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付蓉教授:创新药物驱动罕见病诊疗发展,中国PNH治疗困境有望破局

2022-11-12 20:59:00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为助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中国罕见病诊疗事业的发展,2022年中国罕见病大会于近期在北京以线下结合线上的形式顺利召开。以“生命至上,共享健康”为主题,众多相关领域工作者深入探讨了新时代罕见病领域的前沿热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作为罕见病家族的一员,在我国长期以来治疗局限性较大,患者对创新药物需求迫切。基于此,医脉通特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立足PNH现状,分享前沿进展,并展望PNH治疗前景。

 

医脉通:PNH作为罕见病的一种,因临床表现典型、诊疗存在诸多局限性等逐渐受到临床关注,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国PNH领域的现状?

 

付蓉教授:PNH是一种因造血干细胞发生PIG-A基因突变导致补体调节因子功能受损,进而致使补体活化失控的罕见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管内溶血、潜在造血功能衰竭、血栓形成倾向等三大典型症状1。PNH全球发病率约为1.3/百万人口2,目前国内尚无全国性的PNH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既往局部地区数据显示,PNH发病率为1.3-2.85/百万人口3。在全国范围内登记、统计PNH病例对于把握我国PNH流行趋势、制定相关政策至关重要。

 

虽然PNH是一种良性克隆性疾病,但中国PNH患者整体生存率仍然较差,10年总生存(OS)率与国外多年前水平类似。此外,PNH常伴有许多并发症,如疲劳(96%)6、贫血(89%)7、肾功能不全(64%)8、呼吸困难(66%)6、勃起功能障碍(47%)6等,导致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较差。

 

总体而言,中国PNH领域现状不容乐观,需从多个层面给予PNH患者关注,寻找改善现状之道。

 

医脉通:放眼国际,C5补体抑制剂作为PNH经典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立足国内实际,能否请您谈谈我国PNH患者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付蓉教授:“无药可用”的背景下,当前中国PNH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中华医学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制定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推荐的PNH常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抗血栓治疗等,这些疗法不仅溶血控制不佳,且长期频繁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感染、肺动脉高压、肾功能损伤等许多难题。对于病情比较危重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的可治愈的手段,但配型困难、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因素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PNH患者对创新药物的需求非常迫切,生存状况及生活质量亟待改善。

 

医脉通:除传统的C5补体抑制剂外,学界一直在探索多种PNH新型靶点药物。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创新机制的补体药物有何独特之处?疗效及安全性如何?

 

付蓉教授:C5补体抑制剂在机制上能有效缓解血管内溶血,但因为C3介导的持续性血管外溶血,接受该药治疗的部分患者贫血状况不能改善,无法脱离输血,且目前C5补体抑制剂需静脉输注,患者用药体验有待改善。我中心参与临床试验的口服B因子抑制剂,通过抑制补体系统的近端通路,可同时控制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1668244615745586.jpg

图1 B因子抑制剂作用机制

 

目前该药已经有临床试验数据支持,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II期研究中期分析结果显示了该药在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改善Hb水平和减少输血依赖等方面的获益且总体耐受性良好5。正在进行的APPLY-PNH III期临床试验也显示了B因子抑制剂与对照组相比的优越性。

 

结合相关进展可看出,B因子抑制剂作为一种全新机制的PNH治疗药物,在控制溶血等方面展示出了良好潜力;同时,口服给药方式也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用药体验。

 

医脉通:创新药物的出现可能会对PNH治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能否请您展望一下PNH领域治疗目标未来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国内相关领域工作者有哪些努力的方向?

 

付蓉教授:新药的出现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贫血状况,摆脱输血依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实现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的梦想;同时未来更多的新药出现有望使PNH治疗真正达成精准治疗和分层治疗的目标。

 

为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呼吁创新靶向治疗药物(包括多种补体抑制剂等)尽快在中国上市,且在进入临床应用后致力于提高用药可及性,切实惠及我国PNH患者;同时,推动PNH规范诊疗体系的建立,并及时更新《PNH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另外,进一步探索发病机制,不断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开发更多的靶向治疗药物;此外,还要积极推动对PNH患者进行包括并发症管理在内的全周期、全方位管理。 

 

小结

 

病可罕见,爱不罕至,在各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PNH领域近年来已取得了斐然成就,但将成果切实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仍任重而道远。相关从业者应继续以创新为己任,以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PNH规范化诊疗体系,达成PNH精准治疗和分层治疗目标,帮助PNH患者实现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的梦想。

 

1668244790114118.jpg

付蓉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血液病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学组副组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红细胞疾病专委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MDS/MPN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学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委

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共同主编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

津门医学英才、首届天津名医、天津市教学名师

主笔《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PNH中国专家共识》《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中国专家共识》

 

参考文献:

1.Brodsky, Robert A.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Blood vol. 124,18 (2014): 2804-11. 

2.Hill, Anita et al. “Paroxysmal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vol. 3 17028. 18 May. 2017.

3.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18卷第3期 P-7.

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03):276-279.

5.Jun-HO Jang. Lily LL Wong. et al. 12-Month Analysis of a Phase 2 Study of Iptacopan (LNP023) Monotherapy for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6.Meyers G et al. Blood. 2007;110:Abstract 3683

7.Nishimura, Jun-Ichi et al. “Clinical course and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Medicine vol. 83,3 (2004): 193-207. 

8.Hillmen, Peter et al. “Long-term effect of the complement inhibitor eculizumab on kidne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vol. 85,8 (2010): 553-9. 

 

MCC号IPT22111002有效期2023-11-11。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