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9 09:36:58来源:医脉通阅读:145次
聆听血液之音,感知生命律动,万众瞩目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将于2022年9月23-25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协办,以“尊重、传承、协作、创新”为主题,特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共话血液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值此之际,医脉通诚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分享对淋巴瘤领域现状、最新治疗进展与未来发展前景的见解。
医脉通:您作为淋巴瘤领域内深耕多年的临床专家,为此领域带来了诸多贡献,能否请您结合临床经验,简要介绍一下我国淋巴瘤领域治疗现状,以及目前仍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邱录贵 教授: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我国淋巴瘤发病率持续升高,已经超过8/10万,每年约有10万多例新发淋巴瘤患者,淋巴瘤已成为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新药可及性提高,我国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水平也逐渐提高,患者生存因此延长。然而,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存在,我国诊疗水平、患者生存情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美国与日本淋巴瘤患者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8.1%和57.3%,而我国淋巴瘤患者5年OS率仅为38.4%1。我国精确诊断、规范化诊治水平依然有待提高。
医脉通:淋巴瘤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能否请您为我们分享淋巴瘤治疗的新进展?
邱录贵 教授:淋巴瘤作为一种血液系统性疾病,各类型淋巴瘤发病比例并不均等,患者预后相差较大。部分惰性淋巴瘤预后较好,少数患者甚至可终身无需治疗。然而,侵袭性淋巴瘤需要积极治疗,部分预后极差的淋巴瘤患者在现有治疗方法下预后仍然无法改善。
对于淋巴瘤的治疗,精准诊断至关重要,只有精准诊断才可引导正确的治疗。越来越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滤泡性淋巴瘤(FL)等惰性淋巴瘤患者是通过体检途径诊断出疾病,不同的疾病治疗指征有所差异,且其在无治疗指征情况下,过早干预和至有治疗指征再进行治疗,生存结局相似,因此,对于淋巴瘤治疗首先需要在精准诊断以及掌握治疗指征的前提下进行。淋巴瘤患者分子靶向药物和疗法的选择也需病理诊断指导,药物选择准确性提高有赖于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如今病理诊断已不再局限于形态学诊断,还与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细胞遗传学,基因组学等紧密结合。精准诊断还需要结合影像学分析,诊断后与患者临床特征、年龄、体能状态以及社会经济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
淋巴瘤的规范化治疗有很大提升和发展空间。惰性淋巴瘤治疗需要掌握治疗指征,无治疗指征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访和观察,以保证患者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总体上,我国DLBCL患者治疗规范性欠佳,但规范地以R-CHOP标准治疗方案为基础,结合患者预后分层,生物学特征等,增减相应药物或剂量进行治疗,患者治愈率可达50%以上。我们中心近期一项纳入500多例DLBCL患者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5年OS率>70%,其中无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5年OS率达到90%;年轻高危的患者5年OS率也可达70%。因此,在精确诊断基础上进行预后分层和规范化治疗,能显著提高淋巴瘤患者治愈率或长期生存率。
近年来,淋巴瘤治疗的进展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小分子靶向药物的进展。通过对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B细胞受体及其下游通道一系列激酶的持续活化,使得肿瘤细胞不断增殖和抗凋亡,针对这一系列关键激酶开发出的多种小分子靶向药物,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惰性B细胞淋巴瘤整体治疗策略。BTK抑制剂在C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套细胞淋巴瘤(MCL),MZL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PI3Kδ抑制剂在FL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R/R)FL,客观缓解率(ORR)可达80%以上,未来其还可在CLL、MCL、WM、外周T细胞淋巴瘤、GCB型DLBCL等疾病中继续探索。BCL-2是凋亡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由于其高度活化使得肿瘤细胞无法凋亡,导致肿瘤细胞持续累积。BCL2抑制剂作为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目前在CLL、WM、高危MCL,DLBCL,以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展示了良好的疗效。靶向NFκB信号通路的药物,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例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例如来那度胺、AKT抑制剂等的不断涌现也逐渐改变了淋巴瘤治疗模式。
第二类是针对肿瘤细胞抗原的免疫治疗的进展。免疫治疗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已上市20多年的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是免疫治疗成功的典范之一,其显著提高了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和生存,成为了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基石性药物。近年来,免疫治疗发展重点集中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双特异性抗体,以及CAR-T细胞治疗。目前,针对B细胞的靶点包括CD19、CD20、CD22、CD79α等,可通过裸抗发挥作用,当裸抗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通过与细胞毒药物结合发挥抗肿瘤效应。双特异性抗体,例如肿瘤抗原(如CD19)&CD3的双靶点抗体进入体内后,可激活内源性T细胞发挥抗肿瘤的免疫治疗作用。CAR-T细胞治疗是目前关注度高、进展快的新型免疫疗法,CD19 CAR-T已成功上市,CD20 CAR-T、CD22 CAR-T也正在开发中。除单靶点CAR-T外,研发人员也正在通过技术改造探讨是否存在效果更佳的双靶点CAR-T,例如联合PD-1增强T细胞活性和持续时间。不仅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在不断进步,针对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也在发展中,尽管进展较为缓慢,但靶向CD5、CD7、CD30等免疫治疗在逐步开发中。免疫治疗的探索方兴未艾,不断地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作为长期从事于血液肿瘤领域的医生,不仅要关注新药进展,做好基础工作即精确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也尤为重要。做好基础工作可使多数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乃至治愈,基于此,首先将新药在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中应用,再逐步向前线探索,最终达到提高一线高危患者的治愈率和长期生存率的目标。综上,把握基础,关注进展,综合、科学、合理地应用好各种治疗手段,为患者获得最好的疗效,最长的生存,最大化卫生经济学而努力。
医脉通:基于目前淋巴瘤领域的现状和治疗进展,您对我国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前景有哪些期望或展望?
邱录贵 教授:希望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条件改善,越来越多患者能够获得早期诊断,而且是精准诊断。医生理念进一步改进,在精准诊断、预后分层、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合理地应用各类型新药,使患者可从一线治疗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疾病进展后也可再次获得缓解,再次获得更长时间的生存,乃至治愈。整体提高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为尚无法治愈的患者提供高质量长期生存。
邱录贵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 主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会员委员会 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专家委员会 成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研究联盟 副主席
整合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20余项
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SCI论文140余篇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等.中国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模式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5):36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