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影视作品中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

2022-11-16 15:54:56来源:医脉通阅读:15次

作者:史战明(重庆市江北区精神卫生中心)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电疗”。我国自从杨永信电击网瘾少年事件被媒体铺天盖地曝光后,MECT在国内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就如洪水猛兽一般。MECT究竟能否用来治疗网络成瘾,这里先说结论:目前我国的专家共识并没有推荐MECT用于治疗网络成瘾[1],系统综述也没有显示MECT可以有效治疗网络成瘾[2]


影视作品历来是老百姓接受新事物的主要窗口之一,影视作品传达出的针对MECT的态度也会对公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下我们来谈一谈影视作品中的MECT。


适应证


在多数影视场景中,MECT的用途比较负面,被用来当做惩罚、折磨或谋杀的工具,传达了错误的意味:


▶ 电影《副作用》中,病人被威胁用MECT来消除她的记忆;


▶ 电影《一杆进洞》中,MECT被用作额叶切除手术的麻醉手段——在古老的额叶切除术中,术前会对患者进行电击,这样患者就不知道发生什么了;


▶ 相对“专业”的作品《豪斯医生》中,MECT被用来帮助患者忘记爱人;


▶ 《美国恐怖故事》中,MECT被用来治疗同性恋并消除记忆;


▶ 《美国恐怖故事第二季疯人院》中,一对情侣闯入了一个废弃的精神病医院里,看到MECT治疗床,甚至认为可以用来玩“性虐”(比划了比划,没有通电) ;


▶ 电影《人口436》中,MECT甚至都不是由医务人员负责了,而是由小镇镇长亲自动手,以扼杀自由思想;


……


知情同意


对MECT进行负面展示的电影多是一些惊悚片,且被电击者多数是被逼的、非自愿的。然而在现实中,开展MECT治疗前,患者方面需要签署MECT治疗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医生在治疗前也需要和患者及家属沟通,以消除对方的紧张情绪。


电极放置


影视作品中,电极放置常见的是双侧颞叶、双侧额叶,这是正确的。然而在电影《魔字鬼谈》中,电极被放在了耳垂部位,这是不正确的。


如何在保持MECT疗效的同时减少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一直是临床工作中探索的重点。右单侧刺激MECT因为不直接刺激与认知功能紧密联系的内侧颞叶及海马,而在临床上应用较广[3]。遗憾的是,右单侧刺激MECT在影视作品中并没有出现过,这种治疗形式在我国临床中的应用也是凤毛麟角,可能仅在上海有应用[4]


麻醉剂和脑电图


影视作品中,仅少部分作品可以看到患者使用麻醉剂和脑电图。事实上,MECT的基本工具包括麻醉剂、肌松剂、电极、脑电图、喉罩、牙套等,有的还会连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以监测患者的意识形态,防止患者术中过早清醒。


躯体不良反应


电影《破碎》中,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流鼻血。现实中,MECT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肌肉疼痛、疲劳、紧张、睡眠时间缩短、出汗、激越、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一过性的、轻微的,有的可能还不一定是MECT引发的。


疗效


影视作品很少正确传达MECT的疗效获益:电视剧《广告狂人》(第五季)中,病人因抑郁症接受了MECT治疗,并表示治疗是有效的;治疗后虽然出现了记忆丧失,但随后得到了恢复。唯一一部在医学层面对MECT给出准确看法的电影是《海伦》,该电影讲述了海伦罹患严重的抑郁症并自杀、以及努力获得新生的故事。


总体而言,影视作品对MECT的污名化较重。国内接受过MECT治疗的患者及其家属对MECT总体持积极态度(虽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对疗效也比较满意[5],但这远远是不够的。研究显示,精神科护理人员、全科医生对MECT的认识仍明显不足,态度并不积极[6,7],此外,国内很多心理咨询师对MECT的认识也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及家属对MECT的接纳程度,科普教育仍需加强。


延伸知识


知识1:MECT的适应征包括自杀、木僵、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等。


知识2:上世纪的ECT治疗中确实可能发生骨折、休克之类的事情,但随着肌松剂、麻醉剂的使用,目前的MECT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极低。


知识3:MEC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对记忆功能的影响,然而是可逆的,一般4-6周就可以恢复。


知识4:MECT不能作为惩罚、控制暴力或厌恶行为的手段。



作者团队介绍


史战明,心理学硕士,201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系后,在重庆市江北区精神卫生中心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至今。



郑伟,医学博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物理治疗科和情感障碍一科副主任。


201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系后,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至今。2012年以来发表中英文论文近200余篇,包括World Psychiatry、JAMA Oncology、JAMA Psychiatr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0分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和省市级课题共7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授权专利20项,其中18项专利以第一作者完成。目前担任BMC Psychiatry编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特约编辑,《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四川精神卫生杂志》青年编委。为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等30余个SCI期刊审稿。


研究方向: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精神药理学、物理治疗、meta-analysis等方面的临床研究。目前致力于1)氯胺酮/艾司氯胺酮治疗重性抑郁症的相关研究;2)物理治疗治疗重性精神障碍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精神心理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改良电休克治疗专家共识(2019版)[J].转化医学杂志.2019,8(3):129-134.DOI:10.3969/j.issn.2095-3097.2019.03.001.

[2] Zhang X, Zhang J, Zhang K,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on internet addictio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 controlled trials. J Affect Disord. 2022, 313:56-71. doi: 10.1016/j.jad.2022.06.013.

[3] 史战明,谢侃侃,李琼,等. 右单侧刺激电休克治疗研究进展[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0, 20(6):439-443. DOI:10.3969/j.issn.1009-6574.2020.06.013.

[4] Su L, Jia Y, Liang S, et al.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bifrontal, bitemporal, and right unilateral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19, 73(10):636-641. doi: 10.1111/pcn.12907. 

[5] Li Y, An FR, Zhu H, et 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 Towar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China. Perspect Psychiatr Care. 2016, 52(4):248-253. doi: 10.1111/ppc.12124.

[6] Ezeobele IE, Ekwemalor CC, Pinjari OF, et al. Current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psychiatric nurses towar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Perspect Psychiatr Care. 2021, 28. doi: 10.1111/ppc.13016. 

[7] AlHadi AN, AlShahrani FM, Alshaqrawi AA, et al.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among psychiatrists and family physicians in Saudi Arabia. Ann Gen Psychiatry. 2017, 16:16. doi: 10.1186/s12991-017-0139-1.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