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2022 CSCO|砥砺琢磨,精进臻善,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2于云端成功召开

2022-11-14 16:27:06来源:医脉通阅读:9次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二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于11月5日-12日盛大召开。会议聚焦肿瘤临床前沿,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做精彩的进展报告或讲座,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临床肿瘤学领域的新观念和新动态。11月12日,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2云端召开,11位教授带来13项最新研究,围绕肝癌胰腺癌胃癌、淋巴瘤等领域,分享各领域新药研究结果及进展。


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2 session1——方兴未艾,实体瘤领域新药放光彩


该部分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南京金陵医院秦叔逵教授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理事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共同主持。徐瑞华教授表示,CSCO年会是我国临床肿瘤学领域的盛会,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2汇集了多位专家近年来的学术成果,展现了我国抗肿瘤药物的发展。秦叔逵教授指出,设立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有利于推动我国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助力更多更好的抗肿瘤药物研发上市。李进教授说道,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已举办多年,今年进一步提升,体现了我国对抗肿瘤新药创制的支持,积极为“健康中国2030”助力。


1.韩非教授:EGFR靶向ADC-MRG003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NPC)的开放、非随机、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


MRG003是国内首个、全球范围临床进度居前的EGFR靶向ADC药物。本研究纳入了既往经至少一线含铂方案和PD-1抑制剂系统治疗期间进展或治疗后复发或不耐受的复发转移性NPC患者。截止2022年6月8日,lla期疗效探索阶段研究已完成,共入组61例受试者。lla期研究有效性显示MRG003在既往至少接受一线含铂化疗±PD-1抑制剂治疗后进展的复发/转移性NPC患者中疗效显著,整体人群ORR为47.4%(27/57),DCR为79.0%(45/57);2.0mg/kg剂量组中,ORR为39.3%(11/28),DCR为71.4%(20/28);2.3mg/kg剂量组中,ORR为55.2%(16/29),DCR为86.2%(25/29)。lla期临床研究结果提示,2.0mg/kg和2.3mg/kg剂量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多为1-2级,整体安全可控。


2.秦叔逵教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比索拉非尼一线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总人群和中国亚组结果


本研究为第一个PD-1/PD-L1单抗联合抗血管靶向小分子TKI对比索拉非尼在一线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CC领域取得阳性PFS和OS结果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NCT03764293),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取得了迄今为止最长的OS获益。在全球总人群中,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HCC的PFS和OS获益优于索拉非尼,其中位PFS为5.6 vs 3.7个月(HR 0.52,95%CI 0.41-0.65,单侧p<0.0001),中位OS为22.1 vs 15.2个月(HR 0.62,95% CI 0.49-0.80,单侧p<0.0001)。该联合治疗方案在中国亚组中的生存获益趋势与总人群保持一致,其中位PFS为5.6 vs 3.7个月(HR 0.50,95% CI 0.40-0.64,单侧p<0.0001),中位OS为22.1 vs 15.6个月(HR 0.67,95% CI 0.51-0.88,单侧000=0.0016)。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的ORR显著优于索拉非尼(25.4%vs.5.9%;P<0.0001),且表现出持久的缓解获益(中位DOR:14.8个月,95% CI 8.4-NR,最长达25.9+个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安全性可控,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为一线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CC提供了新的优选方案。


3.秦叔逵教授:尼妥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对比吉西他滨治疗K-Ras野生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的全国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NOTABLE研究)——进一步生存随访的结果


NOTABLE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基线筛选K-Ras基因,将分子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用于治疗筛选后的胰腺癌患者,旨在评价尼妥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K-Ras野生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提示,对于K-Ras野生型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采用分子靶向药物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吉西他滨方案治疗,能够显著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该方案有可能成为K-Ras野生型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的优选治疗方案。NOTABLE研究开启了基于生物标志物靶向治疗胰腺癌的新时代。


4.孟志强教授:SHR-1701联合法米替尼治疗晚期胰腺癌、胆道癌II期临床研究


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开放性、多队列、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指标为ORR,次要研究指标包括DCR、PFS、OS、安全性、生物标志物探索等。研究结果提示,SHR-1701联合法米替尼治疗晚期胆道癌II期临床研究进展顺利,初步展现了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扩大样本量,通过RCT研究进一步确认疗效和安全性。此外,如何发挥联合抗肿瘤的机制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


5.陈振东教授:司曲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局部进展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抗肿瘤活性


本研究为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非随机、多队列的II期临床试验(NCT03941873)。本次报告了该研究II期部分在未经PD-(L)1抗体治疗的局部进展不可切除或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队列的初步数据。研究结果提示,司曲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的联合治疗在既往经治的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在既往未经PD-1或PD-L1抗体治疗的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司曲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报告的ORR为12.5%,DCR为66.7%,中位PFS为3.4个月。司曲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血液中可溶性VEGF和IP-10升高,和可溶性VEGFR2下降。司曲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的联合治疗在该人群的临床价值需要进一步探究。


6.李京沛教授:ctDNA在食管鳞癌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过程中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的II临床试验,首次探索了ctDNA在食管鳞癌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提示,ctDNA清除率与食管癌患者病理反应显著相关,在pCR组中,ctDNA零清除率明显高于pCR组(9/16 vs 6/29,P=0.036)。此外,使用ctDNA清除辅助的影像学诊断结果表示,pCR/非pCR预测的准确性为70.59%。对于可手术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不同的治疗联合模式如何兼顾疗效于不良反应仍需探索。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化疗提高了pCR,但能否转化为生存获益,尚需等待研究结果证实。李教授表示,虽然食管癌免疫治疗目前难言精准,但精准一定是食管癌免疫治疗未来发展方向。


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2 session2——探索不止,抗肿瘤新药研发攀新高


该部分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理事长、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共同主持。吴一龙教授指出,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作为CSCO年会中具有特色的专场,为我国抗肿瘤新药研究进展现状提供了展示的窗口。沈琳教授和黄慧强教授也对此次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的举办表示期待,共祝专场成功召开。


1.沈琳教授:拉罗替尼治疗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融合癌症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汇总分析


此次报道了拉罗替尼治疗TRK融合癌症成人和儿童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扩展数据集,基于中心审查评估的疗效数据以及安全性数据,该分析数据来自拉罗替尼治疗非原发性CNS TRK融合癌症患者的3项临床试验(NCT02576431、NCT02122913和NCT02637687)。研究结果提示,在这项扩展分析和长期随访中,拉罗替尼治疗TRK融合癌症患者持续显示出稳定和持久的客观缓解,具有良好的长期安全性,且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这些数据强调了检测NTRK基因融合以确定哪些患者可能从TRK抑制剂中获益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既往未发现致癌驱动因子的患者中。


2.王晰程教授: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双臂、含安全性导入期的II期研究:评估康奈非尼+西妥昔单抗方案对比伊立替康+西妥昔单抗方案或FOLIFIRI(5-氟尿嘧啶[5-FU]/叶酸[FA]/伊立替康)+西妥昔单抗方案治疗BRAF V600E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国患者


NAUTICAL CRC研究是一项桥接研究,旨在证明在患有BRAF V600E突变的转移性CRC、且在疾病发生转移的情况下,接受1或2个既往治疗方案后疾病发生进展的中国大陆患者中,以BEACON CRC关键性研究中相同剂量,联用康奈非尼和西妥昔单抗的疗效相同在随机阶段之前,安全性导入(SLI)部分评估了双药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NAUTICAL CRC研究的SLI队列中,患者在接受康奈非尼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未显示剂量限制性毒性。研究发现,康奈非尼联合西妥昔单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BEACON CRC研究的结果一致。经数据监查委员会同意,NAUTICAL CRC研究可以进入关键的随机研究部分。本研究正在全国30多个研究中心积极招募在接受了1或2个既往治疗方案治疗后疾病发生进展的患有BRAF V600E突变的转移性CRC成人患者。


3.周清教授:KRAS G12C抑制剂IBI351(GFH925)单药治疗晚期实体瘤Ia期研究结果


本研究入组了经病理确认的携带KRAS G12C突变的未经KRAS G12C抑制剂治疗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耐受性和DLT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PK、ORR、DCR、TTR、PFS和OS。研究结果提示,la期67例携带KRAS G12C突变受试者接受IBI351(GFH925)单药治疗,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92.5%的受试者发生过至少一次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大部分为1-2级。在既往标准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携带KRASG12C突变的晚期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患者中,IBI351(GFH925)单药治疗初步展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信号。在KRAS G12C突变的晚期肺癌的600mg BID剂量组中,ORR为61.9%,DCR达100%。在KRAS G12C突变的结直肠癌和胰腺癌受试者中,观察到持续的疗效缓解。IBI351针对携带KRAS G12C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单臂注册研究正在进行中。


4.胡夕春教授:A166治疗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Ⅰ期研究数据


本研究为一项评估A166治疗HER2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PK)和初步疗效的I期临床试验,分为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两个部分。目前,两部分共入组81例受试者,本次报告了HER2阳性乳腺癌58例(4.8mg/kg组23例,6.0mg/kg组35例)受试者的数据更新结果。研究结果提示,A166在扩展剂量4.8mg/kg和6.0mg/kg下安全可控,无≥3级间质性肺病发生,且常用化疗药物和其他ADC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和胃肠道毒性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低,特殊眼部不良事件可预期、可控制、可恢复,没有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事件。在多线经治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A166在4.8mg/kg和6.0mg/kg剂量下均表现出明确的抗肿瘤活性,A166的III期推荐剂量选择4.8mg/kg。A166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三线及以上适应症的注册临床已完成入组,期待为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三线及以上人群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5.邓琦教授:PD-1抑制剂/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作为复发/难治DLBCL患者CD19 CAR-T细胞治疗失败/再进展的挽救治疗


本研究旨在针对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鼠源CD19 CAR-T细胞治疗失败的患者,建立靶向人源CD19 CAR-T细胞为主的挽救治疗方案,提高复发难治病例的疗效,延长生存期。研究结果提示,R/R DLBCL接受CD19 CAR-T治疗仅获得PR的患者,应尽早接受PD-1抑制剂为主的挽救治疗,或可比接受CAR-T治疗完全进展后再接受PD-1抑制剂能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6.黄慧强教授:GEMSTONE-201:舒格利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 ENKTL)的多中心、单臂、II期临床研究


GEMSTONE-201研究作为迄今为止抗PD-1/L1 单抗针对R/R ENKTL规模最大的研究,旨在评估,舒格利单抗治疗R/R ENKTL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提示,舒格利单抗在R/R ENKTL患者中显示出持续和长效的抗肿瘤活性。IRRC评估的ORR达46.2%,CR率达37.2%,中位DoR尚未达到,1年DoR率达86%。研究者评估与IRRC评估的结果高度吻合,一致率达97.1%,>1年OS率达68.6%,2年OS率为54.6%,中位OS尚未达到。舒格利单抗单药耐受性良好,在ENKTL患者中的安全性与其单药在其他瘤种中的已知安全谱一致,舒格利单抗能够为R/R ENKTL患者提供一种全新且有效的治疗选择。


7.黄慧强教授:一项评价核输出蛋白(XPO1)抑制剂(ATG-010)联合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方案(ICE或 GemOx方案)在复发或难治性T和NK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Ib期研究(TOUCH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索ATG-010联合化疗(ICE或 GemOx方案)序贯ATG-010单药维持治疗在复发或难治性T和NK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提示,ATG-010联合GemOx方案在复发/难治性T和NK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安全性良好,疗效较为突出,特别在PTCL-NOS和ENKTL亚型,为复发难治T和NK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


总结


吴一龙教授总结道,从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展示的研究及结果中,看到了我国目前的抗肿瘤新药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汇集了众位专家学者的心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临床研究的开展和新药的研发、获批、上市,提高了我国抗肿瘤新药的可及性,让中国的癌症患者能够有更好的治疗机会,获得更优的治疗效果。在未来,我国抗肿瘤新药创制中,应大力发展“me better”,致力于更深入解决临床问题,缩短与国际新药的差距,持续发展。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