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19:45:00来源:医脉通阅读:18次
2022年11月1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创新型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
专家简介
周彩存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
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执行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学会董事会委员(IASLC BOD)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横空出世,崭露头角:斯鲁利单抗重塑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格局,实现SCLC一线PD-1“零”突破
周彩存教授: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极大地影响了肺癌治疗的格局。然而,在SCLC治疗领域,多款PD-1抑制剂的研究“纷纷折戟”,直到斯鲁利单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瓶颈,重塑了SCLC的治疗格局。
ASTRUM-005是一项在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ES-SCLC患者中比较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及安慰剂联合化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中位总生存期(OS)突破1年,达到15.4个月,较化疗组10.9个月,风险比(HR)为0.63(95% CI 0.49–0.82;p<0.001)。近日,ASTRUM-005研究结果全文发表于全球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以优异的阳性结果创立了PD-1抑制剂一线治疗ES-SCLC显著改善OS结局的“零”突破1。
周教授介绍,斯鲁利单抗能够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得益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稳定的药物结构,特别是其较高的亲和力,以及较低的抗药物抗体(ADA)产生率等优势2,为SCLC患者带来了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也为斯鲁利单抗攻占sqNSCLC治疗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厚积薄发,蓄力前行:斯鲁利单抗获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sqNSCLC一线治疗适应证,开启sqNSCLC免疫治疗新篇章
周彩存教授:近年来,免疫治疗在sqNSCLC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PD-1抑制剂联合卡铂+
此次获批主要是基于中国研究者牵头开展的一项在既往未接受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sqNSCLC患者中,比较斯鲁利单抗+卡铂+白蛋白紫杉醇 vs.卡铂+白蛋白紫杉醇两组间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全球范围内共入组537例患者,中国患者359例。
目前,该研究已达到主要研究终点。数据显示,中国人群获益更多,无论是PFS绝对值,还是相较于化疗的提升幅度都极为亮眼,与对照组(卡铂+白蛋白紫杉醇)的PFS 5.72个月相比,斯鲁利单抗+卡铂+白蛋白紫杉醇组的PFS达到9.79个月,PFS延长超过4个月;期中分析OS有获益趋势,HR=0.6;ORR达75%,相较化疗ORR提升20%;DoR为10.6个月;同时患者耐受性较好。
表1 斯鲁利单抗+卡铂+白蛋白紫杉醇 vs.卡铂+白蛋白紫杉醇两组间的临床疗效(中国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是一项试验组和对照组都联合白紫的研究,也是首个中国研究者牵头的肺鳞癌领域国际多中心大型III期研究。其科学、严谨的试验设计也是这项研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此,周教授表示,在研究设计之初,大家对研究的定位是比较高的。众所周知,患有sqNSCLC的人群,无论是中国患者,还是外国患者,其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均较差。因此,研究者们希望斯鲁利单抗不仅能够造福中国患者,还能为全球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外,为了研究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研究采用了随机、双盲设计,并由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来评估。在对照组的选择上,由于卡铂+白蛋白紫杉醇是全球公认的标准方案,因此将其作为对照,以期这项研究成果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精进不休,前景可待:以患者为中心,覆盖全类型肺癌一线治疗
周彩存教授:PD-1抑制剂问世是跨时代的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免疫”革命。面对PD-1的研究热潮,中国药企也较早布局PD-1单药及联合治疗。尤其在SCLC领域,复宏汉霖已经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进行了沟通,开展一项美国桥接研究,在约200例美国ES-SCLC患者中头对头评估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相较于PD-L1抑制剂
现阶段,斯鲁利单抗已获得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及地区的临床试验许可,开展多项肿瘤免疫疗法临床试验,适应证除了肺癌,还广泛覆盖
周教授谈到,斯鲁利单抗获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sqNSCLC一线治疗适应证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未来,希望将更多的用药体会和用药经验运用至临床实践中,并探索更多的研究方向,如转化研究、不同的治疗组合模式、药物治疗的“排兵布阵”、以及耐药机制的深入探讨等。周教授还强调,斯鲁利单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型PD-1抑制剂,其成功自然也离不开众多中国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与深耕智慧,期待在中国团队的带领下,斯鲁利单抗能够取得更多创新成果。
铅华褪尽留本色,大浪淘沙始见金,希望未来中国研究者和药物研发企业能够继续在肿瘤领域攻坚克难、深耕不辍,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患者带来更多可负担、高品质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原研药品走向国际,造福全球患者。
参考文献:
1. Cheng Y, Han L, Wu L, et al. Effect of First-Line Serplulimab vs Placebo Added to Chemotherapy on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 ASTRUM-005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2 Sep 27;328(12):1223-1232.
2. Issafras H, Fan H, Tseng CL,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HLX10 PD-1 receptor recognition, a promising anti-PD-1 antibody clinical candidat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PLoS One. 2021 Dec 31;16(12):e0257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