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4 11:16:53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作者:
2022年11月14日是第16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
“病情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也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及时而全面的病情监测有助于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了解药物治疗效果,科学指导临床用药。没有监测的治疗是盲目的治疗,无论是疗效还是安全均无法得到保证。
一、糖尿病友为啥要做那么多检查?
经常有糖尿病友问:“糖尿病查查血糖不就可以了吗?为啥要做那么多检查?”
我们说,糖尿病不是一个单纯
然而,这些并发症在早期阶段症状常不明显,病人往往感觉不到,而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是病情晚期,不可逆转。因此,糖尿病友不能两眼只盯着血糖,还要注意筛查各种并发症,只有通过定期、全面的检查,才能随时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和治疗,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
二、要做哪些检查?有啥意义?怎么安排?注意什么?
1.血糖
➤临床意义: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监测血糖有助于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药物治疗效果,指导降糖方案的制定与调整。
➤检测频率:病情稳定的患者,建议每1~2周至少查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周测两次“血糖谱”(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3点); 另外,对于血糖显著波动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CGMS)”。
➤注意事项:“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空腹血糖正常并不代表餐后血糖正常,两者不能相互代替。
2.
➤临床意义:HbA1c可以客观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总体血糖水平。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要求控制在7%以下。
➤检测频率:建议每3个月检查一次。
➤注意事项:1)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血糖波动的影响,因此,检测时不需要空腹;2)不同人群的HbA1c控制目标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以适当放宽,年轻患者最好控制在6.5%以下。
3.“
➤临床意义:“尿常规”包括尿糖、尿蛋白、尿酮体、尿白细胞、尿PH值等多项指标,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是否存在泌尿系感染等情况。
“尿微量白蛋白”主要用于筛查早期糖尿病肾病(注: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3期以下都属于早期)。临床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留24小时的尿,做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正常值<30mg/24h;另一种是查随机尿的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正常值<30mg/mmol。
➤检查频率:1~3个月查1次尿常规;每6个月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
➤注意事项: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应当在3~6个月内重新复查,只有两次结果均呈阳性且排除其他原因(如发烧、感染、激烈运动等)后,才能做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4.血脂
➤临床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
血脂控制目标因人而异,未合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LDL-C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LDL-C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检测频率:每6个月检查一次。
➤注意事项:血脂检测需要空腹12小时以上,前三天不要高脂饮食,头一天不要饮酒。
5.肝、肾功能
➤临床意义:因为大多数药物都要经过肝肾代谢,当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时,有些降糖药物需减量使用或禁用。检查肝肾功能可以了解患者有无肝肾功能异常,科学指导临床选药。
➤检测频率:每3~6个月查一次。
➤注意事项:检查肝、肾功能须空腹抽血,前三天要避免高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6.血压
➤临床意义: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
➤检测频率:至少每周测定一次。
➤注意事项:1)应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血压;2)测量时袖带应该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7.
➤临床意义: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正常BMI在24以下,24~28属于超重,>28属于
体重指数(BMI)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热量多少的参考依据,还可用于指导临床选药。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建议选择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如双胍类、SGL-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
➤检测频率:每月1次。
➤特别提醒:体重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体重控制不仅有助于降糖,而且可以辅助降压、改善
8.眼底筛查
➤临床意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友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病程早期往往没有症状,通过眼底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检测频率:
➤特别提醒:1)不到等到
9.心血管相关检查
➤临床意义: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与普通人不同,糖尿病人的
➤检测频率:每3~6个月检查一次心电图。
➤特别提醒:由于感觉神经受损,许多糖尿病人在发生
10.周围神经病变检测
➤临床意义:“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针刺
➤检测频率:每6~12个月检查一次。
➤特别提醒: 筛查结果阳性,同时还要在排除其他疾病(例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的前提下,方可确诊为糖尿病神经病变。
11.“
➤临床意义:下肢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坏疽的重要原因。“踝肱指数(ABI)”及“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还可预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踝肱指数(ABI)代表踝动脉
➤检测频率:每6~12个月检查一次。
➤特别提醒:ABI检测简单易行,但只能做为下肢血管病变的初步筛查,不能定位闭塞或狭窄部位,因此,不能完全取代下肢血管超声或
12.足部自查
➤临床意义:通过足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足部皮肤有无皲裂?有无红肿及水疱?有无感染及溃破?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检测频率:每天自查,每6~12个月请专科医生检查一次。
➤特别提醒:有足部水疱、溃疡、胼胝(俗称“老茧”)的糖尿病病友,切忌自行处理,最好找专业医生治疗。
13.口腔疾病的筛查
➤临床意义:糖尿病可导致
➤检测频率:每6~12个月检查一次。
➤特别提醒:应在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血糖<12 mmol/L)的前提下,再进行口腔疾病的治疗。
14.肺部捡查
➤临床意义:糖尿病患者肺部炎症、结核及肿瘤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检查可以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同时合并肺部感染、
➤检测频率:每年应拍1次胸片。
➤特别提醒:对于不明原因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排除感染,如肺感染、
15.腹部B超检查
➤临床意义:通过腹部B超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同时合并脂肪肝?是否有肾脏病变、胆囊炎症、
➤检测频率: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
➤特别提醒:腹部超声检查需要空腹。
16.
➤临床意义:与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通过骨密度检查,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发现、早治疗
➤检测频率:对于
➤特别提醒:轻度骨质疏松症患者X线片表现可以完全正常,只有在骨量丢失达30%以上时才在X线片上有所体现,因此,筛查骨质疏松必须用专门的骨密度仪。
17.
➤临床意义: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而抑郁、失眠等精神问题又会加重糖代谢紊乱血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早发现、早干预,有助于改善糖代谢,增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筛查对象:对于那些情绪低落、对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整日无精打采、少言寡语、茶饭不思的糖尿病患者,要警惕是否患有“抑郁症”?向心理医生求助,通过专门的心理测试,进一步明确诊断。
➤特别提醒:不要把患者的心理障碍当成“思想病”,凡有心理问题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向心理医生求助
最后提醒广大糖友,病情监测也是糖尿病整体治疗(即“五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能只注重药物治疗而轻视病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