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7 13:43:00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结果表示,全球约230万例女性乳腺癌(BC)新发病例,占女性所有癌症病例的近1/4[1]。据估计,在中国2015年,BC约占新发癌症病例的15%,占女性癌症死亡病例的7%[2]。考虑到初诊时年龄与BC预后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但目前来自中国的多中心研究数据有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范金虎教授和乔友林教授等众位中国专家共同探索了中国女性新诊断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初次确诊BC的年龄与复发或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希望为不同年龄BC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支持证据[3]。研究结果发布于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3.636),医脉通编辑整理如下。
研究背景
中国女性的平均BC诊断年龄为45-55岁,远低于美国白人和黑人女性的63岁和59岁。研究表明,不同年龄BC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方式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明确年龄分布对指导BC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此外,目前BC辅助系统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临床上仍有约30%的早期BC患者在接受辅助治疗后发生复发或转移。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晚期乳腺癌(ABC)的比例可能存在上升趋势。ABC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20%,中位生存时间为2-3年。就治疗方案和疗效而言,ABC不同于其他BC阶段,ABC患者可能会经历严重的财务和心理压力。但基于目前人群的癌症登记数据,仍缺乏关于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后的信息,难以为ABC的治疗提供证据支持。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基于医院的多中心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在华中、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南和西南七个地理区域中,各选择三家共21家三级医院进行研究,代表了中国大多数地区的BC不同疾病负担和治疗水平。所有医院须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ABC患者。根据病例报告表(CRF)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病理特征、治疗信息和预后。
入组标准:
(I)新诊断的IV期或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女性BC患者;
(II)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选定医院就诊;
和(III)既往病史、诊断和治疗史信息完整,包括手术病理结果、疾病转移的时间和部位、详细的治疗方案和转移后的治疗方案。
排除重复入选或临床病理信息缺失超过50%的患者。由于本研究旨在探索初诊时的年龄与复发或转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IV期患者也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所有入组患者的信息,包括:
(I)一般信息,包括姓名、ID号、BC初诊时日期、住院日期、出院日期和出院时诊断;
(II)基本特征及BC危险因素,包括初诊年龄、民族、职业、身高、体重、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
(III)首次确诊为BC时的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信息;
(IV)分子亚型;
(V)手术及辅助治疗信息;
和(VI)复发和转移信息,包括远处转移部位、无病间期(DFI)、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化疗。
DFI被定义为从手术或穿刺首次诊断BC到复发或转移(以最早者为准)的时间。通过临床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或活检)诊断复发和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的定义是BC转移超出同侧或对侧乳房、胸壁或区域淋巴结,包括同侧腋窝、锁骨上或内乳淋巴结。本研究确定了四个主要的远处转移部位:骨转移、肝转移、肺转移和脑转移。
研究结果
初诊时患者基线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1852例ABC中国女性数据进行最终分析(图1)。
图1. 研究流程图
初诊时的年龄范围为21-89岁,平均年龄标准差(SD)为46.0±9.9岁。其中,228例(12.3%)初诊时年龄<35岁,628例(33.9%)为35-44岁,616例(33.3%)为45-54岁,318例(17.2%)为55-64岁,62例(3.3%)为≥65岁。在5个年龄组中,身体质量指数(BMI)分布(X2=55.184;P<0.01)和孕产次(X2=231.272;P<0.01)有统计学差异。初诊时患者基线特征如下(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初诊时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不同年龄组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病理特征如下(表2)。浸润性导管癌1433例,占总病例数的77.4%。不同年龄组间激素受体(HR)状态、HER2状态、淋巴结转移数及分子亚型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55-64岁患者中约37.4%(119/318)HER2阳性(X2=12.510;P<0.05),<35岁的患者中59.6%(136/228)HR阳性(X2=24.608;P<0.01)。年龄≥65岁的患者中有41.9%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中最常见的分子亚型为Luminal B型。年龄≥65岁的患者中,HER2阳性BC的比例(18/62,29.0%)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X2=33.613;P<0.01)。
表2. 不同年龄组患者初诊BC时的临床病理特征
复发/转移前的治疗方案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治疗方式有显著性差异。年龄≥65岁的患者行手术(87.1%)、辅助化疗(61.3%)、内分泌治疗(30.6%)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患者复发/转移前的治疗方案
初诊和复发/远处转移的年龄
ABC初诊年龄与复发/转移情况的关系如下(表4)。初诊年龄与复发/转移情况及转移病灶数目无相关性(均P>0.05)。与其他年龄组相比,<35岁患者更易发生骨转移(X2=10.215;P < 0.05)。
表4.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复发/转移情况
在Cox回归分析中,年龄组与复发或远处转移状态之间关系的粗略和完全调整HR和95%CI如下(表5)。与<35岁患者相比,55-64岁患者的复发或远处转移的风险明显增高(HR55-64岁=1.24,95%CI:1.04-1.47),35-44岁患者发生骨转移和肺转移的风险较低(HR骨转移=0.74,95%CI:0.59-0.93;HR肺转移=0.70,95%CI:0.53-0.93)。在调整分期、分级、分子亚型、手术、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辅助放疗、辅助内分泌治疗和BC家族史后,55-64岁患者的复发或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1%,但HR无统计学意义(HR55-64岁=1.01,95%CI:0.77-1.32)。在35-44岁患者中,年龄增长对骨转移和肺转移的保护作用仍然显著(HR骨转移=0.69,95%CI:0.48-0.98;HR肺转移=0.48,95%CI:0.31-0.74)。
表5. 初诊时年龄与复发/转移之间的HR和95%CI
累积复发/转移率
图2比较了不同年龄组的复发/转移率。中位DFI时间为26.0个月。所有患者的累积复发/转移率在36个月DFI时最显著。35-44岁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其次是<35岁、45-54岁、55-64岁和≥65岁患者(P<0.01)。
图2.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累积无病生存率比较
研究结论
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式与初诊时的年龄有关。尽管脏器特异性转移的风险因年龄而异,但年龄不是影响总复发和转移风险的独立因素。根据当前BC的临床实践指南,应针对不同年龄的患者个体化选择精准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Cancer J Clin. 2020 Jan;70(1):7-30. doi: 10.3322/caac.21590. Epub 2020 Jan 8. PMID: 31912902.
[2] Chen W, Zheng R, Baade PD, Zhang S, Zeng H, Bray F, Jemal A, Yu XQ, He J.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CA Cancer J Clin. 2016 Mar-Apr;66(2):115-32. doi: 10.3322/caac.21338. Epub 2016 Jan 25. PMID: 26808342.
[3] Yang H, Ouyang QC, Yan M, Wang XJ, Hu XC, Jiang ZF, Huang T, Tong ZS, Wang SS, Yin YM, Li H, Yang RX, Yang HW, Teng YE, Sun T, Cai L, Li HY, Ouyang XN, He JJ, Liu XL, Yang SE, Fan JH, Wang JY, Qiao YL, Xu BH. Age at initial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a nationwide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in China. Ann Transl Med. 2022 Aug;10(15):813. doi: 10.21037/atm-22-302. PMID: 36034985; PMCID: PMC9403943.
编辑:Uni
排版:Un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