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 14:39:38来源:医脉通阅读:20次
2022年10月27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主办,上海造血干细胞移植联盟承办的“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上海站”以线上的形式成功举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宋献民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邀请领域知名专家进行精彩报告和讨论,探讨我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现状及进展。本文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执行主席宋献民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对所有与会人员致以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大会主席马军教授致开幕辞,表示ASCT是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等血液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我国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ASCT的工作仍存在较大差距。上海同道在ASCT方面发展迅速、工作优异,并成立了上海造血干细胞移植联盟,希望通过本次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巡讲,促进ASCT的规范化,提高ASCT在MM、淋巴瘤中的应用率和成功率,推动ASCT的发展和进步。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宋献民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
马军教授致开幕辞
学术专场
开幕式后,学术环节紧随其后。第一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建民教授主持。
杨建民教授担任第一环节主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小沛教授以《自体移植中国现状(2022年)》为题进行了报告。王小沛教授介绍,目前我国自体移植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且国内各地发展不均衡,我国整体淋巴瘤自体移植使用率为2.4%,但在北京、天津地区为12.6%、7.5%,而广西、黑龙江仅为0.4%、0.3%。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对自体移植认识的深入,国内很多中心参与的积极性迅速提高,同时自体移植可选择的药物也日益丰富,这将有利于自体移植的开展。未来,自体移植的发展将重视科室内、科室间以及院际之间的合作,脚踏实地的同时积极优化革新,优化现有移植中心的结构、提高中层医院的移植能力,并积极进行新尝试,如探索开展二次移植,优化预处理方案,与PD-1、双特异性抗体、CAR-T等新疗法“强强联手”等,大家共同努力,提高MM、淋巴瘤患者的疗效,为患者争取更大的获益。
王小沛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杨建民教授与王小沛教授探讨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登记”数据的应用,并建议利用收集的数据开展回顾性研究,使其发挥更大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胡炯教授则提出可将王小沛教授报告中关于自体移植的思考、展望等整理成文进行更广泛的传播,为各大中心开展自体移植提供参考。
第二环节由胡炯教授主持。
胡炯教授担任第二环节主持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丽炳教授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题,结合经典研究和自身经验,从ASCT治疗R/R DLBCL、一线治疗DLBCL以及联合CAR-T治疗R/R DLBCL三方面进行了分享。王丽炳教授指出目前来看,即使在CAR-T细胞治疗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剂量化疗(HDT)联合ASCT仍是R/R DLBCL患者的标准治疗。ASCT联合CAR-T治疗R/R DLBCL患者,二者可发挥协同作用——HDT-ASCT可降低肿瘤负荷,减少肿瘤微环境抑制;CAR-T治疗可清除残留肿瘤细胞,同时免疫监视防止复发。二者联合有利于提高疾病缓解率,减少复发率。此外,研究者们还探索了ASCT一线治疗DLBCL,有研究显示对高IPI评分患者,自体移植一线治疗显示了一定的生存优势,但不同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目前ASCT用于高危患者的一线巩固治疗仍有争议,还需更多研究探索。
王丽炳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胡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郝思国教授就“CAR-T和ASCT联合治疗成功或失败的相关因素”、“CAR-T和ASCT如何联合、孰先孰后”、“CAR-T和ASCT联合治疗后能否通过维持治疗改善疗效”等方面与王丽炳教授展开深入探讨,并一致认为CAR-T和ASCT的联合值得进一步探索,希望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联盟和工作组的支持下能够开展更多相关工作。
第三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郝思国教授主持。
郝思国教授担任第三环节主持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姜华教授对《自体移植治疗骨髓瘤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姜华教授介绍,近年来国内外行ASCT的患者数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5年全球MM患者进行ASCT的数量增加了107%,但我国ASCT的使用率处于较低水平,且ASCT在MM中的应用明显低于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还需大力提升ASCT在我国MM领域的应用。现在虽然新药不断涌现,但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来看,HDT-ASCT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新药联合一线ASCT仍是新诊断MM(NDMM)患者最佳的治疗模式。而且研究显示,老年和肾功能受损的MM患者也可从ASCT中获益,且有较好的安全性。总体而言,不论是标危还是高危患者,均能从ASCT中获益,获得长期生存、减少复发风险。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ASCT的应用可逐渐扩展到更多人群中。
姜华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苓教授、郝思国教授和姜华教授探讨了“ASCT后的维持治疗”、“二次自体移植”等问题,姜华教授表示,ASCT后通常会进行维持治疗,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维持治疗方案。郝思国教授谈到对于高危的、第一次移植后未获得完全缓解(CR)且可采集到足够干细胞的患者,可尝试进行二次移植,并期待更多数据的支持。
第四环节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陈静教授主持。
陈静教授担任第四环节主持
王苓教授分享了《造血干细胞动员新进展》,详细剖析了影响外周干细胞动员的高危因素及有效动员的手段。王苓教授表示ASCT是淋巴瘤和MM等血液肿瘤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外周血干细胞的有效动员和优质采集是保障ASCT成功以及移植后转归的关键环节,研究显示良好动员可显著改善ASCT后患者长期生存。动员不良或失败与患者基线时治疗情况、骨髓受累情况、年龄及共病情况有关,也与动员时CD34+细胞计数低、血小板减少、单采前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低等因素相关。并表示不同动员策略在移植物肿瘤细胞污染的水平上存在差异,目前移植物中肿瘤细胞污染对长期安全性和临床结果的的影响尚存争议。最后王苓教授分享了ASCT动员剂的新选择及中心开展的典型案例。
王苓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陈静教授就“自体移植干细胞采集时间地把控”、“肿瘤细胞污染与动员效果间的平衡”、“如何避免干细胞采集物污染”、“新型干细胞动员剂普乐沙福的动员效果”等话题与王苓教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结合儿童干细胞采集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分享,学术氛围浓厚。
会议总结
会议末,宋献民教授进行大会总结,表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收获颇多,感谢各位专家同道的精彩报告和热烈讨论。目前ASCT的发展仍有待提高,前路漫漫,未来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动ASCT的发展,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期待下次再会!
宋献民教授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