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16:04:33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无创影像学检查在确诊和疑似
无创影像学检查在冠心病诊疗中的证据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
2017年发表的中国《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学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指出,冠心病特别是稳定性冠心病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对于控制疾病发展、预防
无创影像学检查常用方法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心脏磁共振(CMR)、负荷
无创影像学检查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
目前,无创影像学检查主要应用于高危、临床疑诊的冠心病、搭桥或支架术后以及先心病患者。我国对冠心病的诊断仍以ICA和CCTA为主。其中ICA的开展率为65.8%,CCTA的开展率为64.5%。功能学检查技术中包括负荷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等开展率较低。
1.CCTA
CCTA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已获得美国ACC/AHA指南的ⅠA类推荐。指南指出对于中高风险、有稳定性
图1 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可能性。
(A)参考标准是使用ICA进行解剖学评估。(B)参考标准是使用FFR进行功能评估。
CCTA作为冠心病筛查和复查的主要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方便开展、无创、敏感度高、费用相对较低。在考虑血运重建策略时,在核素试验和负荷心脏超声等非特异性功能检查后,也同样可以进行CCTA检查。
但CCTA也存在一定的诊断局限性。在一项包括65项前瞻性研究的5000多例患者个体数据的荟萃分析中,CCTA的阳性预测值为50.9%,阴性预测值为97.8%,总敏感度为95.2%,特异性为79.2%。其结果表明,CCTA可以准确排除冠状动脉疾病,但阳性预测值较低。另外,CCTA的特异性也较低。很多患者CCTA结果为阳性,但是ICA检查结果为阴性。因此单纯以CCTA影像显示的狭窄程度为参考标准,会造成不必要的手术相关风险以及医疗花销。
2.CT-FFR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基于CCTA影像和FFR数值分析的无创CT-FFR也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一项从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方面比较CT-FFR和CCTA的研究共入组73例患者。结果显示,CT-FFR诊断性能显著优于CCTA,其准确性和特异性均大于90%。
CT-FFR可以从结构和功能方面综合评估冠脉狭窄病变,降低仅靠CCTA狭窄程度分类造成的假阳性率,提高了CCTA阳性预测值和特异性。CT-FFR现已被纳入指南(ⅡA类),以支持对功能学意义不确定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进一步评估。CT-FFR分析提供了比其他非侵入性检测更高的诊断性能和准确性,并可指导40%-90%狭窄血管的重建决策。
小结
➤在我国,无创影像学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开展率仍有待提高。
➤指南提倡无创影像学检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手段。
➤CT-FFR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准确性达92%,敏感性达94%,特异性达到85%。
➤CCTA+CT-FFR,对于诊断和治疗的价值不劣于ICA+F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