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09:26:30来源:医脉通阅读:15次
近年来,随着整体科学的发展,血液肿瘤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血液肿瘤患者的缓解和预后得到显著改善。血液肿瘤领域的革新又会对年轻医生产生什么影响呢?在11月10-11日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2022年CSCO学术年会哈尔滨分会场、第十届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学术会议、第七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巡讲——哈尔滨站”会议上,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分享近年来血液肿瘤领域的革新概况,并给予青年医生相应建议。
医脉通:近几十年来,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经历了哪些重大革新?
沈志祥教授:在老一辈王振义院士当科主任的时代里,血液肿瘤患者的预后很差,生存期不超过半年。而在近20年间,血液肿瘤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血液肿瘤的诊断更加明确,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当时的诊断十分“混乱”,但随着对该疾病的外周血特征、骨髓涂片与活检和染色体与基因的进一步认知,其如今的诊断十分明晰。
其次,血液肿瘤的缓解标准更加精细,比如,既往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原始细胞小于5%时考虑为完全缓解(CR),如今更优效的缓解指标——微小残留疾病(MRD)小于10-4或10-5时即为MRD阴性,其缓解程度更深。
再者,血液肿瘤的新药研发突飞猛进,如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因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有了质的飞跃;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格局也因IDH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靶向新药产生了剧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增加了血液肿瘤患者的移植机会。
总之,随着整体科学的发展,血液肿瘤领域的进步非常明显,血液肿瘤患者的缓解与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
医脉通:如您所说,血液肿瘤领域进步显著,中国血液学事业稳步向前,那么您对年轻一代的血液学领域医生有什么建议和期待呢?
沈志祥教授:科学发展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对血液领域的从业模式产生了影响。首先,现如今各个内科发展迅猛且知识更新更频繁,与上一辈需要掌握各个内科知识的血液科医生相比,如今的血液科医生相对集中精力于血液领域的知识更新。其次,血液学的亚专科分类更详细,如白血病专科、淋巴瘤专科和出凝血专科等,相应的亚专科医生从业多年后,可能无法掌握好整个血液病领域的知识。再者,与美国医生相似,国内医生诊治患者时也越来越依赖于临床指南,而不是临床经验。
面对上述问题,血液领域年轻医生首先应加强基础训练,去血液学亚专科的多科室进行轮转,不仅要掌握血液学肿瘤性疾病的诊治流程,如白血病和淋巴瘤,更要掌握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治模式,如出凝血障碍;其次,年轻医生在强调指南的同时,更应关注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甚至心理变化,来制定完整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缓解痛苦。总而言之,尽管科学的发展给年轻医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反应”,但年轻医生通过自身努力和医疗实践克服它后,方能健康地成长。
沈志祥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全国血液病学会前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主编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多种杂志编委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专著100余篇,主编有《恶性血液病》《淋巴瘤》《简明临床血液病学》《血液病学研究进展》等八本专著,并参加10余部专著的编写
曾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医疗成果奖二等奖、医疗成果三等奖,1999年获单篇国际论文引用次数全国个人第三名,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4年上海医学奖一等奖,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长期从事内科学血液学专业的临床医学和临床研究工作,尤其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止凝血疾病、严重贫血有较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