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弥题星解丨周道斌、李志铭教授:浪里淘沙,Pola为DLBCL老年虚弱/不耐受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

2022-10-23 13:56:46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每一个未知世界的开启,都有先驱者勇敢预见;每一段暗夜潜行的征程,都有点灯者无畏引路。“弥题星解——解锁DLBCL治愈新标准”系列报道,深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中的难题,探讨临床未满足的需求;结合临床研究、中外真实世界治疗经验,共同探索DLBCL的精准诊疗新标准。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化作北极星(Pole Star),在领域大咖指引下,助力优化诊疗策略,以期改善中国DLBCL患者的生存。


本期弥题


DLBCL疾病异质性强,老年或身体虚弱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标准的R-CHOP治疗,现有治疗方案难以平衡疗效和安全性,患者预后较差。20年来诸多R-CHOP+X探索无一成功,创新ADC药物Pola能否为老年虚弱/不耐受患者带来“强效低毒”的治疗新选择?


星解专家


1666505633478188.jpg


需求“升级”,DLBCL老年虚弱/不耐受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方案


DLBCL是一种侵袭性强但可以治愈的淋巴瘤,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患者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66岁[1],并且国际预后指数(IPI)将≥60岁列为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2]。老年DLBCL患者预后较差,在美国<55岁患者5年生存率为79.4%,但≥65岁患者5年生存率仅54.8%(图1)[3]。老年DLBCL患者的不良结局可能与DLBCL不利的疾病生物学、患者健康状况、临床管理欠佳及化疗毒性相关[1]


1666505713723252.png

图1 不同年龄段DLBCL患者生存情况


老年DLBCL患者分子特征复杂性更高,ABC亚型显著增加


疾病分子分析谱显示,随着发病年龄增长,DLBCL的分子特征复杂性不断增加[4];另一项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较为难治的活化B细胞(ABC)亚型DLBCL比例显著增加(50-60岁 VS. >80岁:33% vs 54%,P=0.04)[5]


老年DLBCL患者合并症多,健康状况较差


老年DLBCL患者往往合并症较多,统计显示,与<60岁DLBCL患者相比,≥60岁患者合并症发生比例更高(20% vs. 61%);若患者年龄≥70,合并症发生率甚至达到85%[6]


除此之外,老年患者由于骨髓储备有限、药物代谢改变、躯体功能和/或认知受损等原因对化疗的耐受力降低。数据显示高达30%的老年(≥75岁)DLBCL患者由于虚弱及合并症等原因,在一线治疗中无法接受标准化学免疫治疗[7]


老年DLBCL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存在较大挑战


老年DLBCL患者治疗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在欧美地区,高达25%的老年人确诊DLBCL后未接受任何免疫化疗[8];在>80岁的人群中,未接受治疗的比例达33%[9]


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因耐受力差而中止治疗,这将导致较差的生存结局。研究显示,与治疗6个周期相比,治疗<6个周期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91%;在>80岁人群中死亡风险增加达103%[8]


同样,老年虚弱DLBCL患者预后因不能耐受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标准治疗而接受低剂量R-mini CHOP方案,然而并不能达到标准剂量的临床疗效(表1)[7,10]


表1 R-CHOP与R-mini CHOP疗效比较

1666505803821331.png


为了改善R-CHOP的治疗结果,研究者们进行了多项R-CHOP+X方案或新疗法的探索,包括R-CHOP+来那度胺、R-mini CHOP+来那度胺、R-CHOP+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等方案,但这些探索无一成功[11-14]


总之,DLBCL老年虚弱/不耐受患者存在显著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亟需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


兼顾“疗效”与“安全性”,Pola为DLBCL老年虚弱/不耐受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


2019年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维泊妥珠单抗(Pola)横空出世,正在改写着全球DLBCL的治疗格局,也为老年虚弱/不耐受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


POLARIX研究涵盖人群高至80岁,>60岁患者获益更明显


POLARIX研究是20多年来一线DLBCL治疗的首个突破,研究显示,相较R-CHOP方案,Pola-R-CHP方案提升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率达6.5%,使疾病进展、复发和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了27%。值得一提的是POLARIX研究纳入的是18-80岁的广泛人群,其中>60岁患者占比达70%,并且>60岁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中较多的ABC亚型以及其他伴高危因素的患者获益更明显(图2)[15]


1666505900957239.png

图2 POLARIX研究:Pola-R-CHP相较R-CHOP的2年PFS率升


POLARIX研究亚洲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群获益更明显


并且今年EHA/ASCO更新的POLARIX研究亚洲亚组分析显示,中位随访24.2个月,Pola-R-CHP方案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了36%(HR 0.64;95%CI 0.40-1.03),Pola-R-CHP方案在亚洲人群取得的获益更明显(图3)[16]


1666505950223223.png

图3 POLARIX研究亚洲人群结果


Pola-R-CHP方案中Pola的引入不增加治疗毒性


安全性方面,POLARIX研究提示Pola的引入不增加治疗毒性。Pola-R-CHP的总体安全性特征与R-CHOP相似,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周围神经病变(PN)两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图4),且大多数PN事件为1级或2级,而且Pola-R-CHP组导致治疗剂量降低的不良事件更少,能够接受足疗程治疗的患者比例更高(图5)[15]


1666506007743392.png

图4 POLARIX研究:安全性情况


1666506040661581.png

图5 POLARIX研究:足疗程治疗比例


Pola创新机制,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基础


Pola是过去诸多研究中少有的既取得疗效突破、又不增加毒性的药物,这与Pola创新的药物设计密不可分。Pola由抗CD79b单抗、有效载荷单甲基澳瑞他汀E(MMAE)、可裂解连接子vc组成(图6)。CD79b抗体使Pola精准定位肿瘤细胞,可裂解连接子保障MMAE稳定递送至靶细胞,避免“误伤”正常细胞;可裂解型连接子在到达靶细胞后快速裂解、释放MMAE,帮助MMAE透过细胞膜对临近细胞发挥旁观者效应、杀伤周边肿瘤细胞,而且旁观者效应有利于克服DLBCL肿瘤异质性问题,能够最大化治疗效果[17]


1666506093968644.png

图6 Pola的药物结构


基于创新的作用机制、突破性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Pola-R-CHP方案得到2022年CSCO淋巴瘤指南推荐。现在Pola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获批用于复发难治性及初治的DLBCL治疗,并预计即将在中国获批上市,这不仅为DLBCL老年虚弱/不耐受患者、也为更多DLBCL患者带来了新选择、新希望。


星解语录


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目前DLBCL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是R-CHOP方案,R-CHOP治疗DLBCL老年患者的疗效也优于其他方案,但是由于老年虚弱患者合并症多、化疗耐受力差,使用R-CHOP方案治疗后患者严重心脏及血液毒性明显,这使R-CHOP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受到限制。而较低剂量强度的R-miniCHOP方案虽然安全性增加,但却牺牲了疗效,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DLBCL老年虚弱/不耐受患者亟需强效低毒的治疗方案。Pola的出现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为治疗选择有限的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方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DLBCL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然而DLBCL老年虚弱/不耐受患者的治疗方案却很有限。全球III期POLARIX研究中纳入>60岁的患者达70%,并且显示Pola-R-CHP方案在>60岁的老年患者中获益更为显著,而且Pola的引入不增加治疗毒性。最新的CSCO淋巴瘤指南也推荐了Pola-R-CHP方案,可见全国专家对Pola一线治疗的认可。我们期待Pola在中国上市,相信未来这一强效低毒的ADC药物能成为我们医生的可靠武器,为DLBCL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周.png

周道斌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北京血液学分会 主任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常委

《中华血液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主要专业领域: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


李.jpg

李志铭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副秘书长、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抗癌协会靶向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Di M,Huntington SF, et al. 2021 Feb;26(2):120-132.

2.Zhou Z, et al. Blood. 2014;123(6):837-842.

3.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dlbcl.html (引用日期 2022年9月29日).

4.Klapper W, et al. Blood. 2012;119(8):1882-1887.

5.Mareschal S, et al. Haematologica. 2011 Dec;96(12):1888-90.

6.Paul A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12, 157, 159–170.

7.Adam J Olszewski, et al. Blood 2020; 136 (Supplement 1): 43–45.

8.Vicki A Morrison, et al.J Geriatr Oncol.2015 Mar;6(2):141-52.

9.Hamlin PA, et al. Oncologist. 2014;19(12):1249-1257.

10.Park S, et al.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19;19(3):149-156.

11.J Clin Oncol. 2017;35(22):2473-2481.

12.Oberic L, et al. Blood, 2019, 134: 352.

13.Younes A, et al. J Clin Oncol. 2019;37(15):1285-1295.

14.Gini G, Tani M, Bassan R, et al. Blood, 2021, 138: 305.

15.Tilly H, et al. Lymphoma. N Engl J Med. 2022;386(4):351-363.

16.Yuqin Song, et al. 2022ASCO Abstract #7558; 2022EHA P1192.

17.Burke JM, et al. 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 2020 Oct;13(10):1073-1083.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