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4 13:01:53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2022年9月28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骨髓瘤和白血病专场(北京站)以线上的形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北京陆道培医院张伯龙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小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峰蓉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同时邀请到领域内知名专家担任大会讲者与点评嘉宾,共同探讨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骨髓瘤和白血病的应用与发展。本文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执行主席陈文明教授和王峰蓉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并对所有与会人员致以热烈欢迎。随后,大会主席朱军教授、王小沛教授、张伯龙教授和马军教授依次致开幕辞。朱军教授表示,非常高兴与各位同仁在云端相聚,相互交流ASCT在血液肿瘤领域应用的经验和体会,共同为提高移植的数量和质量而努力,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王小沛教授提到,ASCT的发展应从淋巴瘤、骨髓瘤和白血病三个方面共同发力,相信我国ASCT事业将愈发壮大,越来越多患者从中获益。张伯龙教授表示,期待各位带来精彩的演讲,分享宝贵的经验,为各位血液工作者将来的工作带来指导和帮助。马军教授表示,虽然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药物和疗法不断涌现,但ASCT仍是淋巴瘤和骨髓瘤的首选挽救治疗方案。希望通过本次巡讲可以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ASCT的认识,让我们共同为患者更长期的生存,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率而努力奋斗!
陈文明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
王峰蓉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
朱军教授致开幕辞
王小沛教授致开幕辞
张伯龙教授致开幕辞
马军教授致开幕辞
学术专场
开幕式之后,学术环节紧随其后,如火如荼地展开。第一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主持。
周道斌教授担任第一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在《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中对2021年全国ASCT概况、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M)ASCT概况进行了详细说明。我国ASCT开展程度仍然不够,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欠缺。2021年我国29个省市211家中心共上报5221例ASCT病例,淋巴瘤和骨髓瘤首次ASCT共4556例,其中包括淋巴瘤患者2443例(ASCT使用率为2.4%),骨髓瘤患者2113例(ASCT使用率为11.3%)。我国进行的一系列多中心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发现,ASCT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T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了良好的生存获益;此外,ASCT与新药新疗法进行结合治疗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未来我国ASCT的发展有赖于专业的人员和团队培养,也期望将来能开展更多适合中国患者人群的高质量临床研究。
刘卫平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刘开彦教授担任主持,讨论嘉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董玉君教授就“ASCT未来发展空间”、“ASCT数据库的建立”、“患者对ASCT的接受度”和“医患双方对于ASCT在观念上的转变”等方面与刘卫平教授展开深入探讨,学术氛围浓厚。
刘开彦教授担任第一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第二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主持。
陈文明教授担任第二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对《中国MM ASCT指南2021版》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南内容包括移植地位与患者筛选;诱导治疗及移植时机;干细胞动员、采集和保存;预处理和干细胞回输;移植后造血和免疫重建的监测;ASCT后巩固与维持治疗,以及双次移植和挽救性二次移植。路瑾教授提到,中国MM患者平均诊断年龄较欧美国家年轻10岁左右,但接受ASCT的患者比例却明显低于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是导致中国MM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明显劣于欧美国家的原因之一。为提高行ASCT的患者治疗数量,或许可以借鉴梅奥诊所经验,除上呼吸道黏膜需要抗生素治疗、室上心动过速、身体虚弱无法每日去门诊输液和/或完全无家人陪护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可于门诊进行ASCT治疗。
路瑾教授作报告
随后的讨论环节,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的主持下,中日友好医院李振玲教授和北京医院刘辉教授参与了讨论,就“双次ASCT患者的选择”、“干细胞保存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
宋玉琴教授担任第二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第三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滨教授主持。
江滨教授担任第三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昱教授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低危及中危急性白血病》为题,从ASCT的共识和指南推荐、临床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报告。王昱教授提到,A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安全性好,且治疗低危和中危AML疗效尚可,可作为低危和中危AML患者,尤其是微小残留病(MRD)阴性患者巩固治疗的选择。此外,加强预处理可能减少AML复发的可能性;当ASCT后复发,亲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合移植可作为AML患者治疗选择方案之一。在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ASCT在疾病复发和移植相关死亡(TRM)上各占优势,在无复发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王昱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代红教授进行主持,哈尔滨血液病肿瘤医院贡铁军教授和北京陆道培医院曹星玉教授就“MRD转阴标准”、“移植在伴AML1-ETO和伴CBFβ-MYH1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和“白血病患者ASCT的预处理方案选择” 等问题与参会嘉宾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刘代红教授担任第三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第四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北京协和医院庄俊玲教授主持。
庄俊玲教授担任第四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高文教授在《ASCT治疗伴肾脏损害MM》的报告中,首先简要地介绍了MM肾脏损害的定义、MM肾脏损害的临床表型及病理表型。MM肾损是MM伴病理证实的单克隆球蛋白沉积所致肾病,最具特征性MM肾损为管型肾病。随后,高文教授详细介绍了ASCT治疗伴肾损MM的预处理方案的选择、以及获益。在预处理阶段,新药的应用改善了伴肾损MM患者的预后,且三药联合方案优于两药方案,例如VPD(硼替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优于V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从目前资料看,伴肾损MM干细胞动员与无肾损类似,建议稳态动员。ASCT可改善伴肾损MM患者的肾脏缓解率以及生存,但未来仍需继续探索以进一步优化伴肾损MM的诱导治疗及移植治疗。
高文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峰蓉教授的主持下火热地进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岑溪南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亮教授就“中度肾脏损害MM患者行ASCT的比例和获益”和“哪种肾脏损害病理类型患者行ASCT后获益更多”等问题,和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王峰蓉教授担任第四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会议总结
会议末,大会主席张伯龙教授、王小沛教授和朱军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他们表示:我国ASCT开展三十多年,通过不断地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会议对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成立一年多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并以此告慰ASCT领域的各位先驱,也希望各位同行在未来仍然可以秉持本心、不懈努力做出更多成果。我国allo-HSCT特别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ASCT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认清差距,激发动力,弥补因ASCT技术不足导致的遗憾、转换allo-HSCT和ASCT主角和配角的定位是我们未来的使命。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为ASCT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飞跃而努力!肩负担当,奋斗向前,为淋巴瘤、骨髓瘤和白血病患者的长远获益挺身而出!保持热情,自信自强,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王小沛教授和朱军教授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