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 19:40:52来源:医脉通阅读:8次
弥漫性大B细胞
医脉通:DLBCL是最常见的B细胞淋巴瘤,请您谈谈目前DLBCL有何诊疗进展?在预后方面还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呢?
黄亮教授:近年来DLBCL领域在免疫治疗方面进展迅速,涌现了许多抗体类药物、CAR-T疗法等,治疗现状得以显著改善。在抗体类药物方面,出现了靶向CD19的单克隆抗体Tafasitamab、靶向CD20×CD3的双特异性抗体Mosunetuzumab、靶向CD79b的ADC药物Polatuzumab Vedotin等,这些药物均在DLBCL领域取得了良好疗效,且部分患者获得持续缓解。在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方面,国内目前已经上市了两款靶向CD19的CAR-T产品,其疗效有目共睹,此外有关靶向CD20或CD22的CAR-T、双特异性CAR-T等新型CAR-T疗法研究也在进行中。我中心目前正在探索CAR-T联合自体
传统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系统目前逐渐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临床需求。仅依据该系统无法将部分高危患者从低、中危患者中区分出来,部分低危患者使用标准诱导化疗患者效果不佳,而部分高危患者却能获得长期生存。为改善这一状况,临床目前在预后评估,尤其是筛选高危患者方面,正在进行多方位探索,包括评估细胞起源、检测双表达和双打击淋巴瘤、第二代测序(NGS)、监测微小残留病(MRD)等,结果拭目以待。
医脉通:请问双打击和双表达淋巴瘤的预后评价系统现状如何?目前该系统仍存在哪些不足?
黄亮教授:目前尚无统一的针对双打击和双表达淋巴瘤的预后评价系统,这类患者常因高龄、IPI评分较高、临床分期较晚、合并淋巴结外器官累及等特征被认为预后较差。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在探索BCL-2高表达与这类肿瘤的预后关系,但整体尚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证实,未来需要在该领域进一步探究。
我认为通过疗效指标评价双打击和双表达淋巴瘤患者预后非常重要。若患者治疗后发生耐药或效果不佳,预后往往较差;若能够持续缓解,预后通常较好。对于持续缓解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医脉通:目前DLBCL领域还有哪些治疗方案值得探索?能否请您展望一下双打击和双表达淋巴瘤的诊疗前景?
黄亮教授:除了提及的免疫治疗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也非常值得临床关注。该类药物单药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联合用药是热门方向,临床可针对特定肿瘤亚型选择对应小分子靶向药物,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团队正在开展R-CHOP+X方案治疗相关肿瘤临床试验。
在双打击和双表达淋巴瘤领域,CAR-T细胞治疗高危DLBCL患者已展示出了良好疗效。ZUMA-12研究纳入了40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高危DLBCL患者(双打击或三打击淋巴瘤患者,n=16),结果显示在37例可评估患者中,总缓解率(ORR)为89%,完全缓解(CR)率为78%;国内多个中心正在尝试HDAC抑制剂联合免疫化疗的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期待未来能够有突破性成果,造福众多患者。
小结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DLBCL整体状况已得到显著改善,但聚焦难点,DLBCL尤其是双表达和双打击淋巴瘤等特殊亚型在预后分层、治疗等方面仍有许多领域亟待探索,临床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层,积极探究多样化联合治疗策略,为更多DLBCL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黄亮 教授
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支部书记
专业方向:淋巴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治疗
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和青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
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武汉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委会副主委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Blood、Cell Research、Blood Cancer Journal 等期刊发表近二十篇SCI论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和科技部863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
获2019年度华中卓越学者计划晨星岗、2019年ASCO和2018年ASH的Abstract Merit Award、以及MMAAP基金会Hematology Fellowship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