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6 21:00:07来源:医脉通阅读:16次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二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于11月5日在京盛大召开。会议聚焦肿瘤临床前沿,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做精彩的进展报告或讲座,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临床肿瘤学领域的新观念和新动态。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泽飞教授,分享CSCO年会亮点和乳腺癌规范化诊疗,以及人工智能在肿瘤领域中的应用。
医脉通:本届CSCO年会学术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召开,会议不仅汇集多瘤种诊疗进展,并且着眼肿瘤创新药物、人工智能、患者教育等多领域,全方面多维度探讨肿瘤临床前沿。能否请您谈谈,此次CSCO年会的意义如何?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江泽飞教授:本届CSCO年会的亮点之一,是以“八天+五地”的学术周形式召开,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学术侧重点。在北京,召开了开幕式、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论坛和CDE专场等;在哈尔滨,马军教授等专家将齐聚会场,探讨血液肿瘤治疗等研究进展;在济南,在于金明院士等专家带领下,举办了放疗和免疫治疗专场;在上海,樊嘉院士、秦叔逵教授、李进教授等专家将云端相聚,召开肝癌、肺癌等多个瘤种学术论坛、国际创新专场和第十届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会议等;在广州,徐瑞华理事长、吴一龙教授等也将线上参会,带来消化道肿瘤、肺癌等领域的学术盛宴。此外,此次CSCO会议在多地联动和互动,以媒体为介,让更多无法到线下会场参会的专家同道可以在学术周内每天享受线上的直播和转播。在内容设计方面,CSCO一如既往地遵循国际创新和中国特点的理念,既让国外专家传递最新的国际信息,同时又让国内的专家带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解读我国行业政策,展示中国创新和中国智慧。
医脉通:CSCO关注着青年医生的培养,致力于搭建舞台,为更多的医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展示机会。此次会议举办了多个瘤种的继续教育专场以及青委专场,能否请您谈谈,对于医生培养,您有哪些经验和感受?
江泽飞教授:正如CSCO年会的开场视频中所看到的,CSCO 25年来一直不断的发展。在25年前,当我还是个青年医生时,经孙燕院士介绍,让我有机会参加CSCO会议,坐在下面听。而这十年来,当自己慢慢成为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时,更多地参与到会议工作中。在理事长与秘书长的带领下,作为负责会议的一员,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传承,同时也要懂得创新。我们既需要各位前辈继续引领和指导,也需要为青年医生、青委会的专家、基层的医生提供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当我们不再年轻的时候,要为国内更多的青年医生提供学术平台,让他们不仅在国内的舞台上有展示的机会,也要有走上国际舞台发声的机会,促进学术交流和进步。未来,他们也将引领国内临床研究走向国际,去改变中国和国际的诊疗指南。
医脉通: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您认为,在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方面,有哪些工作需要做?医务工作者应承担起哪些责任?
江泽飞教授:乳腺癌作为体表肿瘤,较易早期发现。总体来说,我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的年龄、病期在慢慢变好,但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当我国5年生存率从70%提高到80%时,发达国家可能已经达到90%。我们是有进步的,但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所以我想,无论任何年资的医生,都需要在临床中耕耘。我们需要更好的基础研究、更扎实的转化研究、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大数据包括人工智能等手段来综合信息。面对我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疾病分期较晚等特点,以及我国幅员辽阔、诊疗资源不太均衡的情况,为更好地提高诊疗水平和规范化,我们不仅制定了纸质版指南,也发布了智能版、英文版、科教版指南,以满足临床需要。同时,我们也需要推动多区域的、多学科的诊疗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平台,开展指南巡讲和继续教育,吸引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走到各大乳腺中心,到各个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观摩、学习和进修。我们鼓励医生流动,从而带动患者流动,希望有更多的三甲级医院的专科专家能够定期地下沉,与不同层级的医生互动交流,共享信息,普遍地提高诊疗水平,让患者无论在东西南北,还是城市农村,都可以享受到相同的治疗方案和手段。只有保证诊疗的基本概念不变,基本的疗法不变,才有可能提高我国整体的乳腺癌早诊早治水平。
医脉通:在肿瘤领域中,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等关键词屡见不鲜,能否请您谈谈,人工智能在肿瘤领域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为临床实践带来哪些改变?
江泽飞教授:在此次CSCO年会上,我的一个专题报告就是2022版的《当肿瘤医生遇见人工智能》。我认为,当医生碰到人工智能的时候,应抱着学习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去了解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影像、智能病理和智能决策。从2017年CSCO BC纸质版指南发布后,我们团队就在探索怎么样能够将纸质版指南变成智能版指南。正如智能版的手机导航,肿瘤领域的人工智能能否做到在某一位患者录入信息后,能够迅速告诉临床医生其最优的诊疗方案,以及该方案的来源、设计及方法、具体的用药和剂量、最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如何毒性管理等。项目已完成了建立和验证阶段,目前正在推广中,我们期望让更多的患者可以用得上。同时,该项目还衍生开发了个案管理系统,即患者出院后,可以在手机APP与个案管理师互联,当患者出现问题时,将智能化地回答,如患者休息不好,则会推送一段视频或轻音乐,可以让患者伴着轻音乐睡着,而不需要将临床医生叫醒去处理;但如果患者出现了治疗后的严重不良反应,如白细胞下降、高烧,则通过报警系统,提醒患者在当地就医及时处理。在智能决策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人文化的个案管理,建立个案管理师和医生的良好互联,构建患者与医生和专家的沟通桥梁,满足科学决策、智能服务、个性化的全程管理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