服较高的植入失败率。


8.png


选择性JAK1抑制剂SHR0302联合泼尼松一线治疗allo-SCT后cGVHD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李丽敏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邱慧颖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关于选择性JAK1抑制剂SHR0302联合泼尼松一线治疗allo-SCT后cGVHD的I期研究。早期研究结果显示,随访4周总缓解率为94%,完全缓解率为22%,部分缓解率为72%,且未观察到非预期不良事件,SHR0302联合泼尼松一线治疗allo-SCT后cGVHD安全有效,未来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9.png


MAP评分指导下aGvHD抢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多荣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季杰教授介绍了基于西奈山aGVHD国际工作组算法(MAP)的aGVHD抢先治疗策略。移植早期基于生物标志物ST2和Reg3a的MAP评分能够预测重度aGVHD相关死亡率,为抢先治疗提供依据。MAP评分高危组患者在以移植后环磷酰胺(PTCy)为基础的预防方案上采用甲强龙抢先治疗能够降低重度aGVHD发生率和移植后早期非复发死亡率,且并未增加CMV再激活和出血膀胱炎的发生风险。但aGVHD抢先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观察。


10.png


供者TCR多样性与allo-SCT术后受者免疫重建的相关性探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多荣教授的主持下,四川省人民医院黄晓兵教授讲解了供者T细胞免疫状态对移植后受者免疫重建的影响。供者低T细胞受体(TCR)丰富度与移植后受者aGVHD、cGVHD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供者低TCR均匀度的受者复发率、CMV感染率可能高于供者TCR高均匀度的受者;供者高TCR丰富度及高TCR均匀度可能意味着受者较低的复发率,供者免疫状态对移植后受者免疫重建存在影响,未来可通过评估供者免疫状态以优化对移植供者的选择。


11.png


AML患者allo-SCT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心传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袁晓琳教授介绍了AML患者allo-SCT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原发耐药、移植前微小残留病阳性、DNMT3A突变、白细胞>20×109/L是移植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帮助识别高危复发患者,尽早识别进行早期干预有望减少复发、改善预后。


12.png


AML allo-SCT患者新风险评分(AML-DRG和AML-HCT-CR)的预后预测


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卢岳教授的主持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伟杰教授介绍了其中心关于AML allo-SCT预后模型的临床研究。移植前风险和生存评估是优化AML移植效果的关键。该研究对接受allo-SCT的123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了两种AML特异性评分AML-DRG和AML-HCT-CR对AML患者移植后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具有预测作用,进一步分析各风险组死亡原因发现其主要通过影响移植后复发继而影响患者总生存,未来需扩大样本量或联合多中心进一步验证。


13.png


HLA-B先导序列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结局的影响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建华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铭洋教授详解了HLA-B先导序列对移植结局的影响。HLA-B先导序列可编码2种氨基酸:蛋氨酸(M)或苏氨酸(T),每个个体HLA-B先导序列可能为MM、TT或MT。研究将患者分为HLA-B mismatch和HLA-B match两组,发现HLA-B mismatch组总生存期更短、非复发死亡率更高,HLA-B match组共享M复发率更高、共享T则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更长。


14.png


移植后严重aGVHD的动态预测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建华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曹易耕教授分享了其中心关于移植后严重aGVHD的动态预测模型——daGOAT自适应算法,该模型每天更新患者实验室检验数据,以预测aGVHD风险给予预防性给药,其预测能力显著优于MAGIC评分、Ann Arbor评分、基于围移植特征的静态模型和XGBoost动态模型,更加适合临床应用,有助于临床决策。


15.png


过表达miR-126-3p的hucMSCs通过调节VCAM-1和PIK3R2减轻aGVHD内皮损伤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海龙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李子莹教授分享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联合miR-126-3p是否可能强化aGVHD内皮损伤修复作用的探索性研究。体外实验表明miR-126-3p过表达可增强hucMSCs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miR-126-3p联合hucMSCs可以促进血管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缺陷、减轻aGVHD严重程度、提高移植小鼠存活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2(PIK3R2)是miR-126-3p-hucMSCs介导aGVHD损伤内皮修复的两个直接靶基因,并具有器官异质性。


16.png


单倍体-脐血移植对照单倍体移植治疗未缓解的AL:一项多中心研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渊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锦锦教授介绍了未缓解AL的可选移植方式。未缓解AL患者预后差,单倍体-脐血移植与单倍体移植总体疗效相似,均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但单倍体-脐血移植对未缓解AL患者的预后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有望提高存活患者的远期预后。


17.png


CD19特异性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亮亮教授的主持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焕新教授解读了其中心针对接受CD19靶点为基础的CAR-T治疗的复发/难治性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R SCNSL)的回顾性研究。较传统治疗方案,CAR-T细胞疗法治疗R/R SCNSL疗效更优,且安全性良好,合并全身性肿瘤浸润的SCNSL患者中枢疗效较全身疗效更持久。


18.png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5天输注MSC预防GVHD的II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亮亮教授的主持下,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陈婷教授分享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5天输注hucMSCs的意义。单倍体移植后45天重复输注hucMSCs可改善无GVHD-无复发生存期(GRFS),降低III-IV度aGVHD、cGVHD和III-IV级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


19.png


总结


在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和分享后,本场论坛圆满落下帷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更多新药的应用、预后预测评分的优化、移植全程的管理和移植技术的日趋完善,相信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将愈发成熟,给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