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吴德沛教授 |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2022版指南引领TTP诊疗新时代

2022-10-24 11:02:55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以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局部缺血和广泛的器官损伤(尤其是大脑、肾脏和心脏)为特征,主要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也称为ADAMTS13)的严重缺乏引起。TTP可分为免疫性TTP(iTTP)和遗传性TTP(cTTP),其中,iTTP占大多数,曾称为获得性TTP(aTTP)。


2022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发布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旨在为中国TTP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循证依据,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医脉通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对TTP的疾病现状以及TTP最新指南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医脉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发布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能否请您谈谈本次指南的制定对临床有哪些方面的价值?


吴德沛教授:2012年,阮长耿院士牵头曾组织专家撰写了第一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化TTP的临床诊治,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治疗方案与原则、预后五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帮助国内医生认识TTP,逐步规范TTP的诊断和治疗。但这部共识的发表距今已有近10年时间,国内外也更新了TTP的检查手段、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因此,国内临床需紧跟国际TTP诊疗进展,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国内TTP的诊治水平,这也是专家组撰写这部指南的初衷。


医脉通:对比于此前指南,您认为本次指南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更新的依据是什么?


吴德沛教授:本次指南从发病机制、疾病概述、实验室检查、诊疗流程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更新和补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南增加了PLASMIC评分。虽然ADAMTS13活性缺乏(<10%)是TTP的特异性诊断标准,但国内众多医院无法常规开展ADAMTS13检测,或需要外送至其他检测中心完成,这不仅影响了患者诊断的及时性,也严重干扰了TTP患者的后续治疗。因此,指南推荐对于疑似TTP患者,可先行PLASMIC评分。已有研究证实PLASMIC评分在中国TTP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国内医院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较好的验证。PLASMIC评分包括7项内容,检测结果在入院后的短时间内即可获得。对于评分达到中高危的患者,应迅速开展血浆置换,这对于及早改善病情非常有价值。


第二,本次指南增加了TTP的诊断流程图。与其他疾病的诊断流程图不同,TTP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是同时进行的。对于疑似患者,在送检ADAMTS13活性、抑制物或IgG抗体的同时,即可开始血浆置换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因此,该流程图更贴合TTP的诊疗过程,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的实际工作。


第三,本次指南对治疗方案有一定调整,对复发iTTP、缓解期cTTP及妊娠期TTP的治疗方案选择给出了相应推荐。例如iTTP缓解期患者如有妊娠需求,孕前应检查ADAMTS13活性;ADAMTS13活性低于10%,建议先行利妥昔单抗治疗,治疗结束至少6个月后再考虑妊娠;妊娠期iTTP患者建议密切监测ADAMTS13活性,一旦低于10%即开始血浆置换。


此外,指南的预后部分增加了一些新名词,除保留原有的临床缓解、临床复发等概念外,首次引入ADAMTS13缓解、ADAMTS13复发概念,强调了ADAMTS13测定在疗效评估和预后评估中的主要作用,也首次提出了难治性TTP的定义,以帮助此类患者及早开始足量利妥昔单抗治疗。


医脉通:请您谈谈TTP的疾病现状和治疗现状,以及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吴德沛教授:国外资料显示,TTP年发病率为2~6/百万,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2∶1,高峰发病年龄为30~50岁。多数TTP患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少数患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炎症、感染、妊娠等是诱发TTP的常见原因。作为威胁生命的急重症,提高疾病意识、早期诊断和足够强度的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尽管目前TTP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TTP仍然对医疗机构和患者构成了较大挑战。由于TTP的罕见性,大多数医疗机构在管理疾病方面的经验有限。此外,TTP的诊断方法如ADAMTS13测定在部分医院无法开展,需要转运到相应机构进行检测,且部分医院可能存在血浆短缺等问题,患者及时接受足剂量的血浆置换存在一定挑战。


医脉通:根据最新临床指南和治疗进展,能否请您谈谈TTP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吴德沛教授:TTP多为急性发病,如不能及时治疗,死亡率高,临床上在中度或高度怀疑本病时即应尽快开始相关治疗。iTTP首选血浆置换治疗,并酌情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等。cTTP以替代治疗为主。


治疗性血浆置换适用于iTTP的治疗和临床中高度怀疑TTP时的初始紧急治疗。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器官功能、抑制自身抗体产生,主要适用于iTTP治疗。利妥昔单抗通过选择性耗竭B淋巴细胞而降低ADAMTS13抑制物或IgG抗体滴度,有效恢复血浆ADAMTS13活性。Caplacizumab可阻断VWF A1区与血小板糖蛋白GP1b结合作用,阻止血小板与VWF相互作用并防止微血栓形成、减少终末器官损害,在TTP发病早期使用可最大获益。国外多项研究证实,Caplacizumab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复发率,同时可节省血浆用量、减少住院时间,尤其是ICU的住院天数,这一新型药物的出现,为TTP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改变。此外,相应研究已证实硼替佐米、重组ADAMTS13等药物的疗效,未来临床可进一步积累研究证据。


吴德沛.png

吴德沛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


该信息仅作医学和科研参考,不建议以任何与您所在国家所批准的处方信息不符的方式使用本产品,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


审批编码:MAT-CN-2226564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