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谱新篇——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贵州&云南&广西站)圆满成功
2022-10-14 14:47:41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2022年9月3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主办,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承办的“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贵州&云南&广西站”以线上的形式成功举办。贵州省血液病研究所、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季石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赖洵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同时邀请到领域内知名专家担任大会讲者与点评嘉宾,共同探讨了我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现状及进展。本文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王季石教授和赖洵教授依次致开幕辞。王季石教授表示,非常高兴与各位同仁相聚于此,共同聚焦ASCT在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等血液恶性肿瘤的应用,分享ASCT的应用经验、梳理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困惑。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促进西部地区ASCT的进步。赖洵教授表示,非常荣幸今天可以与众多全国著名的血液学专家们、临床一线工作者们一起交流,希望在座的各位可从本次会议中有所收获。

王季石教授致开幕辞

赖洵教授致开幕辞
学术专场
开幕式后,学术环节紧锣密鼓地展开。第一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主持。

周辉教授担任第一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以《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与展望》为题进行了汇报。此篇汇报统计了2021年我国29个省市211家中心共上报的5221例ASCT病例。与欧美国家和日本相比,我国ASCT的总病例数较少,行二次移植的病例数较少,患者年龄分布较为年轻,我国ASCT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5221例ASCT病例中46例(0.9%)发生100天内死亡,符合国际标准(<2%)。从ASCT使用率方面进行分析,淋巴瘤首次ASCT的患者共2443例,占2.4%,骨髓瘤患者2113例,占11.3%,比例上仍然较低。过去几年,我国进行了多项多中心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ASCT可为淋巴瘤和骨髓瘤患者带来良好的生存获益;整体而言,我国ASCT开展程度不够,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欠缺,亟需培养专业的人员和团队,开展更多适合中国患者人群的高质量临床研究。

马军教授作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0医院罗乐教授以《骨髓瘤自体移植治疗》为题从ASCT的开展情况、ASCT的地位、移植前治疗的目标、干细胞动员进展,以及移植时机、次数及对患者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汇报。罗乐教授提到,欧洲30年来移植以ASCT为主,且始终呈上升趋势。MM是美国ASCT最常见适应症,而中国ASCT患者比例较低,中国ASCT和欧美国家的差距仍有待缩小。在新药时代,大剂量化疗(HDT)/ASCT的位置仍无法被取代,RVd(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诱导治疗+ACST+RVd巩固治疗方案较RVd诱导治疗+巩固治疗方案的临床获益更为显著。移植前诱导治疗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或完全缓解(CR),可为长期疾病控制奠定基础,更高的目标则是达到微小残留病(MRD)阴性。肾功能受损不是ASCT的禁忌症,对于中重度肾损患者,大剂量化疗联合ASCT亦是适宜的治疗手段。

罗乐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由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担任主持,讨论嘉宾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云教授、南京鼓楼医院许景艳教授和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宝国秀教授就“我国二次移植的可实施性”、“在同样具备可及性的情况下,CAR-T和ASCT该如何选择”、“CAR-T和ASCT的联合使用”、“移植后维持治疗阶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与罗乐教授展开深入探讨,学术氛围浓厚。

王欣教授担任第一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第二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继续由王欣教授主持。

王欣教授担任第二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赵鹏教授对《苯达莫司汀在ASCT及CAR-T预处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详细解读,本次汇报包括ASCT的临床应用情况、淋巴瘤和骨髓瘤ASCT预处理方案的改良、CAR-T预处理方案的改良等内容。赵鹏教授表示,在新药时代,ASCT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案对ASCT的成败和疗效至关重要。目前,淋巴瘤ASCT以BEAM(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预处理方案为主,但卡莫司汀相关肺毒性发生率为16%-64%,不容忽视。因此,替换经典方案中的部分药物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目前的探索方向之一。目前,骨髓瘤ASCT以MEL200(美法仑200mg/m2)预处理方案为主,有研究探索了苯达莫司汀联合大剂量美法仑在MM中的应用,结果显示苯达莫司汀联合大剂量美法仑用于首次和二次ASCT预处理安全有效。此外,多项临床研究展示了苯达莫司汀在CAR-T预处理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赵鹏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以《淋巴瘤自体移植进展》为题进行了详细汇报。刘卫平教授讲道,复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挽救治疗达到PR后使用CAR-T治疗2年复发进展率为52%,OS率为47%;使用ASCT的2年复发进展率为40%,OS率为69%,然而CAR-T和ASCT的临床获益情况仍有待进行头对头研究加以比较。此外,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行ASCT的疗效显著,8年无复发生存率达94.1%。与非移植组相比,复治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移植组2年OS率高20%。在新药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新药和新疗法,与联合ASCT,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研究显示,对于TP53突变的R/R BCL患者,CAR-T联合ASCT治疗较CAR-T治疗效果更佳,2年OS率分别为89.3% vs. 56.3%。可见,CAR-T联合ASCT是治疗R/R DLBCL患者极具前景的联合方案。新药的价值应体现在挽救治疗中,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缓解深度。ASCT如何与新药新疗效进行联合值得进一步探索。

刘卫平教授作报告
随后的讨论环节,在赖洵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保山市人民医院李晓燕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聂波教授、普洱市人民医院郑朝恩教授和云南省肿瘤医院段辞教授参与了讨论,就“苯达莫司汀临床实际应用中,患者窦性心律过缓的发生比例及后续处理方式”、“高危MM患者预处理时应选择BEAM方案还是大剂量美法仑”、“化疗后消化道和口腔粘膜炎的处理方式”和“当患者很早达到CR,是否可以提前进行移植”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探讨。

赖洵教授担任第二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会议总结
会议末,大会主席赖洵教授和王季石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他们表示:感谢各位经验丰富的专家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我国西部地区ASCT的发展仍然有待提高,期待未来血液科工作者齐心协力,继续探索ASCT的应用,努力提升ASCT技术,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福祉,为达到更好的临床治愈目标努力奋斗。

王季石教授和赖洵教授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