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9 18:18:00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于11月5-12日在北京、济南、哈尔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隆重召开。今年大会的主题是精准创新、智慧人文,携手全国各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分享临床研究和创新成果,深入研讨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基础上的精准肿瘤学,积极推动学科发展。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为我们分享尿路上皮癌的治疗现状及未来展望。
医脉通:今年ESMO年会公布的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在国际范围内仍有许多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接受系统性治疗。您认为目前我国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面临着哪些困境呢?
盛锡楠教授:与其他肿瘤患者相比,我国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存在一些特点。首先,许多患者发病年龄偏晚,国外一项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中位年龄约为7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患者一般情况体力欠佳,在临床上,以铂类为主的化疗是我国晚期尿路上皮癌系统性治疗的基础,年龄因素导致了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或耐受治疗,这也是最主要的困境。此外,我国还存在着“谈化疗色变”的情况,当临床医生告诉患者需要进行化疗时,很多患者不愿意去接受这类治疗方案。
因此目前这种治疗困境与现有的治疗手段仍不是很理想有关。如果有更好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手段,患者的耐受性更好,那就能让更多的患者去接受系统性治疗,得到更多的临床获益。
此外,关于未能接受系统治疗的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全球晚期尿路上皮癌新药治疗领域正高速发展。近几年,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型治疗方案进一步降低了对患者的身体要求,而且有医保覆盖,所以我认为国内接受系统性治疗的患者比例在未来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医脉通:在2022年新版的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术后辅助治疗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更新要点呢?
盛锡楠教授:在尿路上皮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方面,2022版的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与2021版相比基本没有重大的变化,我们对上尿路上皮癌(UTUC)的辅助治疗部分进行了调整梳理,但指南的精髓内容保持不变。
具体推荐方面,PD-1单抗可作为膀胱来源的高危尿路上皮癌术后辅助治疗,但我们在看待指南以及循证医学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实际情况。指南证据主要来源于纳武利尤单抗CheckMate-274研究,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纳武利尤单抗能显著延缓肌层浸润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复发。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入组的患者以欧美人群为主,能够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比例达到40%~50%。而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这个比例可能只有5%~10%,甚至不足5%。因此,对于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高危膀胱癌患者,其术后接受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如何还未明确,因此对于接受新辅助化疗的病人,PD-1单抗辅助治疗的推荐强度更高。
而对于起源于肾盂或输尿管的UTUC,已有来自循证医学的1级证据显示,GC方案化疗仍是能有效延缓其复发的很好的治疗手段。而CheckMate-274研究仅入组小部分患者,因此我们认为免疫治疗是作为不能接受辅助铂类化疗的替代治疗方案选择,针对我国UTUC患者辅助免疫治疗的实际疗效还需要相应的研究和数据去进一步验证。因此对于尿路上皮癌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我个人建议,是需要大家辩证地看待其适用范围的。
医脉通:我们注意到近年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尿路上皮癌中大放异彩,请您谈谈免疫治疗可能为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影响与改变?
盛锡楠教授:我认为,免疫治疗在晚期尿路上皮癌的药物治疗领域起到一个“破冰”的作用。近二三十年,尿路上皮癌药物治疗领域只有吉西他滨、顺铂这类药物,而到2016年开始,免疫治疗在化疗失败的患者中异军突起,不仅提高了客观有效率,也改善了患者的总生存。同时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不断前移,也在化疗有效后的维持治疗、辅助治疗等领域取得成功,同时与其他治疗的联合,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免疫与抗体偶联药物的联合,初期数据已经显示出很好的客观有效率,后续3期研究如能预期成功,有可能改变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现状。因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尿路上皮癌药物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改变了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