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 13:37:27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
本期要点
系统治疗和/或局部治疗为中晚期肝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降低术后复发和改善预后提供更多可能
“
共话肝癌未来:广泛联合、阵线前移、MDT、biomarker、新靶点新药物、精准医学等
靶免联合的转化治疗举足轻重
叶峰教授:系统抗肿瘤治疗和/或局部治疗控制肿瘤的效果可以为中晚期肝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降低术后复发和改善预后提供更多可能。本次 ESMO 大会上,具有中国特色的肝癌转化治疗研究也走上了国际学术舞台,您如何看待靶免联合在肝癌转化治疗中的应用?
陈敏山教授:免疫联合治疗是潜在可切除肝癌转化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1。转化治疗在中国专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在国际上是处于领先的一个位置。特别是我们樊嘉院士主导编写发布了肝癌的转化治疗的专家共识,大大指导和规范了我们中国的肝癌转化治疗。这次的ESMO会议有两份来自我们中国学者的一个报道(复旦中山医院和华西医院),确实是令人鼓舞。我们中心徐立教授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
图1 HAIC+信迪利单抗转化治疗研究的疗效
肝癌转化治疗研究持续突破
叶峰教授:能否请您谈谈由樊嘉院士牵头,孙惠川教授领衔开展的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双达”组合)作为转化治疗手段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以及由文天夫教授团队开展的关于TACE+仑伐/索拉vs单纯TACE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HCC的转化研究探索?
高强教授:ORIENT-32研究中“双达”组合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因而被批准为中国不可切除肝癌的一线治疗。“双达”组合作为首个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案用于中期(BCLC B期)HCC患者转化治疗的探索结果显示,“双达”组合手术转化率高达56.7%3,这一联合治疗方案为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进行转化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而靶免治疗+介入治疗机制互补,因此也拥有较高的手术转化率4。相信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肝癌治疗方案如靶免治疗联合介入治疗/放疗能大幅度提高肝癌转化治疗人群比例。
图2 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类似物转化治疗的疗效
肝癌治疗未来探索方向
叶峰教授:结合今天的讨论及近期领域内的其他研究进展,请您谈谈,未来免疫治疗、靶免治疗等疗法的临床应用前景?在肝癌领域,今后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方向?
蔡建强 教授:靶免治疗给HCC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然而肝癌治疗任重道远。未来的肝癌治疗要打“组合拳”,广泛联合HAIC/TACE、靶向、免疫等多种治疗手段,积极开展转化治疗研究。同时随着系统治疗不断前移,免疫联合方案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中前景可期5,6,值得深入探索。此外,要高度强调MDT,用MDT的综合诊疗手段制定最优化、最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案。
砥砺奋进把握生命机遇
叶峰教授:您认为未来免疫治疗、靶免治疗等疗法的临床应用前景如何?在肝癌领域,今后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方向?
张博恒 教授:在肝癌领域,未来需要深入探索生物标志物,通过外周血或组织学的检测预测肿瘤预后或肿瘤疗效;积极探索肝癌免疫治疗新靶点,如肝癌“代谢驱动”亚型的新靶点SOAT1及肝癌免疫治疗新靶点 CCR4等7,8;持续突破新型免疫药物,如靶向ADCC、CAR-T细胞、溶瘤病毒等;关注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如通过肿瘤时空组学研究实现肿瘤的动态检测从而指导临床实践等。
总结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免疫治疗从后线进军到一线,从晚期拓展到早期,覆盖人群逐步广泛,肝癌治疗格局不断革新。本期圆桌派中,5位专家以ESMO大会最新前沿进展为核心,围绕肝癌治疗热点问题各抒己见,畅谈了肝癌治疗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未来仍需临床工作者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携手共筑具有中国特色的肝癌诊疗之路!
本期专家
蔡建强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导
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
陈敏山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
中山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博恒 教授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生导师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副院长兼肝肿瘤内科主任
兼任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临床病学和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高强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博导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万人计划、国家优青、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叶峰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厦门大学副教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行政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1. 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2. Xu Li, et al. 2021 ILC.3. H.Sun, et al. 2022 ESMO ABSTRACT 711P.4. Z.Xiaoyun, et al. 2022 ESMO ABSTRACT 715P.5. Kaseb AO, et al. 2020 ASCO ABSTRACT 4955.6. Yang XR. 2021 ESMO ABSTRACT 944P.7. Jiang Y, et al. Nature. 2019;567(7747):257-261.8. Gao Y, et al. J Hepatol. 2022 Jan;76(1):14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