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14:57:18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2022年10月2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主办,山东省立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承办的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山东&内蒙站)以线上的形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小沛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传方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大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同时邀请到领域内知名专家担任大会讲者与点评嘉宾,共同探讨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恶性血液肿瘤的应用与发展。本文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马军教授、朱军教授、王小沛教授、高大教授和刘传方教授依次致开幕辞。马军教授提到,与国外相比,我国移植这一技术的开展未达到规范化。ASCT作为治疗恶性血液肿瘤极好的治疗方式之一,在我国开展程度不够,亟待各位携手共进,努力提高ASCT在我国的应用数量和水平。朱军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巡讲,全国移植医生可以达成共识,加强我国ASCT的规范化开展进程,更好地为中国患者服务!王小沛教授表示,感谢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各位组员的付出,相信今年的巡讲会为我国移植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王欣教授讲道,相信通过巡讲,在各位专家教授的带领下,我国ASCT一定会走向更高更长远的未来!高大教授表示,感谢各位专家为内蒙古地区移植事业发展提供的帮助,希望通过今天的巡讲可以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地区ASCT的开展。刘传方教授表示,新药层出不穷,ASCT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新药与移植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次巡讲意义非凡,希望能为临床医生的工作带来指导!
马军教授致开幕辞
朱军教授致开幕辞
王小沛教授致开幕辞
王欣教授致开幕辞
高大教授致开幕辞
刘传方教授致开幕辞
学术专场
上半场:前沿进展 指南规范
开幕式之后,学术环节紧随其后,如火如荼地展开。第一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王欣教授主持。
王欣教授担任第一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在《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中对2021年全国ASCT概况、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M)ASCT概况进行了详细说明。我国ASCT开展程度仍然不够,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欠缺。2021年我国29个省市211家中心共上报5221例ASCT病例,山东省占全国前列,上报439例;内蒙古上报23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进行的一系列多中心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发现,ASCT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了良好的生存获益;此外,ASCT与新药新疗法进行结合治疗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未来我国ASCT的发展有赖于专业的人员和团队培养,也期望将来能开展更多适合中国患者人群的高质量临床研究。
刘卫平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伟教授担任主持,讨论嘉宾聊城市人民医院肖太武教授和烟台毓璜顶医院马俊杰教授就“何种患者、患者达到何种状态时,在ASCT前可以进行全身照射(TBI)”、“干细胞动员的具体操作”等问题与刘卫平教授展开深入探讨。
王伟教授担任第一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第二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刘传方教授主持。
刘传方教授担任第二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对《中国MM ASCT指南2021版》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南内容包括移植地位与患者筛选;诱导治疗及移植时机;干细胞动员、采集和保存;预处理和干细胞回输;移植后造血和免疫重建的监测;ASCT后巩固与维持治疗,以及双次移植和挽救性二次移植。路瑾教授提到,中国MM患者平均诊断年龄较欧美国家年轻10岁左右,但接受ASCT的患者比例却明显低于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是导致中国MM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明显劣于欧美国家的原因之一。我国MM ASCT的整体数据仍有5-10倍可提升空间,为提高行ASCT的患者治疗数量,或可借鉴梅奥诊所经验,除上呼吸道黏膜需要抗生素治疗、室上心动过速、身体虚弱无法每日去门诊输液和/或完全无家人陪护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可于门诊进行ASCT治疗。
路瑾教授作报告
随后的讨论环节,在高大教授的主持下,赤峰市医院孙莹教授和山东省立医院房孝生教授参与了讨论,就“二次移植时机的选择”、“可否不冻存新鲜干细胞,经处理后立即进行回输”、“CAR-T与ASCT进行联合治疗时应孰前孰后“,以及”淀粉样变性患者维持治疗的时机选择“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
高大教授担任第二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第三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山东省立医院许洪志教授主持。
许洪志教授担任第三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以《滤泡淋巴瘤的研究进展》为题进行了详细报告。张会来教授首先介绍了其所在中心进行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此研究纳入了926例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FL 1-3a患者的5年PFS率为57.8%,5年OS率为88.7%;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发生率为17.1%,其中III-IV期、β2-MG升高和B症状患者似乎更容易出现POD24。随后,张会来教授介绍了其中心建立的免疫临床预后模型(ICPI),以及可对初治FL混合DLBCL患者进行分析的临床病理预后模型(CPPI)。最后,张会来教授汇报了多项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并表示FL治疗具有潜力的新靶点、新治疗策略仍在不断探索中;多种新型药物或药物组合仍需进行大量验证,并通过优化最佳治疗顺序为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张会来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巴彦淖尔市医院闫艳教授进行主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袁长勇教授和山东省立医院张凌岩教授就“3b期和3a期FL混合DLBCL患者如何进行治疗选择”和“初诊时PET-CT的SUV值特别高,但无法证实为DLBCL转化的患者应如何治疗,是否需要提前预防POD24的出现”等问题与参会嘉宾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闫艳教授担任第三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下半场: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第四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袁成录教授主持。
袁成录教授担任第四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淋巴瘤及其进展》的报告中,首先详细地介绍了ASCT在B淋巴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治疗中的重要地位,ASCT可显著改善淋巴瘤患者长期生存,且高龄、移植合并症指数高的NHL患者亦可从ASCT中获益。随后,钱文斌教授汇报了ASCT治疗霍奇金淋巴瘤(HL)的情况,一线治疗达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无法从早期ASCT中获益,然而,对预处理进行优化,使用新型预处理方案并联合二线ASCT治疗复发难治性(R/R)HL可显著提高疗效。双次ASCT在化疗敏感的高危和或R/R HL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可见,双次移植在高危HL中的地位较单次移植更为重要。最后,钱文斌教授提到,对于获得CR的PTCL患者,主张进行ASCT十分必要,ASCT有助于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
钱文斌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孙忠亮教授的主持下火热地进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刘雪梅教授和山东省立医院李英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文教授就“R/R HL患者行二次ASCT时预处理方案的选择以及时间间隔”和“R/R HL患者使用PD-1等新药后达到CR后是否还需进行移植”、“双次ASCT后是否需要进行维持治疗“,以及”淋巴瘤患者移植前干细胞采集的时机“等问题,和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孙忠亮教授担任第四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第五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青岛市中心医院王玲教授主持。
王玲教授担任第五环节学术报告部分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以《髓外骨髓瘤最新进展》为题,从伴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EMM)的定义、机制、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进展,以及刘澎教授所在中心的研究数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报告。EMM患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高危表型,预后较差,特别是骨不相关(EM-E)的患者。EMM较为罕见,对EMME的定义目前尚存争议,治疗缺乏高级别循证证据,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建议采用高危骨髓瘤的治疗方案。ASCT可改善初治单病灶骨相关(EM-B)患者的PFS和OS,以及单病灶EM-E患者的PFS;CAR-T可取得较高的缓解率,但降低CAR-T治疗疾病复发率仍具挑战性。最后,刘澎教授呼吁统一EMM定义,开展基于EMM的临床试验,以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刘澎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张颢教授进行主持,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赛音其木格教授、泰安市中心医院白观臣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新光教授就“PET-CT在EMM诊断中的价值”、“多柔比星脂质体在EMM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新药在EMM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数据和生物标志物指导”和“伴中枢神经系统累及的EMM治疗方案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张颢教授担任第五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会议总结
会议末,大会主席王小沛教授、高大教授、朱军教授和王欣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他们表示:化疗、ASCT,以及新型药物和疗法是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的,并无相互替代关系。希望通过此次巡讲,加深各位临床医生对ASCT的理解和认知,能更灵活地将ASCT应用于需行ASCT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治疗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满足“应做尽做”的需求,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相信通过全国的巡讲,可以形成有关ASCT的共识,指导基层医生更规范化地开展ASCT。让我们付出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努力,坚定地遵循规范化诊治的路径,携手共进,将我国ASCT这一事业推上新的台阶!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抵达!
王小沛教授、高大教授、朱军教授和王欣教授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