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11:14:24来源:医脉通阅读:22次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是一种呈螺旋状、微需氧、寄生于人胃黏膜中的革兰阴性菌。其发现者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至今已有大量研究证实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非常复杂。菌株的趋化黏附能力、毒力特征、宿主易感性及外环境因素是影响Hp感染的主要因素,其中,趋化黏附与定植是Hp感染的重要步骤,定植于胃黏膜的Hp通过释放毒力因子,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慢性炎性、溃疡、癌症等临床结果。
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致病作用:
1.菌体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
2.通过黏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黏附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
3.分泌空泡毒素(VacA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基因),是主要毒性物质。
4.产生
5.幽门螺杆菌通过抗原模拟产生抗体,导致胃黏膜细胞免疫性损伤。
需注意的是,一些致病因子在多个阶段发挥功能,如黏附素在环境改造及定植黏附甚至免疫损伤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鞭毛不仅在定植中发挥功能,在免疫损伤及调节方也存在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盛海, 王贤军.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1,38( 02 ): 134-137.
2. 罗微, 孙颖, 张晓方, 等. 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研究新进展 [J] . 国际免疫学杂志,2019,42 (4): 402-406.
3. 王盖昊, 戴飞, 赵红珍, 等.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44) : 3609-3613.
4. 朱月永,庄则豪,董菁.消化内科医师查房手册(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