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主委专访 |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 奋力谱写学科发展新篇章 ——访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管向东教授

2021-12-11 10:05:50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阅读:224次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分会)自2005年成立至今,已走过16年的光辉岁月。2015年全国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已设置重症科的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总数为3308个,ICU数为10 074个,ICU从业医师超过6万人,年轻的重症医学科呈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发展潜力。2021年分会开展了哪些工作?CSCCM2021大会主题设置的初衷是什么?与分会相关的岁月里,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重症医学在抗击疫情等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对分会主任委员管向东教授进行了专访。

峥嵘的岁月  辉煌的历程

重症医学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医学科学进步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1991年,原卫生部将重症医学科的建立与否作为等级医院的评审标准,拉开了中国重症专业的初步建设与发展的步伐,虽较1958年在美国Baltimore市立医院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起步较晚,但我国重症专业响应社会和医学的发展需求,发展迅速。1996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05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成立,均迅速推动了我国重症专业大步向前,尤其在最近十年间,在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实现了重症医学从开创到引领的跨越发展。

迈上新征程  展现新作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也迎来了成立十六周年。在一代又一代重症同道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重症医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和巨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重症医学专业被国务院国家标准委员会认定为二级学科;被国家卫生部获批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症医学科是唯一在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覆盖专科;重症医学专科中级、高级晋升考核纳入卫生部考试中心管理;获得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支持;通过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评审;创建国家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此外,发起并实施了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出台了各项诊疗指南及技术规范,创办了相关重症医学期刊等。经过四十年的艰辛历程,重症专业已经走出了初建时困难重重的泥潭,迈向了新起点、新高度的台阶,开启了新的征程。

白衣为甲  逆行出征  沧海横流更显本色

管向东教授表示,我国重症医学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广大重症患者提供了越来越专业的重症救治服务。我国每年重症患者数量达千万,面对高压的重症救治需求,我们别无选择,唯有不断推动重症医学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重症医学在重症患者救治、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5的天津滨海爆炸、2021年的新冠疫情……重症人始终冲在第一线。重症专业诞生的第一天,就注定与现代医学中面对的灾难、瘟疫、战争密不可分,就注定与临床生命支持与医疗救治密不可分,就注定从事这个专业的医护工作者,面对疫情,责无旁贷。它不是一份在舒适环境下进行的工作,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每分、每秒都在上演着紧张的救治。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医务人员众志成城、坚韧不拔,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宏的抗疫精神史诗。20201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向全国重症医学专业同道们发出倡议书齐心协力,拯救生命,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号召重症医生、护士同道奔赴疫情第一线。全国援鄂42 600余医护人员中,有1.9万余名重症同道奔赴抗疫前线。广大重症人牢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湖北武汉阶段性胜利后,又陆续参与到全国各地30多次的局部聚集性疫情中,并取得了无一病例死亡的战绩,涌现出重症八仙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管向东教授指出,重症八仙并非特指8ICU大夫,他们代表的是一大批舍生忘死、奋战一线救治患者的重症人。

防控发展两不误  载誉奋进记初心

2021年,抗击疫情的同时,分会的一系列工作也没有停下。有序开展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5C项目),截至目前已举办128期培训班,共培训学员3万余名,成为中华医学会88个专科分会唯一继教精品项目。此外,编写了重症医学年鉴,向全国同道传递2021年国内外重症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临床与基础研究结果和趋势,也通过网络在线形式,与国内外的重症同道持续、不间断地进行疫情救治工作交流等。在518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中,重症医学分会被评为优秀专科分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集体。此前,150多位重症医护人员一道,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荣誉表彰。这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党和国家对疫情中,重症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辛勤付出和所取得成绩给予的肯定与鼓励,更是勇攀高峰的鞭策之力。

在润物无声中深植初心使命

谈到与CSCCM相关的岁月里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管向东教授脱口而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症专家陈绍洋教授。陈绍洋教授生命的最后一节课是在“5C”学习班度过的,在进行肝移植手术治疗前5天,他仍坚持在“5C”学习班授课。他讲完最后一节课,我们还在一同在机场等飞机,我们很熟悉,所以我对此的感受也更深。管向东教授表示,并不是每天上8小时班,当8小时医生,就可以推动医学发展,它需要我们投入更多8小时以外的时间,用我们的全部情感、精力,甚至是生命,投入到重症医学的发展中。

比如我国14部重症指南的编写出版,每一部指南都饱含着重症人的辛苦付出,涉及方方面面,相关指南是否有人做了,做到什么程度了,哪些行为可推荐,哪些行为不推荐,哪些干预措施对患者有利,哪些干预措施对患者效果一般等,都需要查询大量文献资料,包括检索国内外指南。在没有任何项目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分会全国的委员及全国专家同道自觉、自愿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利用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收集资料、集中讨论、撰写文稿。他说:这些事情并不十分感人,但实际上反映了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对这个学科的热爱,对这个学科发展以后能有利于国家的清醒认识。

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人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未来,同样我们国家的青年也是国家的未来。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全体主委、常委及委员都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不遗余力进行人才建设。学科成立初期,从事重症的工作人员多由心内、呼吸、麻醉、急诊、内分泌等科室专科医生兼任,任何一个专科医师都有一定救治危重病的经验,但不一定是其长项。由于缺乏统一、规范、专业化的培训,ICU医护人员临床方面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

为适应重症医学专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才需求,规范重症医学学科建设和管理,保障重症医学可持续性发展,分会自2009年起,发起实施了“5C项目,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培训模式,做到六统一:统一教材、统一培训课件、统一操作培训流程、师资统一培训后上岗、统一考核、统一发证。项目得到了广大重症专家的无私支持、重症医学从业者的广泛认可和学员的一致好评,为我国规范化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重症医学从业人员。未来,分会还将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助推学科高质量发展。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