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大咖云集,亮点纷呈 | 2022年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巡讲——济南站圆满召开!

2022-10-24 23:36:00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2022年8月27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的2022年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巡讲——济南站在线上圆满召开。会议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侯明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赵洪国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叶静静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颢教授、山东省立医院房孝生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卢菲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担任主持、讲者及讨论嘉宾。大会内容精彩纷呈,小编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

会议伊始,纪春岩教授对参与本次大会的专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在纪春岩教授的主持下,大会主席们进行了精彩的致辞,马军教授表示,在过去的10余年中,淋巴瘤亚专科已由较弱的亚专科成长为目前血液系统疾病中,药物较多、治愈率较高的亚专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淋巴瘤的治疗将会更加出色。朱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相信通过我们对淋巴瘤领域的共同关注,大家可以携手推进淋巴瘤规范化诊疗,加强多学科合作,促进专科、专病的发展,使淋巴瘤患者生存时间更长,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 癌症控制的总体目标而努力。侯明教授表示,感谢淋巴瘤领域各位专家一直以来对山东淋巴瘤工作的支持,也预祝此次济南站巡讲圆满成功。王欣教授在致辞中感谢在云端的40余位专家大咖参与今日这场学术盛会,希望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将淋巴瘤的工作做得更好。赵洪国教授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提到此次会议大咖云集,内容丰富,包含多种淋巴瘤亚型的诊疗进展,预祝本次巡讲圆满举办。王鲁群教授表示,感谢各位专家们将要带来的精彩学术讲座,望疫情散去后,欢迎各位同仁们来到线下,为山东淋巴瘤工作传经诵宝。


纪春岩.png

1-马军.png

3-朱军.png

4-候明.png

5-王欣.png

6-赵洪国.png

7-王鲁群.png

主席致辞


专题讲座

淋巴瘤专科项目介绍与全程管理

专科.png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彭军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的主持下,马军教授就“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标准数据库·规划实施”进行了详细汇报。总结了国家卫健委继续教育与能力建设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的数据库录入、质量控制的工作流程,强调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希望全国各中心携手共同认真落实项目,为中国淋巴瘤的规范化治疗贡献力量。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最新治疗进展

CLL-SLL.png


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茹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丽宏教授的主持下,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以“CLL/SLL最新治疗进展”为题进行学术分享。李建勇教授表示,在目前临床实践中,对于CLL/SLL一线治疗,有充分临床证据或已获批的方案包括BTKi单药方案、FCR/BR/Chl-G免疫化疗方案、VenG方案。CAPTIVATE和Glow研究显示,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固定周期方案治疗年轻fit和老年CLL/SLL患者均维持了较高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基于此,欧盟委员会批准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固定周期(1年)用于CLL/SLL的一线治疗。


BTKi联合FCR/FCG方案或以MRD驱动或固定周期模式下的BTKi联合BCL2i±G方案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对于如何选择MRD驱动或固定周期,如果希望对于患者的治疗是以治愈为目标的停药,则推荐应用以MRD驱动的治疗。以上方案/模式的探索仍在进行中,期待后续结果的更新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 F=氟达拉滨;C=环磷酰胺;R=利妥昔单抗;Chl=苯丁酸氮芥;G=奥妥珠单抗;Ven维奈克拉;MRD:微小残留病灶


套细胞淋巴瘤(MCL)诊疗进展

MCL.png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和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担任主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在会上结合MCL前沿进展及其中心治疗经验分享了MCL诊疗进展,MCL是一种兼具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特点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对于年轻体健患者,含阿糖胞苷的强烈诱导化疗后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巩固治疗以及利妥昔单抗的维持治疗是目前标准治疗方案,来那度胺单药或BTKi方案可能也是维持治疗的选择。


MCL常面临复发困境,且早期复发患者预后较差。对于复发难治性(R/R)MCL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推荐,靶向药物例如BTKi、BCL2i以及免疫治疗为MCL患者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近年来,基于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维奈克拉联合来那度胺与利妥昔单抗等方案的良好疗效,使得此类“无化疗”靶向联合治疗有望成为未来治疗方向。此外,CAR-T等细胞治疗手段也为MC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相信未来随着精准分层、个体化治疗、新药联合及全程管理的发展将助力患者实现更佳生存获益。


滤泡性淋巴瘤(FL)诊疗进展

FL.png


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石艳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担任主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就“FL目前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分享,对于如何识别高危患者这一挑战,可通过FL预后高危因素(例如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学、分子遗传学和治疗反应)与预后评分系统(例如FLIPI-1/2、PRIMA-PI)综合评估患者POD24的风险。在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选择上,研究显示,奥妥珠单抗联合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危患者预后,但具体一线方案的选择应根据高危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异常。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疗进展

DLBCL.png


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钱军教授和辽宁省肿瘤医院李晓玲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以“POST-ASCO/EHA DLBCL进展”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金正明教授指出在初治DLBCL治疗中,标准免疫化疗基础上联合新型药物在提升疗效上展现了良好的前景;对于R/R DLBCL,相较于传统免疫化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ADC)及各种联合免疫化疗方案目前展现出一定的缓解率优势,CAR-T细胞治疗可能为患者带来长期无病生存。以上方案均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但仍需要更多更长期的数据以进一步验证结果。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诊疗进展

HLH.png


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叶静静教授的主持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教授分享了HLH诊疗进展,HLH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基因检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HLH并非十分罕见,对其的漏诊需要提高重视。基于现有的临床研究,肿瘤相关HLH的初始治疗尚无最优推荐,王昭教授推荐使用两步法,即首先应用VP16和激素靶向细胞因子风暴和增殖的T细胞,而后一旦器官功能改善,患者相对稳定时,开始肿瘤特异性治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不同类型继发性HLH的诊疗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2022年WHO淋巴瘤分类更新

分类.png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深入解读了“2022年WHO淋巴瘤分类更新”。李小秋教授介绍,第5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蓝皮书更换了主要编者,主要变化包括5个方面:分层系统的调整、新增了“以B/T细胞为主的瘤样病变”、调整了淋巴瘤/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LPD)实体、一些疾病按照基因/分子分型分类以及一些术语的微调。其中,分类系统分为骨髓增生和髓系肿瘤、组织细胞/树突细胞肿瘤、B细胞淋巴组织增生与淋巴瘤、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组织增生与淋巴瘤、淋巴组织间质源性肿瘤、遗传性肿瘤综合征6类。另外,本次更新将霍奇金淋巴瘤(HL)分到B细胞淋巴瘤之下;高级别双打击淋巴瘤由既往指“MYC和BCL2”或“MYC和BCL6”或三个基因重排,更新为侧重于“MYC和BCL2”两个基因。谈到分子分型时,认为传统分型和分子分型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可以尝试把二者进行整合。


HL的治疗进展及指南解读

HL.png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卢菲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志铭教授以“HL的治疗进展及指南解读”为题进行了报告。李志铭教授指出,HL主要分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通常Ⅰ期或Ⅱ期CHL采用单独化疗或联合治疗;Ⅲ-Ⅳ期推荐化疗、放疗、A+AV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R/R)CHL患者,推荐大剂量化疗预处理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D/ASCT)±放疗二线全身治疗,以及新机制药物。NLPHL则以局部放疗为主,同时需关注转化问题。并强调HL患者需长期随访、密切监测迟发反应。

*A-AVD:维布妥昔单抗多柔比星、长春花碱、达卡巴嗪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治疗进展

NKT.png


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利玲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共同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就“NK/T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展开详述。蔡清清教授表示,对于早期NKTCL患者,一般使用P-Gemox方案和AspaMetDex方案诱导化疗序贯放疗,可获得较好疗效。对于晚期患者,PD-1联合P-Gemox方案有望改善NKTCL患者预后;DDGP方案也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对于R/R NKTCL,则可以尝试新药,多种新型药物如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PD-L1单抗、西达本胺等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此外,蔡清清教授认为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P-Gemox方案: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D=地塞米松/顺铂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疗进展

中枢.png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邹立群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颢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分享了“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疗规范与进展”。张薇教授表示目前诱导治疗中联合免疫调节剂、BTK抑制剂等新型靶向药物初见成效,但还缺乏Ⅲ期对照研究。维持治疗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十分重要,移植、放疗、来那度胺、BTK抑制剂等均可延长患者生存。另外,传统挽救治疗生存不理想,现在挽救治疗已进入到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时代,主要是BTK抑制剂的应用,CAR-T的技术的成熟有望为一些复发难治及多线治疗的患者带来希望。


CAR-T诊疗进展及指南解读

CAR-T.png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和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高力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分享了“CAR-T治疗B-NHL进展及指南解读”。应志涛教授介绍今年CSCO淋巴瘤指南中首次新增CAR-T治疗,涵盖CAR-T诊疗的治疗前评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桥接治疗、淋巴细胞清除化疗、细胞回输、回输后监测、毒副反应处理、长期随访等9方面内容。目前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在R/R B细胞NHL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范围内已有5款产品获批,国内已有2款产品获批,希望本指南为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伯基特淋巴瘤(BL)指南解读及新进展

BL.png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朱华渊教授和山东省立医院房孝生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分享了“BL指南要点解读”。赵东陆教授介绍,第4版WHO分类中BL分为地方型、散发型和免疫缺陷相关型;第5版WHO分类中该分型被分子分型取代,分为EBV阳性BL和EBV阴性BL。并表示BL对化疗敏感,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其治疗逐渐取得较好的疗效,部分患者可治愈。经过R联合短疗程、高强度化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长期生存。目前BL新药的探索有限,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和报道。


大会总结

总结.png


本次会议在热烈的学术碰撞后落下帷幕,大会主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作出精彩总结。王欣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从惰性淋巴瘤、侵袭性淋巴瘤到特殊部位的淋巴瘤,全国知名专家就最新的诊疗进展、最新的指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次会议大家都受益匪浅,感谢所有专家同道们对山东淋巴瘤工作的支持。纪春岩教授表示,本次大会报告精彩、讨论专业、安排合理,质量很高。并再次对大会主席、讲者、主持专家、讨论专家等所有参会专家同道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山东的淋巴瘤工作会越做越好。会议到此圆满落幕!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