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 10:28:53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作者:邵鸣 肖玉珍 李鹏 山西省永济市肝胆胃病专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摘要
患者李某,女,15岁,学生。主因“间断性右上腹疼痛1年,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未予检查及治疗,自行缓解。2月前再次出现腹痛,伴皮肤、巩膜发黄,纳差、恶心。外院查肝功能3次均明显异常,如下表:
外院给予保肝、退黄、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感皮肤黄染加重,伴皮肤瘙痒,无
流行病学史:否认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无输血、献血史。按计划免疫接种。
既往史:半岁时患“黄疸型肝炎”,经输液治疗后好转。否认伤寒、
个人史: 生于本地,未到过疫区,无不良嗜好。
月经史: 初潮12岁,经期5-7天,周期28-30天,末次月经2009-03-28,既往量、色正常,无痛经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有相关疾病史。
体格检查:T 36.5℃,P 82次/分,R 19次/分,BP 95/60mmHg,体重46Kg。神志清,精神欠佳,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
初步诊断
1. 黄疸原因待查 (1)病毒性肝炎?(2)梗阻性黄疸?
2.
初步分析
1. 从入院前的肝功能结果分析,黄疸是逐渐加深的过程,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大国,无论是经消化道传播的甲、戊型肝炎,还是经血液及体液传播的乙、丙、丁型肝炎,在我国均非常常见。慢性乙型肝炎相对多见,此患者为儿童,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首先要排除。
2. 临床上夏科氏三联征是急性梗阻性化脓性
3.
4. 患者幼年时有黄疸型肝炎史,和本次疾病导致的黄疸有关系吗?要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如:
完善相关检查项目,以明确诊断。
辅助检查
肝功能:TBil:260.60µmol/L,DBil:189.50µmol/L,IBil:71.10µmol/L,ALT:77.0U/L,AST:99.0U/L,ALP:461.0U/L,GGT:881.0U/L,ChE:3561U/L,TP:75.9g/L,Alb:37.3g/L,TBA :113.0umol/L,BS:5.09mmol/L。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乙肝系列: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cAb-IgM(-);抗-HAV-IgM(-),抗-HCV(-),抗-HDV(-),抗-HEV(-),抗-HIV:阴性,RPR:阴性;血型:B型,Rh(+)。血沉:40 mm/h。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未检到球形红细胞。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阴性。
胸片:两肺心膈未见异常。
腹部超声提示:1. 肝大、肝实质光点密集 2. 肝内多个无回声考虑为胆总管先天性囊肿(进一步检查) 3. 胆囊细小结石。
治疗:给予保肝、退黄、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继续完善相关检查项目。
腹部MRI平扫及MRCP示:胆总管全程呈囊柱状扩张,最宽径约10.1cm,胆总管末端开口未见显示,管腔内未见异常信号及充盈缺损影。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高度扩张,肝内胆管直径最宽处约6.0cm。胆囊迂曲、扩张明显,并横行于胆总管前方至中线左侧,胆囊内未见异常信号影。胰头受压向下方推挤移位,胰管未见异常扩张。肝、脾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影。所见腹膜后未见异常肿大之淋巴结影。影像诊断:肝、内外胆管高度扩张,考虑为胆管囊状扩张症(IV型)。
最后诊断:先天性胆管扩张症(IV型)
治疗
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肝外扩张胆管切除术、胆肠吻合术。术中见:肝脏表面光滑,胆囊与大网膜及腹壁无粘连,胆囊充盈,胆囊大小约6 x 8 x 12cm,胆总管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均扩张,直径约10cm。术后诊断:先天性胆管扩张症(IV型) 胆囊结石,切除标本送病检。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抑酸、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病理回报:(胆囊)
术后患者皮肤、巩膜黄染较前逐渐减轻,第9天复查肝功能:TBil:100.60µmol/L,DBil:70.80µmol/L,IBil:29.80µmol/L,ALT:64.0U/L,AST:119.0U/L,ALP:275.0U/L,GGT:732.0U/L,ChE:4483U/L,TP:77.6g/L,Alb:41.2g/L,TBA:63.0umol/L。
随访:出院后患者复查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现已参加工作,继续随访中。
讨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称胆管扩张症,是以胆总管囊肿或梭状扩张,伴有或不伴有肝内胆管扩张为特点的胆道畸形,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异常,也为先天性肝胆系统囊肿中最多见的一种疾病,可同时存在其他病变。一般认为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多在婴儿和儿童期发现。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占总发病率的60%~80%。根据胆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分为5种类型。
图1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分型
1. 病因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发病原因,尚存争议,有以下4点因素:1. 先天性胰胆管交界部发育畸形;2. 胆道发育不良;3. 病毒感染;4. 神经分布异常。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先天性胆胰管合流异常、胆总管远端梗阻有关。
2. 临床症状
症状多出现于儿童和成年期,据统计25%的病例在生后第1年作出诊断,60%在10岁前作出诊断,23%是在40岁以上才作出诊断,年龄最大者为78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上腹痛、右上腹肿块和黄疸,称为胆总管囊肿三联征,但仅占总数的1/3。55%~60%的病例有腹痛,60%~75%有肿块,65%~80%有黄疸。临床表现颇不相同,可以完全不痛,或为上腹部能耐受之钝痛,甚至是右上腹剧烈绞痛。黄疸是最常见的症状,在儿童往往为最先注意到的症状,可为间歇性或进行性。黄疸重者可有皮肤刺痒、粪便灰白,尿暗黑色为胆汁尿的表现,黄疸程度与胆道梗阻和感染程度有直接关系。上腹或右季肋部可触及肿物,大的可占全右腹部,扪之有囊性感,固定不活动,小型囊肿可稍有移动。发生感染后,则出现明显触痛和反跳痛。如果是十二指肠内胆总管膨出,则同时有十二指肠梗阻症状。此外,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以及体重减轻等,发生感染则有寒战、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
根据患儿幼年起间歇出现典型的腹痛、黄疸、腹部包块三大症状应考虑本病,但部分不具有三大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腹部彩超、CT和
本症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尤其是梭状形者病程中被发现血、尿的胰
3. 手术治疗
一旦作出诊断,即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不外乎引流和切除术。
经验总结
黄疸是血清中TBIL浓度高于17.10umol/L引起的皮肤和巩膜黄染,由于引起黄疸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很容易混淆。对于以黄疸原因待查入院的患者,首先要判别黄疸的性质,综合多方面因素,全面分析,寻找病因,避免延误病情,同时给予及时治疗,切实做到标本兼治。此患者用一元论也能解释黄疸、腹痛的相关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