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 09:56:0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1次
目前,临床上用于溶栓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尿激酶为主要代表;另一类是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以阿替普酶(rt-PA)和瑞替普酶(r-PA)为主要代表。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一项最新分析表明,与尿激酶相比,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有更高的临床判断溶栓成功率,但院内出血事件也较多。
在1.8万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有1793例(9.5%)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
其中,39.1%接受尿激酶治疗,6.3%接受阿替普酶治疗,44.5%接受瑞替普酶治疗。
但接受尿激酶治疗的患者临床判断溶栓成功率为69.2%,明显低于接受阿替普酶(83.0%)或瑞替普酶(85.3%),但其出血事件发生率也最低,三者分别为0.9%、2.9%、6.4%,P<0.001。
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判断溶栓成功方面,阿替普酶(OR=2.05)、瑞替普酶(OR=2.38)效果优于尿激酶。
而院内出血事件方面,阿替普酶、瑞替普酶较尿激酶出血风险更高。
就溶栓距发病的不同时间而言,不论溶栓距发病时间≤3h或>3h,尿激酶临床判断溶栓成功率均最低。
我国最新溶栓药物指南认为,尿激酶血管再通率低于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且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推荐基层医院首选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中国成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指出,我国在溶栓药物的选择上,瑞替普酶占比已升至56.6%,但仍低于2011年英国瑞替普酶、替奈普酶等第三代溶栓药物所占比例(71.3%)。
研究还发现,我国溶栓距发病时间≤3 h的患者比例仅为27.9%,而同期(2014年)美国STEMI患者30 min内溶栓比例高达54%,这表明我国STEMI患者的溶栓治疗院前延迟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来源:
[1]吴超,张晓玉,于梅,等. 中国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院内结局事件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 1070-1076.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1.11.003.【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见原文】
[2] 2019年中国成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报告.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4): 313-325.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0.04.001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