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8 18:42:00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此次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担任主席,意大利都灵大学Mattia D’Agostino教授、上海瑞金医院糜坚青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丽教授就MM诊疗进展进行专题分享。医脉通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牛挺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MM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MM免疫治疗取得了长足发展,CD38单抗、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新型疗法为MM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尤其在复发难治和高危患者人群中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本次会议聚焦新型抗体类药物,邀请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进行创新经验的分享和交流,希望通过中欧思想碰撞迸发出耀眼的学术火花!
国际之声:1q+优化风险分层,以期完善MM预后评估
在糜坚青教授的主持下,Mattia D’Agostino教授分享了
目前针对伴有1q+MM患者的临床数据有限,国际权威指南尚未作出具体治疗建议。在RRMM患者中,III期ICARIA-MM和IKEMA研究表明,在Pd和Kd基础上联合Isatuximab(Isa-Pd;Isa-Kd)可改善伴有1q+RRMM患者的结局。在NDMM患者中,II期FORTE研究显示,KRd方案诱导治疗序贯自体
*K:卡非佐米,P:
在“大咖论道”环节,Mattia D’Agostino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建川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韩晓雁教授、上海瑞金医院王焰教授、上海中山医院魏征教授、张丽教授展开了精彩讨论。目前针对伴有1q+MM治疗的研究有限,亟需开展更多前瞻性临床试验,1q染色体上的大量基因如MCL1基因可能与高危状态有关,需考虑所有基因突变位点,目前正在验证其中一些靶点和探索潜在治疗方法,同时也应考虑其他生物标志物如PBX1基因等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前沿速递:勇于攀登每一座高峰,推进RRMM精准治疗
在牛挺教授的主持下,糜坚青教授分析了应对不同类型RRMM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路线。高危RRMM的治疗是临床医生亟需攻克的难题,目前高危MM的定义尚未统一,大多数RRMM试验将高危细胞遗传学定义为del(17p),t(4;14)和/或t(14;16),但包含1q+和t(11;14)等指标的更广泛的定义可能更有意义,评估患者细胞遗传学风险状态将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
肾功能损害是MM常见并发症之一,高达50%患者在诊断时有肾功能损害,将影响患者治疗获益,早期治疗是防止肾功能恶化和改善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不同,蛋白酶体抑制剂与免疫调节剂可能需要进行相应剂量调整,而CD38单抗(Isatuximab和达雷妥尤单抗)、Elotuzumab、Belantamab mafodotin和塞利尼索等药物在肾功能损害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使用时无需调整剂量。
MM多发于老年,且有较大比例处于虚弱状态,老年和虚弱MM患者生存结局较差,且更易受到治疗相关毒性的影响。在决定治疗结局方面,虚弱可能是比年龄更强的决定性因素。多项研究亚组分析证实,CD38单抗联合方案可作为老年和虚弱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其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年轻、非虚弱患者大致相似。
髓外疾病在RRMM中发生率约为3.4%-14%,与患者PFS和总生存期(OS)显著缩短有关,其中软组织浆细胞瘤几乎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组织,较骨相关浆细胞瘤的预后更差。关于髓外疾病的定义存在异质性,且可通过不同功能成像进行临床评估。已有研究表明,以卡非佐米、塞利尼索、Isatuximab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和双特异性抗体、CAR-T等疗法可能为伴有髓外疾病的RRMM患者带来获益。
在“大咖论道”环节,糜坚青教授、韩晓雁教授、邓建川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虞正禹博士展开了精彩讨论。在治疗前识别出高危和虚弱患者对MM的精准治疗尤为重要,且建议在复发后重新评估患者高危因素及虚弱状态以指导治疗。同时,应注意区分高龄但非虚弱以及虚弱患者,并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此外,3-4线复发患者较易发生髓外浸润,需在治疗前评估患者尤其是伴有高危因素患者状况以作出提前预防,对于发生髓外浸润患者可采取CAR-T联合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ASCT是MM一线标准治疗,对可耐受患者,糜教授更倾向于直接进行二次移植,可能比复发后再次获得缓解后再行挽救ASCT的效果更好;随着CAR-T等新型疗法的出现,目前关于仅ASCT、仅CAR-T或ASCT联合CAR-T治疗方案选择的探讨也正在进行中。
前沿速递:抗体类药物百花齐放,助力改善MM临床结局
随后,张丽教授聚焦抗体类药物,浅述了EHA/IMW会议中MM的最新治疗进展。抗体类药物的问世显著改善了患者长期预后,成为MM的关键治疗选择。单抗类药物尤其是CD38单抗显示出可观的疗效和安全性,以CD38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已成为治疗NDMM和RRMM的利器。对于不适合移植NDMM患者,2022年EHA最新公布的MAIA研究结果显示,无论肾功能或细胞遗传学风险状态如何,在Rd基础上联合达雷妥尤单抗(DRd)能让患者更快达到深度缓解,治疗时间≥18个月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期。类固醇相关不良反应如感染可能影响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REST研究观察到地塞米松减量的Isa-VRd方案在不适合移植NDMM患者中令人鼓舞的初步疗效和可耐受的安全性。对于适合移植NDMM患者,Isa-VRd和D-VRd方案在包含1q+的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亚组中也显示出持久、深度的缓解和生存获益。
在RRMM患者中,POLLUX和CASTOR研究表明,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可为不同患者亚组带来PFS获益和总缓解率的提高。ICARIA-MM和IKEMA研究提示,以Isatuximab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其中Isa-Kd方案获得了目前基于蛋白酶体抑制剂方案最长的PFS和最高的完全缓解(CR)/MRD阴性率,且在不同高危亚组中显示一致的PFS获益。
双抗类药物如Teclistamab、Talquetamab、Elranatamab等蓄势待发,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其与CD38单抗的联合方案也正在探索中。
在“大咖论道”环节,张丽教授、王焰教授、魏征教授展开了精彩讨论。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是目前MM的热门疗法,患者一般根据可及性选择入组临床试验,其中CAR-T试验的入组患者筛选更为严格。新药研发多选择新靶点,当患者接受一种靶向药物治疗失败后,基本可以实现换用靶向其他靶点的药物。即使存在交叉靶点,其在结合强度和启动子等方面也存在不同,患者仍然可能从中获益。
总结
至此,本场会议圆满落下帷幕。大会主席牛挺教授作出总结,随着免疫治疗的蓬勃发展、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四药联合方案的积极探索,临床医生希望通过规范化诊疗让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即获得良好的疾病控制,从而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状况;也希望医保政策落地让更多高效低毒药物“飞入寻常百姓家”。MM治疗在过去十年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未来十年也将迎来全新发展!期待各位在MM治疗的探索道路上勇攀高峰、无惧挑战!
审批号:MAT-CN-2223834
声明
1.本材料旨在传递前沿信息,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诊疗方案(包括正在开发中的药物)的推荐和宣传。
2.本材料所含信息不应代替任何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具体疾病诊疗请遵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Isatuximab尚未在中国大陆地区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