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9 16:35:41来源:医脉通阅读:15次
作者: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一、痛风急性发作期,“镇痛药”需尽早用
根据2019版《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推荐,“非甾体类消炎药”和“
二、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要注意保护消化道
临床常用的“非甾体类消炎药”主要有布洛芬、
三、“秋水仙碱”提倡用“小剂量疗法”
“秋水仙碱”是终止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缺点是
具体用法:痛风发作时立即口服2片(1mg),1小时后再追加1片(0.5mg);12小时后,改为0.5mg,1~2次/日,直至症状缓解。疗程一般不超过两周,肾功能不全者需酌情减量。
四、“糖皮质激素”仅限于二线用药
当非甾体消炎药、秋水仙碱等一线止痛药疗效欠佳或者存在用药禁忌时(如患者同时合并肾功能不全),可以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即“
五、单药止痛效果不佳,可采取联合用药
对于单药治疗效果不好、疼痛严重的痛风患者,可以采取联合用药,如“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激素”或“秋水仙碱+非甾类消炎药”。但一般不采取“非甾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激素”,因为这两类药物联用对胃肠粘膜损害明显,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
六、胃肠出血风险较大者,可选择外用止痛药
对于出血风险较高(如活动性
七、痛风急性发作期,不宜临时加用降尿酸药物
如果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前一直在服用降尿酸药物,则继续服用,不需要停;但如果之前未服用降尿酸药物,不要在急性期加用降尿酸药物,以避免因
八、饮食治疗若不达标,降尿酸药物当用则用
研究证实:单纯依靠低嘌呤饮食,只能使血尿酸水平降低10%~15%(70~90umol/L),因此,大多数痛风患者单纯靠控制饮食并不能使血尿酸控制达标,而需要长期配合服用降尿酸药物。一般说来,初发痛风患者应在痛风急性期症状缓解2周以后,启动降尿酸药物治疗。
九、初次服用别嘌醇前,建议做HLA-B*5801基因检测
别嘌呤醇有可能引起剥脱性皮炎等严重皮肤过敏反应,病死率高达30%。现已证实,这与HLA-B*5801基因密切相关,大约有10%~20的汉族人携带这种基因。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在服用别嘌醇前先检测,结果阴性再使用别嘌呤醇,以确保确保用药安全。
十、合并
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与别嘌呤醇相比,过敏反应少见且对肝肾影响较小,适用于对别嘌醇过敏或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近年该药的心血管安全性颇受关注,研究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建议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痛风患者慎用。
十一、服用促尿酸排泄药期间,要注意多喝水
“苯溴马隆”及“
因此,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期间一定要注意多喝水(每天两升以上),以增加
十二、合理使用碱性药物
临床常用的碱性药物有
十三、降尿酸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地调量
现已证实,血尿酸大幅波动是导致痛风发作的一个重要诱因。血尿酸浓度下降速度越快、幅度越大,患者发生“转移性痛风”的风险越高。
因此,降尿酸药物一定要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举例来说,非布司他应从20~40mg/天起始,2周后血尿酸不达标者,可逐渐加量,最大剂量80 mg/天;别嘌醇应从50~100mg/天起始,逐渐增加至常规治疗量300mg/天。
另外,为了预防因使用降尿酸药物引起血尿酸波动而诱发痛风发作,可以在降尿酸治疗初期,配合口服小剂量秋水仙碱,维持3~6个月。
十四、不得擅自停用降尿酸药物
与糖尿病、
十五、做好定期复查,谨防降尿酸药物的副作用
所有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
十六、合并“三高”的痛风患者,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对尿酸的影响
许多痛风患者同时合并“三高”,建议优先选择具有降尿酸作用的治疗药物。
➤合并高血压时,建议降压药物首选氯沙坦和(或)钙通道阻滞剂;
➤合并高三酰
➤合并
➤合并糖尿病时,建议优先选择SGLT-2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