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6 16:12:29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22年9月23-25日在上海盛大开幕,以“尊重、传承、协作、创新”为主题,特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共话血液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在本次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黎教授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进展”为题,介绍了DLBCL未被满足的诊疗需求、治疗进展和精准治疗。
DLBCL未被满足的诊疗需求
DLBCL是一种常见的
DLBCL的治疗进展
老年DLBCL患者的治疗进展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DLBCL老年患者不断增加。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最新数据表明,包括DLBCL在内的NHL的发病年龄集中于65-74岁,此外,国内外各项数据也表明,该病的发病年龄逐渐递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团队2022年发表于Frontier in Immun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n=2445)表明,与年轻DLBCL患者相比,1140例>60岁DLBCL患者有疾病分期晚、ECOG差、LDH上升、结外累及率高、双表达比例高等特点,且PIM1、MYD88、BTG2、CD79B、TET2、BTG1等基因突变频率较高,预后显著较差。
对于DLBCL老年患者的治疗探索,Smart Start试验结果于2019年公布于BLOOD杂志。该研究探索了
双表达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上述提及的双表达淋巴瘤(DEL)是DLBCL的一个亚型,伴有c-MYC和BCL-2蛋白共表达但不伴两者重排;2016年WHO将双表达作为了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未将其单独分类。多项研究证明,DEL患者接受R-CHOP方案后完全缓解(CR)率约为65%,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30%左右,5年总生存(OS)率为30-36%;而非双表达的DLBCL患者接受R-CHOP方案后CR率为84%,5年PFS率为65%,5年OS率为68%。从瑞金医院的数据来看,相较于非双表达DLBCL患者,DEL患者预后也显著较差。赵维莅教授团队2022年于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公布了一项基础研究数据,DEL患者的RNA-seq结果提示AP-1蛋白家族的表达显著上调。此外,在DEL的小鼠人源性组织异种移植(PDX)模型中,西达本胺联合化疗能特异性抑制AP-1蛋白家族的转录水平,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王黎教授表示,该基础研究的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了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在老年DLBCL患者中的探索,也希望该方案能为DEL亚型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
DLBCL的精准治疗
2018年新英格兰杂志首次提出DLBCL的4种遗传分型:1. MCD:同时存在MYD88L265P和CD79B突变;2. N1:NOTCH1突变;3. BN2:BCL6融合及NOTCH2突变;4. EZB:EZH2突变及BCL2易位。2021年新英格兰杂志的最新综述通过lymphGen分类将DLBCL分为6个分型:EZB、ST2、BN2、A53、N1、MCD,其中EZB和ST2分型的细胞起源多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样细胞,A53、N1、MCD分型的细胞起源多为活化B细胞(ABC)样细胞,BN2分型的细胞起源异质性较大。基于上述分型,DLBCL患者可针对性地选择特效药物,例如PHOENIX试验数据表明,MCD和N1分型的DLBCL能获益于BTK抑制剂。国内开展的Guidance-01临床研究,对比传统R-CHOP方案,探究R-CHOP联合不同药物方案(R-CHOP+X)在各亚型DLBCL患者中的疗效,该研究结果表明,R-CHOP+X方案和R-CHOP方案的CR率、1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87% vs 66%,96% vs 85%和93% vs 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MCD亚型和BN2亚型显著获益于BTK抑制剂。王黎教授表示,目前DLBCL的亚型分类促进了精准治疗的发展,而且为DLBCL患者带来了显著获益;DLBCL的亚型细分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有望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选择。
总结
王黎教授总结道,DLBCL是一组异质性强的侵袭性淋巴瘤,目前仍有40%的患者无法治愈;一系列针对R-CHOP方案的改良探索未能改善DLBCL患者群体的预后,提示DLBCL的治疗管理需要更为精准选择患者人群。目前,LymphGen分类为DLBCL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希望未来有更多更好的分型方法,为DLBCL患者带来治疗获益。
王黎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博导
法国国立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博士后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学淋巴瘤学组青年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课题4项
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奖项7项
上海市教委高原高峰人才
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